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民族重要的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汉民族重要的美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有哪些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4451 更新时间:2024/1/25 13:34:20

一、中国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影响1对中国传统绘画生命意识的呼唤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中国古代文人以及艺术家都对宇宙生命以及人的生存境地寄予了热忱的关怀,他们对人和自然的理解主要是从“道”的角度上展开的。“道”本身在我国古代的思想中就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宇宙的根源,也是生命体的根源,因此人和自然都是从“道”中逐渐生长的。人与自然是一种相互统一的生命体,人的活动也成为了宇宙生命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老子也曾经说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周易》中也涉及到相关的思想,如“万物皆禀天地之气而生”,这些思想观点都在印证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关系。在万物当中也包括了人和绘画的关系,绘画也是从“道”中生长的。老子曾经说道,道的最理想境界则是回归自然,所以提出过“道法自然”的思想意境,从中乐意得知。“自然”才是“道”最为依赖的生长之处,是人不能代替的对象。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的自然世界,而是指“道”生存和运动的根本内在性,是一种完全不会受到外界扰乱的一种纯净的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本源意识,所以中国传统绘画家的创作过程中也会着重强调“道法自然”的思想境界,并努力的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原则。宗炳在著作《画山水序》中也站在了“媚道”的是视角来阐述了中国传统绘画与“道”之间存在的关系型,并把“道”和山水以及中国传统绘画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积极地凸显出“道”的精神含义,进一步揭露出中国传统画的核心内涵,也就是“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这样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传统绘画家把他们自身对人以及对自然生命的把握和艺术创作进行了完美的交融,并以此奠定了山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深刻意义和特定地位。绘画家在描绘自然时,不是局限于把自然作为和自己相对的客体来进行展现,而是上升到把自我和自然达到的一个契合点来展现出艺术中的生命意识,这个契合点保证了人和自然是相通的。当人类从自然中得以生长,并获得了定性后,还是对自然保持了依赖性,人从自然中出来,最终的结果还是应回到自然中,所以说,自然就是人类生命的母亲,既是人们生命的本原,也是人类生命的最终归属、永恒的家园。自然美展现在血缘的意义上,集中体现在人和自然之间的深厚情感,这种血缘关系就如同是父亲和孩子之间,是发自内心中的本能情感,是一个生命体由内而外的和谐关系。2对中国传统绘画人本意识的反省我们说道家的山水观是站在生命本源的视角来阐释人和自然相统一的关系,这其实是对人身上具有的自然本性的反思;而儒家的山水观则是以“天人合德”的哲学角度从人和自然的相互关系中挖掘人和自然相互统一的一个“度”,并进一步来反省社会的真实性。孔子也有说过“重在人道”,这里的“道”更多是站在政治的视角来阐述其中包含的伦理意义。但在儒家思想中也积极地提倡画即是道,这就集中说明了画能感知到人道意涵的。这一思想表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则是在追求山水中存在的道德功能,孔子其实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山水具有导化人的性情,并迪生活的智慧,指导人们去感悟人生、领域生命的价值。孔子还在《论语·雍也》一书中说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就可以得知,智者何为仁者总是习惯去欣赏与自己的精神力量相一致的自然物体,从另一个角度可以说明,自然物象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因为人们身上的某一种品质与自然物体的结构是相同的,于是,“比德”观把自然和人的精神价值联系在一起,着重说明自然山水的美主要反映在自然山水本身具有的某些特性上,并在这些特性能与人的某种精神品质实现共鸣,旨在从自然山水的固有形态中找寻到一种人文性和精神美。从中可以得知,儒家的山水观点主要是把对山水的感悟作为一种人文的道德标准,同时还赋予自然物象以人文的标准来进行对比。人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自然中的山水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精神,并说明了“山水寄于人”的人本意识。正因为此,绘画家在参照山水的过程中也会超脱自己的道德意识修养,只从自然客体中去寻求人本意识的反映,从某一角度来看是把人的生命意识防止到自然山水中,并从自然山水中来感知到人的生命力量和情感内涵。关照山水的本质意义在于在自然中安放人生的精神内涵和价值力度。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也认为,“君子”真正喜爱山水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当人和自然出来相互交融的过程中,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从自然的山水中真正的感受到人生中的乐趣和自由。而正是由于人和自然在本源上是相通的,所以自然中的山水才能与“君子”构建成为相互的审美对象。二、“天人合一”和“中和”思想“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具有典型代表作用的思想意识,汇集了中古哲学思想的综合精神力量,它几乎渗透到中国古代的儒、道等思想派系中,从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完整体系以及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精神。“本文由收集整理天人合一”所诠释的思想主要通过整体性以及辩证性的方式来进行疏离和解释万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性,并从人和自然在发生上肯定了一致性的视角全新的看待人和自然的关系,注重强调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并能相互交融,并总结出其中的核心内涵,即“中和论”,在这样思想中包含了深刻的生态性和人文性,无论是对中国绘画美学思想,还是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来说,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和价值。“天人合一”主要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强调人和自然是相通的,人是自然中的一个部分,人和自然能组成一个全新的生命系统;其二强调人处在自然的怀抱中,人的每一个行为都应遵循自然的规律,并应和自然保持统一的关系。而《周易》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处,并在这一书中最早提出了“太极化生”的思想观念,同时也特别指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的观点。另外,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老子也提出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也明确指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观点,这些观点的立场都是一致的,都是站在宇宙是生命本原的视角出发,从而进一步确定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的,同时都积极地提倡“天地人”是统一的和谐关系,这对中国以后的思想体系具有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通过借助人和自然是性相通的立场来进一步把握人与自然是有机一体的关系,并把“中和”思想作为是实现“道”以及使天下和谐的最有效的手段。在《礼记·中庸》中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实这里所说的“中和”就已经在诠释天地人统一的理想境界,这也成为君子修养内涵和道德思想过程中应达到的一个理想境界。这是因为在儒家的思想中认为,宇宙中的根本便是“德”,但这个“德”应体现在人的心性之中,正因为这种以“德”为先的思想把君子的修养和万物的孕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真正实现宇宙万物的和谐关系。“中和”之美就是通过有效的原则和方法来规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其处在一个恰当的“度”之中,它最终的落脚点就是人,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应恰当地把握好人际关系和生命态度。

