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练习写字就是玩玩的,与什么思想不思想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儒家思想对书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问题提的有意思:书法会受哪些思想的影响呢?书法受影响的思想是多方面的,儒家不是唯一的。
中国书法受到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仅只有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影响书法创作重要的思想来源。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道家和佛家,儒家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明代馆阁体书法例如我们常说的上追魏晋书法,那么在魏晋时代,中国书法思想里边的影响就没有佛家成分,其中中在道家和儒家之中,对王羲之的影响是最大的是道家而不是儒家。王羲之一家他们几代人都信奉道家思想。而且在魏晋时代,道家的思想是非常盛行的,对儒家是持批判态度的。
在这一时代成熟的并且形成中国最高书法境界的魏晋书法,他受到了多少儒家思想的影响呢?应该说是非常少的。
但是,儒家的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基础的核心思想之一,中国文人书法家思想大部分都来自于儒家。
钟繇《宣示表》所以,我们首先认为,在书法中追求中和的和谐之美,是受到儒家中庸之道的这种思想影响的。例如我们评价王羲之的《兰亭序》,其中有一条就说《兰亭序》“不激不励”,这种“不激不励”就是书法中的一种中和之美。
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过犹不及。这种思想在书法中的体现是比较多的。
但是作为构成书法艺术的成分,“过犹不及”、“不激不励”是远远不能满足书法艺术创作的,必须要超出这个限度。
因为艺术往往就是要突出强烈的个性和艺术的特色,这些内在规律的制约,又是跟儒家的谦谦君子,中庸之道有格格不入的地方。所以,我们不能把书法看作是完全是受到一种思想的影响的艺术。
元代书法家俞和临摹的《兰亭序》我们学习书法的,都知道有个“上追魏晋”的艺术理想。为什么要上追魏晋?原因就是要从唐楷的森严法度中,再回到魏晋时代烂漫自由之境界,这是一个超越和反超越的辩证关系。是与“不激不励”的中庸之道互相矛盾的。
唐代以后,中国的科举制度完全成熟,书法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才比较深了。这个时候的书法,讲究的是中和之美比较突出。所以也形成了强大的馆阁体书法的这种审美倾向。
弘一法师的书法《悲欣帖》但是馆阁体的书法,对很多书法艺术家来说,又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书法思想,他们往往非常不喜欢馆阁体这种文质彬彬的书法。
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么孔子的儒家思想“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就比较合适于馆阁体书法了。
所以儒家思想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完全能够给我们给出多种多样的选择。
赵孟小楷《汲黯传》如果说魏晋书法是质朴无华的书法道家文化的体现,那么,唐楷就是雕梁画栋的书法,就像儒家的庙堂文化一样了,如果唐楷是宫殿,魏晋书法就是依山傍水的山房。辉煌的宫殿固然富丽堂皇,也比山房要巍峨雄壮,但是没有山房依山傍水的的质朴和自由。
张旭草书《肚痛帖》所以唐楷以后的书法逐渐馆阁体化,如官如史,而魏晋的书法仍然质朴无华如深山高士如清风明月。
如果唐楷与人的本性隔着一层,而魏晋书法就是字如其人的一种自然面对。这也是在书法艺术当中,道家的文化要高于儒家文化的地方。
宋代的书法之所以会出现“宋四家”,就在于书法从馆阁体中解放出来了,向着魏晋书法自然朴实的美学追求。
所以,我们在学习钟繇《宣示表》会遇到比较难以把握的,就是书法的自然书写的那种质朴味道。
我们学习《兰亭序》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就是书法的那种质朴无华的味道,是儒家文化当中体现不出来的。
孔子《论语-雍也》章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真卿楷书《告身帖》如果按照孔子文质彬彬这样的思想来看书法艺术创作,那么中国历史上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都没法进入文质彬彬了,艺术需要强烈的个性的思想的表达,这一点是儒家文化当中所不具备的。
当然,我们不是说中国一千多年书法历史当中,书法文化一点儒家文化的东西也没有,比如说,孟子所强调的浩然正气,威武不屈文化思想,这些都是在书法实践当中能够表现出来的艺术思想,比如说,像魏碑书法中那种剑拔弩张的笔法风格,也是有一种浩然之气的书法。如果这也是一种儒家文化,那么书法实践更容易体现出来的,是像孟子的那种浩然正气的书法文化。
颜真卿楷书《东方朔画赞》例如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书法,张旭的书法,怀素的书法,他都有这样一种浩然正气的精神在里面。
所以,他们的书法有顶天立地的那种雄健气概。而他们的这种雄健书法风格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主流。不但我们在唐代可以看到,我们还可以从很早的金文、隶书以及现代书法这样一个很长的历史当中看到这种精神的存在。
而这种浩然正气顶天立地的书法精神,就完完全全的超越了我们一般的所谓的儒家文化。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儒家文化是多层次的一种包容的文化,它既有孔子文质彬彬、温文尔雅的一面,也有孟子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的一面。这看起来是很矛盾的两个方面,事实上,也是儒家文化包容性的两个方面。
颜真卿行书《祭侄稿》最后我想说的是,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里边,儒家、道家、佛家的各种思想是融合一体的,这种融合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包容性,因此我们说,其实儒家文化除了文儒家文化内部的一些差别之外,还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文化,以及现代西方文化的优秀文化,这些可以说都是最广泛的儒家文化。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一面,就在于它的融合性与包容性,儒家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融合的文化,包容的文化,求同存异,而不排斥与外来文化的共生,这才是儒家最精华最民主的最伟大之处,他不排斥各种文化的共生性,又不是固步自封。所有这些,都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书法家都是要学习儒家思想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家会自觉的选择儒家文化中最有民主价值的文化和思想,这也是书法需要个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