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洪洞大槐树简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洪洞大槐树简介(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1174 更新时间:2024/1/17 3:35:37

一棵最有名的树——山西洪洞大槐树《老鸹窝》你听过吗?

我们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对现代人来说,能记得前三、四代就已经非不错了,哪还敢安言祖先从哪里来。

毕竞,历史沧海桑田,当今日新月异,紧的生活节奏早已让我们无暇去思考这个问题了。

不过,北京、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等地的老一辈人,也许还记得山西洪洞大槐树的传说。据说,那是我们祖先经生活的地方。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中的这棵大槐树被认为是中华民族中多个姓氏的祖籍根之所在。

曾经,在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问我祖先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棵位于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的大槐树之所以声名远扬,与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有关。

元未明初,天下大乱,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的中原地区连年战乱,老百姓苦不堪言。天灾人祸,致使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的城镇村落十室九空,荒无人烟。

因此从洪武六年到永乐十五年,一场由政府主导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人口迁徙拉开了序幕。

这是在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大槐树下演出的表现当年大槐树下移民的情景剧。

发生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这次移民大迁徙时间跨度长达50年之久,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涉及1230个姓氏,迁往京、冀、豫、鲁、皖、苏等18个省.500多个县市以及后来移居海外的移民后裔数以亿计。而歌谣中所唱道的“大槐树»所在之处,就是当年居民外迁的统一出发点。

历史上,山西南部地区是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国,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既然上边已经要求执行移民政策了,下边就得执行,让老百姓自愿报名吧,那是不可能的,除非脑子进水。你想啊,老百姓们祖祖辈辈在自己的家园待得好好的,门外有良田,门内有房屋,老婆孩子热炕头:谁愿意背井离乡.去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呀!

官老爷一想,既然不愿意主动报名,那就给点奖勋,走的时候给你路费,到那儿安家之后免你几年粮税。就算这样,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不愿意去。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哪头轻哪头重,他们比谁都清楚。

官老爷看,既然软的不吃,那就来硬的,按照“四口之家留一 ;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的指标,强行摊派到各家,对于拒不执行的家庭,就拿绳子从背后把双手一鄉,穿成一串,由官兵直接带走。

山西境内这么多人、这么多地方,不能东一个西一个随便乱跑,大队伍要在洪洞县大槐树老鸹窝下面集合,由官兵点名查数,给每支队伍编上号,让你迁到哪个省份哪个州县哪个村落,都会给你分配好,不能随意迁。

历史上,山西南部地区是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国,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于是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因此,洪洞县广济寺旁的这棵大槐树早己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北京、河南山东以及安徽滁一带的移民后裔都是同根、同源,请不要担心互相误认,关于小脚趾为两瓣的古老传说就是我们相认的凭据。

到了路上,人们难免要大小便。我们之前提到,好多人不愿意迁徙,就被官兵们反手捆上,穿到一根绳上了,到了要大小便的时候,被捆之人就大喊:“解开手,快给我解开手!”久而久之,“解手”就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大移民中,前后十八次,共有一二百多个姓氏、上百万人从山西省迁出,外迁到了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等十八个省份,五百多个县。

据说,当初从洪洞县向外迁出的上百万移民,繁衍至今,与他们有血缘关系的人口已经多达数亿人。“向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古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这首童谣,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于数百年前那场大移民的化记忆和对故土的怀念。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而今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裔。

洪洞大槐树早已在炎黄子孙心中深深扎下了认祖归宗之根,被当作“家”,被称为“祖”,被看作“根”。

因此,这棵大槐树也成了很多人寻根祭祖的寄托之处,这棵大槐树也就成了中华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棵树了。

标签: 大槐树洪洞移民简介传说山西

更多文章

  • 古时候对女性酷刑介绍(古代对女人的刑罚残酷可耻)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酷刑,刑罚,女性,介绍,残酷可耻,女人,古时候,古代

    古代对女人的刑罚残酷可耻,让人难以忍受,都有哪些呢?在古代,对女人的刑罚比较残酷,有些专门针对女人特征制定的一些刑罚手段,不仅是对女人身体的摧残,更是对精神上的伤害,是极其可耻的。这其中,比如刑舂、拶刑(拶指)、杖刑、赐死、幽闭(对女性的宫刑)等。接下来,小编和大家一起来看看,几种对女性来说残酷可耻