中国山水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在世界绘画艺术中,代表着东方而独树一帜。从中国山水画的本质看,注重的是主体的内在精神,追求的是一种气与韵、神与形和情与物的统一。加上在中国山水画的认识方法上注重“格物致知”的自觉;在中国山水画的创作过程中注重的是“默识”和“神会”;在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上注重“意致”;而在中国山水画中最重要的追求是“风气韵度”,其核心是“气韵”。画论中的“气韵”与中国山水画的古代传统是分不开的,从东晋南朝、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到近现代传统都把“气韵”放在重要位置甚至首位。中国山水画绘画的气韵作用远远超过了塑造形体的要求,成为表达画家的意念、思想、感情的手段。气即是韵,韵即是气。气由韵出,韵由气现。气与韵是两相结合,同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无论时代的变迁,体貌风格的演变,中国山水画从东晋的“宏放醇朴”、五代的“平淡天真”、唐画的“雄浑刚健”、宋画的“谨严工致”、元画的“疏略清朗”、明画的“超然出尘”、清画的“灵动新奇”都离不开“气韵”二字。“气韵生动”的“气”是指“精神本质”,和“神”是同一个意思,是内含的、基质的、筋骨的。“韵”,乃从音乐用词中来,就是“韵致”、“韵味”、“风韵”、“韵度”的意思,是外溢的、远出的、形貌的、血肉的。“气”和“韵”宛如手背手掌,内外吻合,有机相连,都是内在的。黄庭坚说:“凡书画当观韵”,这充分指出“气韵”对绘画具有重要意义及研究价值。山水画自隋唐时期作为独立的画种登上历史的舞台以来,就和“师造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师造化”在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不同的时期对“师造化”有不同的认识,从最初对画面客观山水的重视再现到后来对山水的形神兼备和主观精神意趣的表达,是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更深层次的过程。山水画在清后期画坛受到以“四王”为官方画派的影响很大,追求笔墨,缺乏创造性,逐渐造成了清后期画坛画风陈陈相因,造成了清中后期的画坛逐渐走向衰微。在山水画走向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原因的影响,人民的思想也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变革也随之成为美术界的主流思想。山水画发展到了当代,在改革开放和社会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画的探索和创新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当代山水画的改造运动是通过写生的途径进行的,或者说写生是当代山水画改造的基本手段。山水画走向写生,成为现当代美术史上一道独特而壮观的风景。诚然,通过写生革新山水画并不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发明,山水画的“师造化”传统以及20世纪前期山水画家们的写生革新实践,无不为新中国山水画的时代变革提供历史典范。当代中国山水画在五六十年代以李可染傅抱石、石鲁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写生运动,为当时的山水画坛注入了新的动力,推动着当代的山水画进一步向前发展。当代山水画在走向以新的改革开放和世界一体化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当代的山水画坛更是以中西结合派山水画的写生、传统派山水画的写生和抽象山水画中的写生因素并存于当代的山水画坛,且分别以不同的角度和领域范畴进行着山水画的写生实践创作,不断地丰富和推动着当代山水画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当代的山水画家们正是迎合了山水画的本质特征,在秉承山水画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着一系列的变革和探索,从不同角度和领域范畴丰富和推动着当代山水画的进一步向前发展。论文报告了当代山水画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当代山水画的发展以及与写生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探讨当代山水画在承袭传统的基础上与写生相结合来体现山水画的人文精神和时代精神。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古代有哪些美育胎教?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汉代刘向的书中提到了周文王的母亲“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食不邪味”、“夜则令瞽人诵诗”,并且常常静坐着观看美玉,特别注重美育的经验。宋代陈自明在他的书中说“欲子美好,玩白玉,观孔雀”,意思是说想要宝宝长得美丽漂亮,就常常把玩白玉、观看孔雀。他认为美玉的柔嫩性质会使观看的人情绪变得温柔美好,美玉的

