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用西方哲学体系区分中国哲学的派别吗?首先回答是肯定的。
我们看看什么是哲学流派?
度娘告诉我们:一群哲学家以自己独特的角度认识与解释世界,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他们就被称为一个哲学流派。
同时,世界哲学可以分为三大体系。
第一个体系是西方哲学。提倡以“科学数据”为做事的依据,理论或道理要靠数据的“实证”才能得到认可或承认,属于实证主义。
第二个体系是中国哲学。以社会和人本为出发点,重视感性和整体,以伦理和家庭人文为核心方法去探讨人与社会的关系。讲究实用,属于实用文化。
第三个体系是印度哲学。注重思维和自心,以瑜伽和修佛为核心,探讨为人与自心的关系,最终走向的是一条宗教、灵修之路。
下面我们看看西方哲学体系如何?
西方哲学史也比较庞杂,但是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指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5世纪的古希腊哲学,第二个时期指公元5-15世纪的中世纪哲学,第三个时期指15世纪中至19世纪40年代的近代哲学,第四个时期指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的现代西方哲学。
古希腊哲学代表人物有伊奥尼亚、毕达哥拉斯、爱丽亚、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研究的主要范畴有自然、本原、基质-始基、存在-是者、理性、灵魂-心灵、原子、宇宙、神。重要的思想及渊源来自于古希腊神话和神话所体现的神灵观念及其发展。
古希腊哲学是在东方、埃及巴比伦文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从神话传说中注意物理世界的起源与本性探讨,相对于集中于对宇宙本源的研究。
中世纪哲学有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两大门派。
以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属于基督教哲学的最初形态。奥古斯丁运用新柏拉图主义论证基督教教义,提出信仰第一、然后理解的原则,为中世纪经院哲学奠定了基础。
经院哲学充满了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主要代表安瑟尔谟、罗瑟林、阿伯拉尔、托马斯主义,罗吉尔培根、约翰邓司各脱、威廉奥康。
中世纪哲学经历了三个时期。5-11世纪初是早期,11-14世纪初是全盛期,14世纪初至15世纪中叶是末期。哲学自此逐步脱离了神学。
近代哲学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这是一个自我觉醒的时代,追求知识,渴望个人自由,要求个性解放,反对教会的桎梏,要求发挥人的主体性,这就是当时人们的一般精神面貌。形成了人文主义和自然哲学两股互相联系而又有一定区别的思潮。
第二时期是17-18世纪末,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自然科学出现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哲学的兴趣集中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和二者的统一上,主体性原则成了近代哲学的主导原则。
真正的近代哲学就是从17世纪开始的。此期间的代表人物法兰西斯培根和伽利略。伽利略是近代科学的方法的创建者,同时也为近代哲学提供了研究的方法---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进行归纳和数学的演绎。
第三时期的近代哲学是指18世纪末的康德哲学开始。
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时代的历史辩证法和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在各方面的成就,促使西方近代哲学发展到了自己的最高阶段。
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们创立了以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他们看到,自文艺复兴以后,人权固然由神权束缚下解放了出来,但17世纪和18世纪机械论的宇宙观,又把人的精神和主体性束缚于自然界果必然性的支配之下,个人的自由意志被抹杀了,存在与思维、主体与客体没有得到统一。
现代西方哲学是指19世纪中叶以来主要流行于西方世界的各种哲学流派的总称。一般指黑格尔之后至今的西方哲学。它的特点是新流派众多,思想方式变化深刻,与现代科技与人文众学科的关系密切,对中国的现实思潮影响巨大,与未来哲学的发展息息相关。
上面我们把世界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说了一遍。
那么,这里我们再想一个问题:哲学的源头在哪里?
回答是在中国。我们发现,现在网络上很多人学哲学的人却不知源头在哪里?这是一个很真实的笑话,类似的笑话很多,就不罗嗦了,这里反复谈起目的是让大家记住这个常识。
华夏文化体系异常复杂,但是其根源又是非常清晰---《易经》。《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可见,中国的素数哲学源远流长。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最古老的《周易》是公元前1152年至前1056年的姬昌所写,这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它就像一棵大树,后来诸子百家都是从这里发展出去的。诸子百家只是针对某一方面进行扩充延伸,即便魏晋高人们最喜欢谈论的“老庄”哲学也只是树干,至于儒家严格意义上讲还不能完全算哲学,只是中国哲学的应用扩展而已。
中国哲学中的道家比较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他主流哲学关心更多的是人与社会,一切研究的对象都会被赋予社会性,比如对天地的探索要与人事相结合,著名的《孙子兵法》谈的也是人与社会。
很多事情我们都是从人本身的角度去看的。正是这种对社会与人本的关注和关心,使中国的史学很发达(中国历朝历代有史官一职,西方国家在历史上是没有的),通过对历史的总结而研究社会的规律或走向是中国哲学自古就有的一个核心点,这方面最明显的就是中国的正统哲学家无一例外的都同时是史学家,对历史和社会都有很深研究。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的哲学体系是由上而下的顺延,而西方的哲学体系则由下而上的逆向推导。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精简地阐述了形而上向形而下的衍变过程。而西方则不同,西方是宗教信仰,一切以神创论为指导原则。也就是说,上帝就是宇宙的本源。事实上,西方哲学缺失了形而上的最高指导思想,也不构成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完整对接。
西方哲学从器的方向研究入手,逆向推导宇宙的本源及其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因为西方的精英们对上帝真实存在的质疑,以及对探索宇宙真相的动力和勇气,才导致现代科学及其哲学或逻辑学等在西方得到了大力的推动和发展。
虽然中西方哲学走了两种不同的方向,产生了两条不同的道路,但最终还是会殊途同归。
以上说了这么多无疑是想说明,所谓“用西方哲学区分中国哲学的派别”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一对应,而是用西方哲学不同思想流派的不同方面的特征可以解释清楚中国哲学。同时,用西方哲学解释不了的现象在中国哲学的语境中能够完整地表述清楚。
目前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哲学是西方舶来品。从上面的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舶来品的原装货在中国,中国才是世界哲学的发源地。
因此要将西方哲学诸如“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唯名论”之类的名词进行重新定义为“在某些特定问题上采取某些特定观点的思想”,而不是“某一类哲学家和哲学史”的集合。否则,“用西方哲学区分中国哲学的派别”答案很明显是不行的。
正是基于以上的思考,”三元智慧”力图从西方文化的三学(神学、哲学、科学)、东方文化的三才(天地人)中吸取精华,从哲学的高度系统而综合地阐述新哲学的新范式。
最后敬请有兴趣的朋友点击关注“三元智慧”,我将在后面的回答中逐步展开论述。
(1)古代东西方哲学思想的不同:
不能,不论东方还是西方,就哲学体系而言都是整体,哲学没有派别之分,有的是思想认识各种度的不同(角度/高度/深度..系统程度),西方的哲学体系源于生命和生存的探究和反思,是以生命体系为核心的对事物本源的认识与解释。中国哲学不是以生命体系为中心的起点架构,而是从事物本源着手探究生命体系与之的相干,说白了就是有生命之前是什么状态,与之相关性?生命能不能消失或若消失后又是怎么的?所以有了《易经》中的乾坤之变,有了《道德经》中的道,有了《心经》中的空。
哲学不分东西方,因为都是真对事物本源,事物本源即哲学。
哲学又分东西方,因为不完全真对事物本源,哲学非事物本源。用佛家话“指月之手”说,若“月”是事物本源,手“指向”就是哲学,手指手臂都不是,它们是工具,就如同我们的言词文字一般,所以有“道可道非常道”“不能说,不可说,一说就破”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