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古代的战术思想对现代战争有意义吗?

古代的战术思想对现代战争有意义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3461 更新时间:2024/1/24 11:00:58

古代战术思想的精髓,只要有战争就永远不会改变的东西,比如;矛盾的互相作用,发展到了今天的尽管可怕,但细细的想,还是矛和盾的关系,或者把矛和盾融合到一体了。所以说,古代战术思想和今天的战术思想,本质、程序是一样的,只不过对抗和攻击的空间大的不得了了。

为什么19世纪德国哲学会被称为古典哲学?

德意志民族的哲学才能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哲学贡献自不必多言,精深繁复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现代人的哲学基石,对于现代人来说,不懂得德国古典哲学,就无法真正理解现代哲学的思想源流与精神走

笔者计划在“读书笔记”的模块中,分别对创始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进行介绍,此仅以概论的形式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总体脉络进行梳理。

至18世纪末,德国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且伴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经济影响和法国革命的政治刺激,保守谨慎的德国资产阶级也开始在动摇和犹豫中胆战心惊地主推翻封建秩序,并且转向内心深入彻底地探寻人性和社会。由于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派的思辨精神影响,热衷形而上的德意志民族骨子里藏着思辨传统,且擅长抽象思维,对于神秘而精深的思想探索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同时又受到流行思潮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便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认真研读西方哲学发展史,会发现自德国康德后,西方哲学明显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哲学家关注的重点,逻辑性更强,体系更严密,思想更精致,不再是普通人也能自学的学问,但同时又充满着时代和生活的气息,其“批判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起点。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一开始便关注“主体能否正确认识客体,即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问题,但主体如能符合于客体?”康德受休谟“怀疑论”的影响,我们所能知道的只限于在我们的知觉和印象中呈现出来的东西,因此,我们在现有知识中所认为的那些规律和法则都只能归于主观心理上的习惯联想,没有确定不移的客观性。主体如何能符合客体?如果把客体理解为“自在之物”,即对象本身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终极实在,那么它就是不可知的。只有把客体理解为由主体自己建立起来的对象,即“现象”,主体才有可能认识这个客体,符合这个客体。所以主体之所以符合客体首先还是由于客体是符合于主体的,即非“自在之物”,即由先天的主体综合经验性材料而造成的作为“现象”的对象。康德坚持只是在现象中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而解决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问题,自在之物的“本体”属于没有任何认识论意义的道德实践领域,形成道德的形而上学。

费希特与康德不同,将主体能动性延伸到“自在之物”的本体领域,把认识的主体和实践的主体合为一体。费希特也认为客体是符合于主体的,但是并不需要先综合经验性材料,而是由自身创造它的活动经验,所以经验性材料是由自身活动而产生的。自身的行为会导致客观的经验后果,便会造成客体对主体的制约,这样“自在之物”就被纳入了主体的活动范围,成为了由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建立的客体,自此主体与客体的矛盾首次在主体能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全面的统一。但是费希特的理论并没有完全合理地解释主体如何产生客体,毕竟从主体产生客体可以视为一种唯心主义者的过度“幻想”。为了解决这一致命缺陷,费希特又设定了一个“绝对自我”来统一主体与客体,从而转向了客观唯心主义。

谢林站在费希特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上,将“绝对同一”视为主客体绝对无差别的原始状态。这里的“绝对同一”应该就是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直接来源。主体、客体、物质、精神、自然和人都是“绝对同一”中产生的,自然界是包含主体性质在内的客体,人是包含客体性质在内的主体,通过其实践力量实现自身的价值,最后在艺术直观(或者个别人的天才)中重新达到主体和客体的彻底的统一,这样主体和客体的矛盾在相互包含和相互产生中取得了和谐。但这种绝对同一的究竟为何?如何去把握这种绝对同一状态?带着无法言说的神秘主义的色彩。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顶峰,也是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主义精神集大成者。黑格尔赞成谢林“绝对同一”的观点,但是认为应该依靠逻辑和理性去理解去能动性,而非所谓“艺术直观”或者“个人天才”。黑格尔采用了概念自我否定的辩证逻辑。“同一”意为与差异不同,有着自我否定的本性,同一包含差异,正是由于内在的差异的矛盾运动,形成了物体运动的内在根据。在黑格尔的精神世界中,他的内容逻辑不仅是运动的,也是历史的,这种历史是有规律的、合乎逻辑的过程。自然界、人、社会历史和精神生活的各种形态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这一体系构成了“绝对精神”的普遍实体,大概可以理解为是从“绝对精神”中产生这一完整体系。在黑格尔的观点中,主体产生客体,客体继续进行创造,主体和客体完全是一个东西。也有人认为,“绝对精神”创造的现实止步于黑格尔时代,它的主观能动性被窒息在封闭的体系中,黑格尔的体系是一个向后看的闭合系统,并没有考虑未来发展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可能正是因为黑格尔哲学内在激发的创造性才导致被称作巍峨耸立、防卫森严的黑格尔哲学的分化与解体。

