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之后,心学广泛传播,形成心学七派,以“泰州学派”影响最广,但后来心学的发展不容乐观,很多心学弟子都成了清谈家,“知行合一”却被忽略了,所以自王阳明之后,心学理论就再也没有大的发展,而其他流派却也吸收了心学的一些内容,形成古代哲学新的发展。
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这三位不仅是思想家,也是实干家。王夫之是典型的唯物论者,他的理论可以追溯到荀子,到他这里形成朴素唯物论的观点;黄宗羲的理论矛头直指封建制度,强烈批判君主专制,但并未形成适应资本主义要求的社会纲领;顾炎武的理论可谓中国本土的群众主义,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将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起来,更超越了封建帝国的束缚,站在天下的视角看待社会发展,国家兴灭不是重要的,天下人的兴亡才是关键。
此外还有一位实干家,颜元。此人生平与王阳明多有共通之处,而且是标准的实干家,没有留下任何著作,一生将自己的思想身体力行,之所以要说他,是因为他否定了两千年儒学的发展方向。他强烈批判了自汉以后儒家强调的“静坐修心”的修行方式,认为运动才是修行的方法,所以他文武兼修,经常劳动,他也代表了古代又一哲学理论,只可惜未能成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