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道家“道家”与“道教”二词,常被不加区别地使用。从历史来看,这两个词指称过很多不同的内容,也曾混为一谈;现在也仍然有人主张将二者等同起来。然而,如果将道家理解为由老子、庄子开创,并在魏晋被重新发明的哲学思想流派,将道教理解为于两汉逐渐形成,后又有若干发展分化的宗教,那么,虽然道教在理论上汲取了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甚至奉老子为教主,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说道教理论就是道家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其主要派别的传承是大致清楚的。道家作为一个哲学思想流派,其思想流变与代表人物应是它被解说时最重要的内容;魏晋之后道家思想的传承流变,现在看来还是模糊而难以说清的,但它对历代学者文人的影响却仍是依稀可辨的;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道教神学与道家思想的异同,确实一言难尽。试举一例: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老、庄并未言及,也不能视为老、庄思想的合理的引申,甚至可以说,与自然之道亦不无悖逆。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晋风流在清谈玄学时更着重炼丹。因此,道家与道教常被人混淆。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渊源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发展历程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金朝时,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颇受信赖,并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南有正一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清代开始,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并压制主要为汉族人信仰的道教。道教从此走向了衰落。
更多文章
我国古代老子反厚葬,道家与其他学派出发点不同,思想不同,请你对老子和道家的丧葬观点作评析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道家持顺应天道、崇尚无为的超逸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在个体的生死观上表现出一种超然的乐死态度。生死若一,生和死是同一回事,就如同春夏秋冬四时更替,故生时乐生,死时乐死矣。他们认为大自然给我躯体,载我以形,用生使我劳苦,劳我以生;用老使我清闲,佚我以老;用死使我安息,息我以死,所以以生为善也就要以死为善
学习孔子哲学的体会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给你来个批判性的体会:首先要明确,孔子思想是有历史属性的。要与时俱进的看待其中的道德规范。其次要明白,孔子所教导的道德行为规范是一种在当时甚至现在也具有很高要求的行为规范。所以,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执行他的规范。并且是相当多的人是不具备执行能力的。第三,就是孔子的思想,在后面被人学习、使用的过程中,都增
对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认识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2)政治基础: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3)经济基础: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发展(4)阶级基础:士阶级崛起和受重用(5)文化基础: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2、
结合一篇古文谈谈里面的人生哲学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的体会有时候百很难用言语说出来的,何况需要200字.庄子的树,鹅之说很能表现为人之道,树没有用而不被砍,颐养天年.鹅却因不能下蛋而被杀.一个讲究“无才”才颐养天年,一个讲究“有才”才不会被杀.关键在度于时空的把握,不在于有才与无才,有无本来就是一体,哲学的魅力在于总能指导下一内步动作,指导下一段
哲学是什么?请你谈谈对“哲学”的理解与感悟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杂谈》哲学与道学天道,指宇宙及生命的衍化。人道,即为人处世之道,指个人或群体同外界联系时,应当具备的方法、原则及态度。天道与人道合称源道。天道学,指人类对于天道的领悟与认识。人道学,指人类对于人道的领悟与认识。天道学与人道学合称道学。至于“哲学”,思来想去,我也无法给出完美的定义,姑且理解为:
哲学与人生的感悟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写作思路及要点:以哲学与人生的感悟为题,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描写,接着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观点。正文:看完《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我对人生的看法有很大的提高,感觉人生的幸福指数是由哲学的价值所产生的。人生要是没有哲学,那这一生差不多就是虚度,没有任何价值。哲学是人生的精华。人生其实就意味着哲学。一个人,不论
中国古代各朝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学体裁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文体有很多,《典论论文》分为诗赋、奏议、铭诔、书论,四科八种。《文赋》分为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等十种。《文心雕龙》分为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诗赋分别来源于《诗经》《楚辞》,碑铭诔箴是从《诗经颂》《尚书典诰》等文体发展而来。其中赋体还可以分汉大赋、抒情小赋、骚体赋、七体赋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特点 (特点加具体阐述)多多益善啊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基于汉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形成具有诗性内在特质和外观式样的文学理论形态。充满诗性特征的中国古代文论虽然具有独特而弥足珍贵的民族文化的巨大价值,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模糊了批评本体与批评物件的界限,消解了文学鉴赏与文学批评之区别,牺牲了研究物件的丰富性和文论自身的复杂性,以及诗性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古代哲学 范文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人治思想.孔子主张建立一个“人道社会”。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之一,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孔子思想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的所有丰富性特征都可以从孔子那里找到根源。孔子思想的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他提出了著名的“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
关于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对神佛、宇宙、人生的理解前言我并不否认佛的存在,只是认为人的资质成佛几乎是很难的,我把自己的观点发表,只是个初级的想法,就是让你们提出意见,完善我的观点。从我的观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我们人类,另一类是神佛类,并不意指神或是佛,并不做细化的表述,希望能够理解。我的立场在物质文明中叫中立,在精神文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