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庄子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庄子的思想是怎样产生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402 更新时间:2024/2/25 13:51:00

“仁义”二字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标志,“道”一词却是道家思想的精华。庄子的“道”是天道,是

庄子

效法自然的“道”,而不是人为的残生伤性的。庄子的哲学主要接受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他认为“道”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它生于天地万物之间,而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然而它又是自然无为的,在本质上是虚无的。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庄子主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庄子认为人活在世上,犹如“游于羿之彀中”,到处充满危险。羿指君主,彀指君主的刑罚和统治手段。对于君主的残暴,庄子是一再强调的,“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所以庄子不愿去做官,因为他认为伴君如伴虎,只能“顺”。“汝不知夫养虎者乎!不敢以生物与之,为其杀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与之,为其决之之怒;时其饥饱,达其怒心。虎之与人异类而媚养己者,顺也;故其杀者,逆也。”还要防止马屁拍到马脚上,“夫爱马者,以筐盛矢,以盛溺。适有蚊虻仆缘,而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伴君之难,可见一斑。庄子认为人生应是追求自由。与佛教相类似的,庄子也认为人生有悲的一面。《齐物论》中有“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庄子河南民权塑像

庄子认为如果能做到“齐物”,那么他便能达到“逍遥”的境界。这是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这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流沙河认为,庄子的为人主要有四点,“一曰立场,站在环中。二曰方法,信奉无为。三曰理想,追慕泽稚。四曰修养,紧守心斋。”所谓环中,就是不持有任立场。《内篇齐物论》中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杂篇则阳》中有“得其环中以随成”。无为在《庄子》中经出现,庄子认为无论治国还是做人,都要无为。但无为颇难解释,流沙河认为是“伪”或是“人为”的意思。“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是追求自由。“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所谓心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种种杂念。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有哪些诗句可以分享给高考学子?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祝高考金榜题名古诗励志名句(四川王典馥/整理)一、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语意】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二、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稼说送张琥》【语意】在广博读书时简约审慎地取用,在深厚积累之后慢慢地释放出来。

  • 高考经常出现的古诗词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高考时出现的古诗,是对考生智库量的一种考量,智库量来源于读书,爱好和性趣。学生除了要撑握课堂知识,同时要读一些知识含量高的书藉,比如唐诗,宋词,元曲。即可以提高自身的情操,也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性趣。我个人觉得,高考时最有可能出现古诗词,主要是如下几位的作品;三国时的曹操,尤其是他的《观苍海》。唐代

  • 《道德经》的主要概括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道德经》就被奉为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

  •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本质上是正确的,因为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决定思维的观点,但是他把物质简单的归结于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古代辩证法朴素直观,大多只描述整个世界的一般性质,对构成世界各个元素与部分认知不清,因而是不完备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辩证法思想体系。例如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

  • 老子的事迹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中国古代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史记》载为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一说为安徽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人,汉族人。有人说又称老聃。在传说中,老子一生下来时,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

  • 有关辩证哲理性的诗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认识事物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事物发展的必然性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看待事物应该多方面,注意周全性5、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 孟子的主要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主要还是仁政、民贵君轻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在某些特殊的东西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本原性和统一性,但是,由于认识水平的限制,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这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

  • 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成因时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文化概论没及格吧~不要紧,哥哥告诉你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最有特色的是整体思维、直观思维、类比思维、辨证思维。一、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指把天地、人、社会看做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互相依存的联系。古人在这方面有许多典型的言论,例如儒家的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