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两家的“天人合一”说,在哲学文化上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影响尤为深刻持久。它们各自在中国古代建筑美与自然美之关系上占有一定的分量,古代的宫廷、坛庙、官邸、陵寝建筑等往往偏重于受到传统儒家规范的影响,其建筑美学性格强调平面的中轴线、对称群体安排,其伦理观念、等级思想相当强烈,这类建筑也十分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但由于这类建筑的人为因素与信息十分触目,成了积极地改变自然景观的一种现实、明朗的建筑美。
1.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建筑在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思想,具体怎么体现的。
五行学说在中国文字中得以体现。再向前探源,与“五行”两字笔画——笔道设计有关。古“学”字由“四”和“五”组成,内涵是学必学“五”。甲骨文“五”蕴涵着哲学思想体系。
如果他们属于正常还书的情况,那说明他们的过去以成为历史。。反之你要小心了。如果你是真的喜欢他,你了解他的人品。应该怎么办?他值不值得你喜欢。关键在于他的人品。如果再跟你好的同时。又和前女友好上了。后果是什么?我不用说你也明白。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布局原则是什么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建筑功能区域的设计上是“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原则。
在规划布局上,古人非常注重“象天之理”,顺应自然规律,做到“天人合一”,并且根据五行的学说,将建筑组群尽量“负阴抱阳”“左青龙、右白虎”以达到“阴阳有序”的良好环境。
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古建筑一个非常大的不同之处,就是中国人认为人和天地是一体的。天和人是相互感应的,要顺应自然,所以基于这种哲学思想,在建筑布局上也是模仿了天地。
扩展资料:
古代建筑布局上之所以会形成高低错落“前卑、中壮、后崇”的秩序感,与“大壮”与“适形”的思想理论有紧密的关系。
适形指空间大小,形状适合。认为宅院和宫殿居住空间的大小都要适宜人体尺寸。大壮这个词来源于《易经》。
故宫太和殿,建得非常的有气势,有震慑感,这就是大壮。住的地方就是要适形,养心殿虽然是皇帝住的地方,但是也非常的小。所以这是大壮和适形的这种对立统一,而且这样也能形成这种高低次序感。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象天法地中国古代建筑规划布局方法及其思想
中轴对称: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左祖右社: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根据《周礼·春官·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理政、举行大典的地方,因位于整个建筑群的前部,称“前朝”。后寝是帝王、妃子及其子女生活起居的地方,因位于建筑群的后部,称“后寝”。三朝五门:根据帝王朝事活动内容的不同,分别在不同规模的殿堂内举行。自古就确立了三种朝事活动的殿堂,名为“三朝制”。所谓“三朝”是指大朝、内朝、外朝。与三朝相对应的建筑,是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五门制”,是在举行大型朝事活动的宫殿庭院前,沿中轴线以五道门及辅助建筑构成四座庭院,作为大朝宫殿前的前导空间,这五道门由内向外以此为朝门(奉天门或太和门)、宫门(午门)、宫城前导门(端门)、皇城门(天安门)、皇城前导门(大清门)。与一般建筑相比,宫殿建筑对传统礼制的象征与标识作用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森严的等级观念,其中更贯彻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对宗法理念的信仰。因而,宫殿建筑往往成为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