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历史上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是真有其事?

历史上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不是真有其事?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1640 更新时间:2024/2/2 20:06:38

孟姜女哭倒长城纯属传说说其人其事※孟姜女的原型是战国时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在被人们代代讲述了上千年以后,在不久前有了一个新的名分。她的传说和其他30项民间文学一起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7日,新华网刊发了一篇名为《专家考证:孟姜女哭倒的是齐长城不是秦长城》的文章。在历史上,莫非真有孟姜女此人?这个貌美如花的小女子难道确有“哭长城”一事?她哭的所谓的“长城”又是在哪里?一个娇弱女子究竟采取了怎样的“哭”法,终于连长城也“倒”了?孟姜女原是无名氏,最早根本没有“哭”“最早记载的孟姜女是没有名字的。她是齐国武将记梁的老婆,称为记梁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向记者讲述。在《左传》中,最早记载了有关记梁妻的故事。“记梁出战莒国,死了。尸体被运回齐国,齐庄公要求在城门外就进行吊唁。但是,记梁妻坚决不同意。她说,‘记梁是怎么死的?如果他有错误,就干脆不要把他的尸体运回。如果没有错误,记梁就是为国捐躯,那么应该能够到宗庙里面进行祭奠。’于是,齐庄公就按照规矩很正式地进行了仪式。”故事到此结束了,没有关于“长城”、也没有关于“哭”。施爱东介绍,顾颉刚先生在1927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一文中对此故事起源也有说明。顾老撰文描述,“在这一段记载里,只见得她是一个知礼的妇人。”孟姜女是怎么“哭”起来的?那么,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根据顾颉刚先生的考证,孟子说齐人善哭,因为孟姜女哭,从而改变了齐国的风俗,导致了一个国家善于唱哭调。但是顾老推测,很可能齐国本来就善于唱一种哭腔,有这种风俗,所以才有了记梁妻的哭。”施爱东告诉记者,把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放在“哭”上,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天人感应”的需要。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西汉重天人感应。而“哭”能够跟“天人感应”挂钩,从而具有了一定的功能并能够最终在故事中稳定下来。施爱东认为,任何时代都会用现实的例子来说明某种哲学思想。西汉就借助了记梁妻的故事,使其成为“天人感应”的一个个例。“不过,这所有的研究都只能说是猜测。”他同时强调,至于记梁妻究竟是怎么“哭”起来的,这是至今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孟姜女的“哭”,甚至“崩”了山“刘向在《说苑》及《列女传》中都说她在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这是孟姜女哭崩了城的最早记载,是刘向提出来的。”施爱东介绍,从此,孟姜女“哭”的威力一发不可收拾。不仅“崩城”,甚至是到了“崩山”的地步。东汉初年王充《论据》里说她哭崩了记城,而且有五丈!三国时候,曹植在《黄初六年令》中说“记妻哭梁,山为之崩”,又在《精微篇》中提到“记妻哭死夫,梁山为之倾”。据顾颉刚先生的《孟姜女故事研究》,梁山崩是春秋时的一件大事,从此,梁山崩与记梁妻两个传说结合在一起,除了表现出记梁妻哀哭感天以外,也因为“记梁”的名字中有个“梁”字。不过,崩山的说法后来还是渐渐沉寂了。“关于哭崩了什么城,最早记载并没有提及。我们不知道她是怎么哭的,也不知道崩了什么城。至于哭长城的说法,是到了唐代才有的。”施爱东说。孟姜女“哭”千年,唐代才“倒”了秦长城自从“孟姜女”和“哭长城”联系在一起,有关“哭的是哪里的长城”这个话题就在民间争议开来。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在山东境内。又有的说,孟姜女哭的是秦长城,要不然为什么秦始皇会在一怒之下邂逅这位美娇娘。对此,施爱东表示,“无论是齐长城还是秦长城,这些种种的说法,都是后人附会上去的。”“秦始皇也是在唐代才和孟姜女挂上关系。至于最早二者是怎么挂上钩的,也都只能推测。”不过,至于为什么故事会和秦始皇联系上,施爱东认为这是寻找共同知识的需要。故事总是会附会到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物上。他解释,任何故事必须依附于大家都知道的知识,才能为更多的人记住。一开始说孟姜女哭的是一个城市的城墙。随着不断传播,需要说成一个为更多人所知晓的地方的城墙。当故事在齐鲁大地流传时,就成了哭崩齐国城墙。传播到全国范围时,就需要孟姜女哭倒一个全国都知道的城墙。这时候,它找到了一个对于全国来说都是共同知识的指认物———秦长城!“在哪个地方流传,就哭倒哪个地方的城墙。当然,故事绝对不会一开始就从齐长城变成了秦长城,很可能中间还有过其他的城墙。为什么那些都没有被流传下来?