  • 二胎随妻子的姓怎么办(二胎随妈姓这种操作害了谁)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妻子,操作,怎么办,这种

    2胎宝宝随母姓?用1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不过分也合理!生了二胎,可否要求孩子随母姓呢?过分吗?每个当妈的可能都愿意,但是事情可不是这样。 随父姓是中国的传统。去年,有一户人家前一胎是男孩,第二胎生了3胞胎女儿,所以这位妈妈要求3个孩子随母姓。这位妈妈觉得是女儿,反正以后嫁出去了,随母姓不过分。我们这

  • 杜梅和方言是什么电视剧的人物(过把瘾杜梅和方言感情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方言,瘾杜梅,电视剧,人物,经历,感情,什么

    《过把瘾》杜梅性格偏执,为何还会有那么多观众喜欢?刷网,偶尔刷到九十年代的老电视剧《过把瘾》的视频片段,接下来网页上就连续弹出这部电视剧的视频,一段看完接着看下一个。看着看着,青春往事扑面而来,索性就在休假的时候把这部八集的经典老剧又从头到尾刷了一遍。八零年代末,九零年代初,痞子文学的扛把子王朔的小

  • 送别李叔同原文及翻译(《送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原文,李叔同,翻译,作者,表达,送别,感情,怎样

    《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送别》 弘一法师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

  • 经典送别的词曲作者分别是谁(关于送别的十首感人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词曲作者,诗词,经典,送别,感人,关于,分别

    人生自古伤离别,十首送别诗词,依依之情,哪一首最打动你?人生自古伤离别,送别总是让人伤感的,在送别友人之际,古代的诗人都会写一些诗词来珍藏相送,它们或伤感,或缠绵,或豪迈,或洒脱,都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十首送别诗词,你最喜欢哪一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或意境呢?送别唐-陈子良落叶聚还散,征禽去不归。以我

  • 宋代二府三司制结构图解(二府三司制度行政效率低下的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二府三司制,图解,效率,行政,制度,结构,原因,低下,宋代

    二府三司,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今天我想写一下二府三司制度,这是宋朝最重要的一个中央制度,从宋太祖时期下旨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只管行政,一直到1279年南宋最后一支抗元力量灭亡,二府三司制度一共持续了近320年。为什么说二府三司是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一、何谓二府三司?宋太祖武将出身,

  • 冯骥才的代表作有哪些作品(冯骥才的写作技巧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冯骥才,技巧,代表作,介绍,写作,作品,哪些

    要想成为作家,先学学冯骥才的写作技巧!周国平说:“一切真正的写作都是从写日记开始的。”很多喜欢写日记的人,都曾经幻想过,自己是否能够成为一位作家。如果能够把自己的思想用文字书写出来,然后被更多的人发现、探讨,那将是一件非常让人幸福的事情。如果你现在也想成为作家,可以先学学冯骥才的写作技巧。《冯骥才的

  • 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著作解释(古时读书人要熟读四书五经)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四书五经,熟读,读书人,著作,解释,古时,分别,什么

    古时的读书人要熟读“四书五经”,那“四书五经”具体指什么呢?相信大家都听过儒学经典《四书五经》,可能很多人跟小编一样,也是傻傻分不清楚。本期小编就带大家简单介绍下四书五经,到底是指哪几本书。四书指的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几本书,其实这四本书被合在一起跟朱熹有关系。朱熹老先生在教学的时候

  • 登飞来峰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王安石登飞来峰理解与赏析)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飞来峰,生平,赏析,王安石,作者,创作,背景,理解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写了啥,为什么老师一再强调至少要读一次?众所周知,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古诗词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含蓄的意蕴,折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而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还可以从中汲取民族思想智慧为己所用,为时代所用。

  • 从军行诗人的思想感情(从军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军行,情感,作者,诗人,思想,表达,感情,怎样

    杨炯的诗《从军行》抒发了书生投笔从军 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杨炯(650-693 ),华阴(今陕西华阴市)人。幼年聪敏,文采出众,十岁举神童。上元进士,授校书郎,后官盈川县令。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擅长五言律诗,边塞诗气势较胜,但有些作品未能尽脱绮艳之风。明代童佩辑有《杨盈川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