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很早就能运用平衡、和谐、对称、明暗轴线等设计手法,达到美观的效果。古代建筑重艺术装饰,但不复杂,只在主要部位作重点装饰,如窗檐、门楣、屋脊等,布局多为衡平方向发展,不重高层建筑,至佛教传入后,出现了楼阁佛塔,共建筑才得以盛行。建筑地一切艺术加工也都是对结构体系和构件的加工,如色彩、装饰与构件结合,构成了丰富绚丽的艺术成就,雕梁画栋,形体优美而色彩斑斓;楹联匾额,激发意趣而遐想无穷。古代建筑品类繁盛,包括宫殿、陵园、寺院、宫观、园林、桥梁、塔刹等。唐代(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城市,其规划也是中国古代都城中最为严整的,长安城内的帝王宫殿大明宫极为雄伟,其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的3倍多。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此外,唐代的砖石建筑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佛塔大多采用砖石建造。包括西安大雁塔、小雁塔和大理千寻塔在内的中国现存唐塔均为砖石塔。中国的园林建筑历史悠久,在世界园林史上享有盛名。在3000多年前的周朝,中国就有了最早的宫廷园林。此后,中国的都城和地方著名城市无不建造园林,中国城市园林丰富多彩,在世界三大园林体系中占有光辉的地位。以山水为主的中国园林风格独特,其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奇异效果。这些园林建筑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隐建筑物于山水之中,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的境界。中国园林建筑包括宏大的皇家园林和精巧的私家园林,这些建筑将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庭院、廊桥及楹联匾额等精巧布设,使得山石流水处处生情,意境无穷。中国园林的境界大体分为治世境界、神仙境界、自然境界三种。中国儒学中讲求实际、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重视道德伦理价值和政治意义的思想反映到园林造景上就是治世境界,这一境界多见于皇家园林,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约一半的景点体现了这种境界。神仙境界是指在建造园林时以浪漫主义为审美观,注重表现中国道家思想中讲求自然恬淡和修养身心的内容,这一境界在皇家园林与寺庙园林中均有所反映,例如圆明园中的蓬岛瑶台、四川青城山的古常道观、湖北武当山的南岩宫等。自然境界重在写意,注重表现园林所有者的情思,这一境界大多反映在文人园林之中,如宋代苏舜钦的沧浪亭,司马光的独乐园等。中西园林的不同之处在于:西方园林讲求几何数学原则、以建筑为主;中国园林则以自然景观和观者的美好感受为主,更注重天人合一。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由于朝代更迭及战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存除北京故宫外,还有沈阳故宫,此外,西安尚存几处汉唐两代宫殿遗址。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更多文章
“文言文《惠子之梁》中的惠子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惠施为战国时代“名辩”思潮中的思想巨子,与公孙龙共同将名辩学说推向顶峰。并且为中国古代的逻辑空间的发展和认识。为对哲学形而上学的判断提倡了一种方式方法。而且使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贡献。对老庄“无为”逻辑认识作出了解说的可能,甚至成为对刑法之术进行认识的逻辑前提。而且很多学术观点都可以通过其基
孟子61梁惠王下里的乐民之的思想境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出处:(战国)《孟子·梁惠王下》原典: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释义:上面这段话是孟子对齐宣王说的
历史上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是真有其事?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孟姜女哭倒长城纯属传说说其人其事※孟姜女的原型是战国时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的哲学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方面,但是他的根本精神还是源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当时剧烈的政治斗争,庄子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他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
汉字的信息化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信息化是科技时代发展大趋势,是有其双面性。只要政府和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早作谋划,避其弊端,扬其长处,应该可以化解汉字信息化带来不利一面的问题的。问题问得不够准确,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不仅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记载中华现代文明。汉语教学分类为:古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又
为什么古代的命名都用生僻字晦涩难懂?例如12律吕、28宿、龙的9子以及周易里的文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生僻字,大多是因为笔画太多。这就涉及到简体和繁体的问题。汉字先后经过了四次简化,我们常用的汉字,有些和它本来的写法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觉得简单的很多汉字,其实它本来也很难写。例如“一”写做“壹”,“龙”写做“”,笔画多了多少倍。像“”龙的儿子”“12律吕”等这些专有名词,平时生活
书法中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根植且作用于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沃土之中。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里择几点简要谈谈。一、主客观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书法艺术,是集合了人们主观思维活动中对客观事物表现的审美意识、情趣及书者的内在气质等因素的总合。传统书论中所表达的象、意、法等都是书家将内心深处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为什么喜欢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最喜欢的汉字是“水”水很神奇①我们居住的环境地球大部分都是水,各种河流,各种湖泊,各种海洋,呈现给我们各种美景;②雨、雪、冰雹等都是水形成的,落到地上后都会化为水,这就是水的变化,它能化为蒸气,能冻成冰块;③我们活着需要饮水,这是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我们体内也有水,它和我们是这样的亲密;④水也是我们
中国字为什么感觉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字都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科学是不能描述汉字和中医的伟大的,如同不能称赞一位美丽的姑娘:你长得好科学啊!中国人常用的汉字三千多,这些字用了几千年,现在用,将来继续用,完全不受时代的限制。比如“电脑”、“手机”、“互联网”,每个单字都是几千年前就有了。这就是祖先伟大的发明。相比汉字,拼音文字使用字母拼写,随着社会发展,新单
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