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哲理意味的诗枚不胜举,俯拾皆是,如:叶绍翁的“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左思的“世胄居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龚自珍的“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人们根据自己在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的需要,可以选择应用。
有人说诗乃精神之魂,哲学乃理性之佳肴,而现代诗歌已经开始衰亡,对此你怎么看?
衰是有些,亡是没有。
所说现代诗应指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后兴起的诗体。这种体裁没有韵,没标点,不讲平仄,甚至一个完整的句子断成两行,与以前的诗截然不同,是好是坏呢?经过近百年的检验,结论不太成功。
今后怎么办呢?还要回到词牌、格律里去吗?显然不可能也没必要。不可能是没有这样的课程基础,也没有那样的语言环境。没必要是社会不同。就如律诗只能产生在唐宋,填词只能出现在唐宋以后一样。
古风好些,有平仄不限制,有韵律不死板,长短不象宋词那样克刻。
《诗心》
写人写事写风景,
歌山歌水歌大风。
新诗旧赋三万六,
亘古不变是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