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对中医心理学的贡献?答:(1)奠定了中医心理学的基础理论。(2)九气、五志理论为后世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3)加深了人们对心理现象和规律的认识(4)丰富并发展了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实践。
十大平衡理论的主要观点
主食与副食的平衡。有人主张多食肉少吃粮,这不合养生之道。有人要减肥,只吃主食,结果却适得其反,主食中多余的淀粉在体内会分解成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呈酸性食物与呈碱性食物的平衡。常见的呈酸性食物包括:肉类、禽类、鱼虾类、米面及其制品;常见的呈碱性食物包括蔬菜、水果、豆类及其制品等。两者必须平衡,方可益补得当。饥饿与饱食的平衡。太饥则伤肠,太饱则伤胃。有些人对喜欢吃的食物,就无所顾忌地猛吃,把胃塞得满满的;对不喜欢吃的食物拒之门外,让胃空空的。结果是饥饱不均,造成偏食,影响胃肠功能,日久就会得慢性消化道疾病。精细与粗杂的平衡。长期吃精米、精面,会导致B族维生素的缺乏,诱发疾病。因此要搭配吃些五谷杂粮,食物搭配多样化,使营养更全面。寒与热的平衡。李教授说,食物也有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四性之别。中医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就是要取得平衡的意思。夏天炎热,喝碗清凉解暑的绿豆汤;冬天寒冷,就喝红小豆汤;受了外感风寒,回家吃碗放上葱花、辣椒的热汤面;吃寒性的螃蟹一定要吃些姜末,吃完还要喝杯红糖姜汤水;冬天吃涮肉,一定要搭些凉性的白菜、豆腐、粉丝等这些都是寒者以热补、热者以寒补的平衡膳食的方法。如果破坏了这种平衡必然伤身。干与稀的平衡。有些人吃饭只吃干食,不仅影响了肠胃吸收的效果,而且容易形成便秘。而光吃稀的,容易造成维生素缺乏。每餐有稀有干,吃着舒服,到了肠子里也易消化吸收。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摄入与排出的平衡是指吃进去饭菜的总热量,要与活动消耗的热量相等。否则,每日吃进的食物营养过剩,日积月累,多余的热量及各种代谢产物,必然会在体内蓄积。人体中脂类物质多了,会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变硬变窄;糖的过量摄入会耗竭体内的胰岛素,损害胰岛细胞;蛋白质过剩会蓄积在肠道,所产生的毒素,在体内循环不已,影响肾脏排泄。动与静的平衡。动与静的平衡是指食前忌动、食后忌静。李教授强调:“吃饭后一定要多多活动,一是帮助消化吸收,二能舒活筋骨,消除疲劳,但是不要太剧烈。”情绪与食欲的平衡。进餐前,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使食欲旺盛,分泌较多的唾液,以利于消化。进食的快慢与品味的平衡。饮食的口味有时需要品出来,不能狼吞虎咽。狼吞虎咽不利于消化吸收,一般含淀粉多的主食,需要1~2小时才能消化,含蛋白质多的食物,需3个小时,含脂肪多的食物消化时间更长。
阐释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是F.海德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后经其他人补充。概念及过程:社会适应,社会化(内部化),社会知觉,人际知觉,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吸引理论,合群,孤独),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自我(自我知觉),态度(态度理论,态度形成和改变,态度测量),信念,价值观,定型,宣传,交往,沟通(人际沟通,大众沟通,沟通网络),竞争与合作,利他行为,顺从,侵犯,旁观者介入与冷漠,替代体验,模仿,感染,时尚,暗示,偏见,流言等。群体心理学:群体理论,群体思维,群体凝聚力,团体动力学,社会心理气氛,小团体意识,群众行为,群际关系,参照群体,集体,集体成员自决,价值定向一致,舆论,民意测验,领导,领导风格,个性消失等。提出海德是社会心理学家,在理解和探讨人性问题的同时,对欧洲文化中的哲学思想颇有兴趣,也被东方的佛学思想所吸引。他读过古代的佛经著作,其中有一部分谈到人生的种种不幸。这些观点给他提供了某种启示。例如,佛陀指出,人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被困在他所憎恨的事物上,或是因为他不能获得他之所爱。因此,人生往往是为摆脱这些不幸不断地作出努力的过程。受了这种思想的启示并经过科学研究的训练,海德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在社会中的心理动态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提出著名的平衡理论。前提平衡理论的前提是:在社会环境中生活着的人,是同他自身以外的各种事件、人、观念、文化等因素紧密相联的。因此,他是一个社会的人,无论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体验是快乐还是不快乐,是喜悦还是不幸,都取决于他与其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关系的状态。平衡理论的作用是讨论这些关系的状态特点给人带来的种种体验和随之产生的后果,其焦点始终对准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的个人。P-O-X三角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建立的大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是通过某些事件形成的。设主体本人为P,他以外的其他人为O,事件为X,这三者构成了环状的封闭系统,被称为P-O-X三角。处在三角某一端点的因素都与另外两个端点的因素有某种关系。这些关系的特点是由主体P的认知和态度决定的。换句话说,每个具体的P-O-X三角都属于某个特定的个体,隐含于他的心理活动中。当外界的人和事物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某种P-O-X三角便成为他当前心理活动的主要内容。其中O和X的内容依特定情景而定。关于平衡状态就一个具体情况而言,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特点会给人带来不同的体验。这些体验分别被看作是平衡的或不平衡的。在分析体验之前,首先应辨清在主体P的立场上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海德认为,三角中每两个因素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正的或负的,无论哪一种都依赖主体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作这一判断有两个相关步骤。首先是关联性,看各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着实际的或是隐含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是因素之间的相似性或近似性,也可以是由于同属某个组织而存在的关系。当因素之间存在关联时,用U表示;若没有关联,用-U表示。例如,PUO表示主体和某人存在着某种联系;O-UX表示主体认为某人与某事件没有联系,某事件的发生不是由某人引起的。在关联性的基础上,人对因素作进一步评价,即情感评价。这是主体对其他两因素O和X的态度倾向以及主体认为因素O对因素X的态度倾向。这种态度倾向或是喜欢的,用L表示;或是不喜欢的,用-L表示。如PLX表示主体喜欢某事件,O-LX表示主体认为某人不喜欢某件事。完成关联性判断和情感评价之后,就可以确定三角上两因素之间的关系。若两因素之间具有关联性,并且情感评价是喜欢,则这两因素之间的关系是正。就是说,情感评价是在关联性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评价的方向决定着因素之间关系的方向。当P-O-X三角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明确之后,整个三角系统因为因素间正或负的关系有不同情况(图1)。按平衡理论的观点,当处在人的意识活动中的P-O-X三角属前4种之一时,人的体验是平衡的;若属于后4种之一,则人的体验是不平衡的。所谓平衡状态就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喜欢的人对某一事物有共同的看法(图1,a、b),或者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讨厌的人对某一事物有相反的看法(图1,c、d),此时主体的心理体验是平衡的,没有冲突感。而不平衡状态就是:当主体意识到自己与所厌恶的人对某一事件有同一看法(图1,e、f),或是当主体发现自己与所喜欢的人对某一事件有相反的看法(图1,g、h),此时主体体验到心理上的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