  • 我国历史从古到今 思想的变化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1、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系统化、哲理化的时期。春秋初至春秋末,是西周以来敬德保民思想继续发展的时期,仁、礼、法、刑、忠、孝等重要的政治思想范畴,都是这一时期提出的。儒家和道家的出现,使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和内容丰富、充实的发展阶段。至战国时期,又出现了名家、法家

  • 请说明一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对于义和利不同观点?你认为义与利应该怎么看待在现代社会?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摘要你好义与利”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期至今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它不仅属于伦理学问题,而且还涉及人们在利益与道义、物质生活与精神追求、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等一系列矛盾关系问题上的道德观念

  • 哲学的古代,近代与现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西方:笛卡尔之后,黑格尔之前是近代。中国:没有太明确标准,一般是按照政治朝代划分。清以前都可以叫做古代哲学,民国谓之近代哲学,建国后的一般称为现代中国哲学,在大陆叫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港台又是一套标准。

  • 中国传统哲学对现代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中国古代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实在意义上类似于西方哲学的。中国哲学的终极目标不是解释世界,而是解释社会,解释世界的目的是解释社会。孔子讲仁,孟子讲义,老子讲无为实际上都是讲人如何生活在社会中。佛学也是如是。因此,中国文化实质上是人本位的,反映在生活中即是注重人雨人的关系。中国哲学在人际关系的描述上是完

  • 古代与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有哪些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专心做学问,对于贫困饥饿当真能安之若素。孔子有云: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可谓好学也矣。而今人则更多追求商业利益,一切以钱为主,这就引发一系列的商业炒作以及学术丑闻,争论与批评过后,我们应该更深入地反思。

  • 中国古建筑为什么都建在风景美的地方?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不止中国,世界各地有古建筑的地方,风景都很美。为什么呢?一、审美原因。自古以来,人们的审美观虽然有不同,但都是尚美的。在建设的时候,不论是民居还是其他宗教场所、活动场所、办公场所,都要考虑实际情况,会优先选择风景美的地方、有水的地方、自然灾害少的地方。综合起来,风景也就美了。二、历史原因。古建筑都是

  • 如何从哲学的角度看待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生产所需资源和生产关系等。基础的强弱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水平。经济基础着决定着上层建筑思想领域的文化,人才的培养,政策的制定,法律法规,国防实力的增减,对外政策等等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认识。而上层建筑方面的这些功能又有力的促进,指导,保障,推动经济领域的根本性的基础的发展。是完美的

  •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我国建筑学的发展造成了哪些影响呢?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宇宙整体观的体现。天地人三才共同完成万物起始、生发、成长的演化共生共存,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支撑和谐统一。这种观念决定了建筑和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二者的关系及呈现状态。例如材料的自然性。取于自然而回归自然的循环功用。例如选址,综合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的系统性。例如建构,充分考虑舒适的自

  • 为啥古代的建筑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古人不是很穷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一、针对艺术品来说。古代中国的建筑体现了中国人的中正和合的哲学思想,这也是古人的艺术哲学。所以很多东西,实在哲学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成分。二、针对穷富来说。观点与上面楼主一样,古代的建筑与穷富关系并不是很大,当然很多建筑确实需要资金,比如圆明园、故宫以及桥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