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所认为的生僻字,大多是因为笔画太多。这就涉及到简体和繁体的问题。
汉字先后经过了四次简化,我们常用的汉字,有些和它本来的写法已经大不相同了。我们今天觉得简单的很多汉字,其实它本来也很难写。例如“一”写做“壹”,“龙”写做“”,笔画多了多少倍。
像“”龙的儿子”“12律吕”等这些专有名词,平时生活中不大用,多为学者研究时使用,因此最大限度保留了它本来的字体。
另外,我们觉得晦涩难懂的,在当初那个时代或许就是通俗易懂的。
每个时代的名字都会打上时代的特征。像“建国”“红卫”这样的名字,今天看起来好土,在当时就是时髦。
鲁迅为什么会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看到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会不相信:中国现代文学家、爱国先锋、思想深刻冷峻的鲁迅先生,怎么可能会说出这种草率、轻浮的话?这不是砸自己饭碗、自塌人设吗?!
首先,可以确证的是,我们很多人尊敬的鲁迅先生,确实说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话。
《鲁迅论语文改革》中是这样说的: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因为汉字的艰深,使全中国大多数的人民,永远和前进的文化隔离,中国的人民,绝不会聪明起来,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压榨,理解整个民族的危机。”
他还在《关于新文字》中说到:
“方块汉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十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
吃惊之余,我们会追问:鲁迅为什么会说这种话?
我想了想,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两方面:汉字的独特性及复杂性,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
汉字的独特性及复杂性众所周知,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了解汉字变迁的人知道,在造字原则上,汉字从表形、表意,发展到形声;在形体上,汉字由图形变为笔画,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
除极个别汉字外,都是一个汉字一个音节。
由此,汉字成为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具有独特的丰富含义和文化魅力。
也正因如此,汉字是世界上最复杂、难学、难写的文字,没有之一。
很多外国人觉得汉字难学、难写。这不是因为他们蠢笨、智商不够,而是汉字的结构思维复杂。
这样说,我知道肯定会有很多人觉得好笑,甚至骂我。
那是因为我们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熏陶学习这种文字,觉得并不难,其实是习惯成自然。
汉字的普及难度如何,我们可以从一个文件中了解。
1953年11月24日,教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界定文盲、半文盲概念,颁布了统一的扫盲标准及相关脱盲考试的规章制度--《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
其中规定:“在识字方面暂以能识到500字以上而未达到扫盲标准者为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
我们要知道,商代后期殷墟发掘的甲骨文,有4500多个单字,;清代《康熙字典》收录有47000多个汉字。
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我们说回鲁迅。
世界上的文字,大致可分为两大类:非拼音文字(汉字和水书)、拼音文字(其他文字)。
水书是水族的文字,类似甲骨文和金文,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不讨论。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请问世界上哪种文字是以一个民族、国家命名的?极少,汉字是其一。
汉字具有集形象、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的特性。这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
也正因为如此,汉字也被称为“方块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也就难以融入世界大家庭。
在古代,汉字曾经充当东亚地区唯一的国际交流文字。
在20世纪前,汉字是日本、朝鲜半岛、越南、琉球等国家和地区的官方书面规范文字,东亚诸国都在一定程度上自行创制汉字。日本制定了《常用汉字表》,韩国也制定了《教育用基础汉字》。
然而后来,历史上曾使用过汉字的越南、朝鲜、蒙古等国,都陆续废弃了汉字,而自创文字。主要原因之一是,汉字难学、难写、难以普及。
到了近现代,西方的科技、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世界。
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广泛传播,包括西方的拼音文字也传入中国。
随之,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不少想融入国际社会的人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文明的基础工具---汉字是罪魁祸首,主张将汉字废掉,走拼音文字的道路。
有这种思想观念的人,主要是研究汉字并且靠汉字吃饭的专家学者,不乏文字学家、文学家,甘当旗手。
例如章太炎的学生、思想家、文学学家钱玄同,在“五四时期”率先提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
再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陈独秀说道:“中国文字既难传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
而且,语言学家黎锦熙和赵元任创立了汉字“国语罗马字”。
由此,汉字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的热潮,陆续兴起。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鲁迅说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之类的话,也就不难理解。
可见当时的文化人、公知们,对汉字是何等的厌弃、痛恨!
幸好,在当时一些社会力量的坚守、斗争之下,民国政府推行“国语”,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
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
由此,“国语”进入学校教材中,并在社会媒体舆论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从而,使得汉字避免了毁灭、走拼音化道路的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并开展了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继续捍卫了汉字的法定地位。
五十年代后期,兴起了汉语拼音方案,但也只是汉语规范化的补充内容。
然而,汉字的废除危机还没完。
到了20世纪后期,世界上计算机科学迅速发展。
由于英文是由26个字母排列组合而成的文字,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因而输入汉字困难。
于是有些人认为汉字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就再次掀起了废除汉字、汉字拉丁化的舆论。
后来,随着汉字在电脑信息处理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这种质疑声也就逐渐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