费尔巴哈用“感性”突破了黑格尔封闭的体系,所谓“感性”是作为理性根基的人“类”的感觉,非个人的感觉,此区别于休谟的“人性论”;同时,费尔巴哈的感性的自然原则结合时代背景渗透了人本主义精神,在自然中保留了人的情感和美的自然主义,此又区别于法国唯物主义的自然原则。黑格尔直接抛开了人的“感性”,而费尔巴哈所理解的感性主要是“感性直观”和“感性存在”,把人的存在直接当成了人的本质,离开人自由创造的可能性来谈人的存在,最终使得感性这种解放要素成了人的束缚。但,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费尔巴哈的‘感性的转向’为马克思在新的基础上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问题准备了前提,并从此使哲学走出了形而上学封闭体系的惯性,而日益自觉地成为了开放系统上的一个个‘路标’。”

因为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现代哲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现代哲学的理论内容:(1)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2)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即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按照对哲学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中国人注重的是管人,怎样把人管理好,而西方注重的是

  • 现代政治哲学与古典政治哲学有何不同,两者如何发生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一)、引言在列奥.施特劳斯的视野中,西方现代性的危机缘于西方现代政治哲学的危机,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现代方案”起源于十六十七世纪的政治哲学规划。但是,西方现代性发展到今天,除了它那些基本理想的失落,政治哲学本身也已经沦为意识形态为某一个特定政治意识形态的辩护词。根据这个基本论断,施特劳斯的理想就是

  • 传统哲学和现代哲学的本质区别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你问的这个问题比较抽象要搞清楚必须从定义入手现在一般认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而古代:

  •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特色有很多,显得大气,大门、大窗、大进深、大空间、大屋檐;富有生气,翘起的飞檐、雕梁画栋等无不彰显了勃勃生气;富丽堂皇,无论是内部彩绘、珍木奇雕装饰或房顶琉璃瓦都凸显了中国建筑这一富贵特色;注重打造山水园林环境与房屋巧融一体,好似仙在屋中居、人在画中行的人间仙境。古人刻意天人合一的思

  • 有哪些建筑设计是以古代文化作为灵感的?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大家去过故宫没?君可曾是否留意,那紫禁城四角精致独特的角楼?传说这个角楼的设计建造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一个民间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永乐初年,燕王朱棣在南京夺帝成功后,急于想迁都自己的发祥地,就派心腹大臣回北京营造皇宫。特别交待皇宫的四个犄角上,要盖四个造型特别美丽的角楼,要求九梁十八柱七十二道脊。如果建

  • 分析比较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摘要亲亲,您好,小编为您在公共平台检索到一下信息,您可以参考一下哦。对于近代哲学的理解我们不能局限于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更应看到形而上学与对形而上学的怀疑、反对之争。事实上,17、18世纪是建构形而上学体系的时代,如果说唯理论是通达这一目标的方法、途径,那么,经验论则是通达怀疑论、不可知论以否定传统

  • 如何理解“建筑是思想的容器”?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人的觉悟靠不断的学习才能构架起正确的思想道德体系,公平正义懂法守法有界与抵制不良思想倾向,这样一个不断学习牢固正确的现实观念就会使人的思想态度充满正能量。以下回答内容来源于2020中国梦设计大赛北区评委组组长白林老师:建筑是思想的容器,是思想的来源,是我提出来的。可能以前别人也有这种想法,但是可能不

  •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组群的一个鲜明的特色,有着丰富多彩的庭院变化

  •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声现象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建筑中的声学效应利用声学效应的建筑在我国已发现不少。古典籍中关于空穴传声类的记载与建筑有关的也有“地听”、“墙听”(《墨子备穴篇》)等,用陶瓮口向内砌墙可以隔音,在琴室及戏台下埋大缸可增加混声回响效果。著名的北京天坛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与圜丘都巧妙地利用了声的反射效应。还有河南郏县蛤蟆音塔,四川

  • 建筑哲学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我个人认为建筑哲学就是用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关系的一门学科。建筑哲学作为部门哲学比一般部门哲学更加重视其社会功能。建筑哲学把社会功能作为它研究的中心课题,研究建筑与人、建筑与社会,即研究在建筑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问题。建筑哲学的特点在于建筑所面对的自然,不仅有天然自然内容,更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