就是因为别的城墙不是共同知识,不为大家所知晓。”正是因为如此,原本没有“哭”的孟姜女,从春秋到了唐朝,终于“哭倒”了秦长城。【背景知识】“孟姜女”原意为“靓妹”最早没有名字的记梁妻,为什么最后会被称为“孟姜女”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告诉记者,“孟姜”一词其实在《诗经》中就已经被多次提到,而且出现的频率非常之高。事实上,“孟姜女”的意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说的“靓女”。它并非特指,而是一个象征性的通称。“孟姜女传说”讲述都不一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施爱东介绍,“孟姜女”传说在各个地方的讲述完全不一样。广西一带有说“孟姜女”和万喜良不是偶然遇见,而是从小青梅竹马。清代有唱本说,万喜良的父亲是儒士,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被抓。万喜良的父亲跟孟姜女的父亲是好友,于是万喜良就逃到孟姜女家。秦皇岛一带流传的孟姜女传说和项羽联系在了一起。现在我们听得最多的孟姜女传说,其故事核心在唐朝就基本已经定型。这个故事情节非常简单,主要就是“哭倒长城”和“斗秦始皇”。这是该传说中最重要的两个节点。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是我国流布最广的民间传说之一,两千多年来,它口耳相授、著之典籍、被之管弦、演于戏剧,直至今天搬上屏幕,以多种样式的媒体传布,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孟姜女的故事是怎样产生、流传与演变的呢?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齐国。齐为姜太公的封国,读过《东周列国志》的人都会知道,书中出现的“×姜”,总是齐国人。孟姜者,姜氏之长女也。她的故事最早见之于《左传》。孟姜为齐将杞梁之妻,梁于公元前549年在莒战死,齐庄公在效外见到孟姜,对她表示吊慰。孟姜认为郊野不是吊丧之处,拒绝接受,于是庄公接受她的意见专门到她家里进行了吊唁。孟姜除了知礼外还有善哭的记载,淳于髡曰:“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在齐地产生了孟姜哭调。西汉时已有了孟姜女“夫死后向城而哭,城为之崩”的记载(刘向《说苑》及《列女传》)。至于哭崩的城墙在何处,虽然有莒城说、杞梁说和梁山说不一,但均在齐地,而非秦之万里长城。郦道元《水经注》认为孟姜女哭崩的是莒城。大约到了唐代,这一题材演变成了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崩万里长城的故事,具备了今天的刍形。《周贤记》把故事搬到了燕国,孟姜名孟仲姿,杞梁变成杞良。杞良为逃筑城之役,误入孟超后园。孟女仲姿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后来杞良回到长城工地后被处死,埋尸长城之下,于是仲姿千里寻夫,哭崩长城,又于累累白骨中滴血验骨,终得丈夫遗骸云。古代战争频仍,徭役繁重,征夫离妇之怨,乃为传统主题。汉末陈琳即有《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慎莫稽留太原卒……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其后历代诗人皆有咏其事者。唐代诗僧贯休,则有《杞妻》,竟咏孟姜女哭长城之事。其后这一题材乃进入许多诗人笔下,为这一故事的广为流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元代起,孟姜女的故事开始搬上舞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钟嗣成《录鬼簿》等对此均有记载。在这些戏曲中,孟姜转化成孟姜女,杞梁衍生出杞良、范杞良、范希郎、范喜郎、万喜良等名。随着孟姜女故事的流传,各地兴起了建庙热。现知孟姜女最早的庙建于北宋,河北徐水和陕西铜川都发现北宋祥符和嘉年间重修姜女庙的碑刻。许多方志都把孟姜女说成是本地人,临淄、同官(铜川)、安肃(徐水)、山海关和潼关都有孟姜女的墓冢。清末上海拓建马路时曾于老北门城脚掘出一石棺,中卧一石像,胸有“万杞梁”三字,乃明嘉靖年间上海建城时所埋。据《孟姜仙女宝卷》,始皇筑长城,太白星降童谣:“姑苏有个万喜良,一人能抵万民亡。后封长城做大王,万里长城永坚刚。”秦皇固城捉喜良,引发出孟姜女千里寻夫、哭倒长城的故事。秦皇允许孟姜三件事,修桥、造坟、哭祭,孟姜痛斥暴君后投水而死。在这一故事中,孟姜女成了松江人。孟姜女的故事反映了人民对封建暴政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它经历了两千余年的流传与演变才形成今天的面貌。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庄子的哲学思想有什么特点?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庄子的哲学涵盖了当时社会的所有方面,但是他的根本精神还是源于老子的哲学。庄子曾经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对于当时剧烈的政治斗争,庄子采取批判与回避的态度,他消极厌世,对人生取虚无主义的态度,幻想摆脱一切外物和肉体的束缚,追

  • 汉字的信息化发展是否有利于文化的传承?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汉字信息化是科技时代发展大趋势,是有其双面性。只要政府和科技与教育工作者各个方面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早作谋划,避其弊端,扬其长处,应该可以化解汉字信息化带来不利一面的问题的。问题问得不够准确,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不仅传播中国古代文化,同时也记载中华现代文明。汉语教学分类为:古汉语,现代汉语。汉语又

  • 为什么古代的命名都用生僻字晦涩难懂?例如12律吕、28宿、龙的9子以及周易里的文字?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生僻字,大多是因为笔画太多。这就涉及到简体和繁体的问题。汉字先后经过了四次简化,我们常用的汉字,有些和它本来的写法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觉得简单的很多汉字,其实它本来也很难写。例如“一”写做“壹”,“龙”写做“”,笔画多了多少倍。像“”龙的儿子”“12律吕”等这些专有名词,平时生活

  • 书法中体现了怎样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书法艺术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化现象,根植且作用于我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沃土之中。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了丰富的哲学思想。这里择几点简要谈谈。一、主客观认识论的哲学思想。书法艺术,是集合了人们主观思维活动中对客观事物表现的审美意识、情趣及书者的内在气质等因素的总合。传统书论中所表达的象、意、法等都是书家将内心深处

  • 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汉字,为什么喜欢它?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最喜欢的汉字是“水”水很神奇①我们居住的环境地球大部分都是水,各种河流,各种湖泊,各种海洋,呈现给我们各种美景;②雨、雪、冰雹等都是水形成的,落到地上后都会化为水,这就是水的变化,它能化为蒸气,能冻成冰块;③我们活着需要饮水,这是我们身体的需要,所以我们体内也有水,它和我们是这样的亲密;④水也是我们

  • 中国字为什么感觉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的字都科学?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所谓科学是不能描述汉字和中医的伟大的,如同不能称赞一位美丽的姑娘:你长得好科学啊!中国人常用的汉字三千多,这些字用了几千年,现在用,将来继续用,完全不受时代的限制。比如“电脑”、“手机”、“互联网”,每个单字都是几千年前就有了。这就是祖先伟大的发明。相比汉字,拼音文字使用字母拼写,随着社会发展,新单

  • 概括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

  • 中国哲学思想里有心学,那“心”是什么,和西方的唯心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一词原本就不是产自中国,它是日本人用来对西方智慧学作出翻译的汉文表述。问题出在,近代的哲学研究者们(包括早期的、冯友兰,以及后来几乎所有的研究哲学的人们),把中国古代几乎所有具有著述的人们全都列入中国古代“哲学家”之列,当然除开诗歌、文学、工艺流程等等的作者于外。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解。特别

  •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 ”的朴素辩证法。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唯物主义”的朴素辩证法。老子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指出了老子唯物论存在的三点不足;其次,阐述了老子建立在道之上,以反之动思维为核心的辩证法思想。不同意这种说法。理由如下:【定义】:所谓的哲学,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点point”,即观点、论点、出发点、立足点、……根据这个【定义】

  • 简答题中国古代先秦哲学中的和的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人通过音乐提出“和”的理念,而音乐又源于天地自然之和。这样,音乐就成为沟通“天人之和”的桥梁。《乐记》在解释《诗有》中“肃雍和鸣,先祖是听”这两句诗时,尤其揭示了“音乐之和”的重要意义:“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只要做到诚正雍和,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实行呢?所以,好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