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怎样理解儒家和法家对人性看法)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怎样理解儒家和法家对人性看法)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999 更新时间:2024/1/14 17:48:43

同是基于人性的底层逻辑,儒家和法家哪个更有道理

人性的共识

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司马迁的这句话,第一个意义便是:它阐述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人情。

中国人的主体间共识是人情或人性,外国人的主体间共识则是宗教或上帝。

而其第二个意义便是:它揭示了一种底层逻辑。

刑法、民法基于宪法,而宪法基于民权,民权基于人文主义。那么“礼仪”或“礼法”基于什么呢?那就是人情。

所以,奉行礼乐实践的儒家,自然基于人情的底层逻辑。

非独儒家,法家亦是如此。无论是是立法还是实践,总得讲求个名正言顺,也就是必须有一个逻辑起点。法家的逻辑起点也是人情或人性。这是中国源初文明的典型特征,它们都是从人情或人性出发,而不是从宗教和上帝出发。

共识的分歧

共识是流变的。所以,新旧共识必然会有分歧。

三代以降,特别是周代以来,族群的社会形态、贵族的精神主导,所以儒家共识便是主流。

而春秋以后、战国以降,大争之世便由强者定章程。当此之时,分封王道便是守旧的城池,强力霸道便是崛起的武卒。

如此时势便逼迫着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以求改造世界,进而成为强者以竞风流。

但是,中国人的底层逻辑没有变。所以,重新认识世界和重新改造世界仍然要聚焦在人情和人性这个底层基础上。

儒家因循守旧,坚持以人性善为底层逻辑,以礼乐王道为实践算法,以“郁郁乎文哉”的西周为理想目标。

而法家则开拓进取,坚持以人性恶或人性好利为底层逻辑,以法术势为实践算法,以打破旧社会和旧秩序为己任。

共识有分歧,而流派有分歧;流派有分歧,而治国理念有分歧;治国理念有分歧,而具体实践有分歧。最后,那就战场之上决高下。

两败俱伤的结果

先是以法家为代表的秦始皇打败了全部山东六国,所以强者定章程,于是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而后,借着陈胜吴广的揭竿而起,六国势力卷土重来,楚霸王项羽一把大火烧毁了法家思想的成就象征——秦帝都咸阳。所以仍旧强者说了算,分封十八镇诸侯。

战火刚熄,硝烟再起。平民出身的刘邦暗度陈仓而还定三秦,拉起了平民与贵族相争的大幕。结果是项羽乌江自刎,刘邦氾水称帝。

汉初的政治既不是儒家也不是法家,因为秦末硝烟之惨烈不仅打没了儒家典籍也打残了法家精英。那么汉初治国靠什么?

很简单,怎么顺手怎么来。无为而治,不是说统治者乐意如此,而是逼不得已。连刘邦等人都不见得知道如何统御这么一个庞大帝国。

但是,平民的一众汉初精英最懂老百姓、最了解这个社会。因为他们本就是平民、本就来自于市井而非庙堂和贵族庭院。

刘邦等人知道,政府是管不了全部的,与其争辩于顶层设计,还不如把权力交给老百姓。老百姓喜欢怎么来就怎么来,所以关中秦法秦制,关外郡国自治。

秦吏至列国,“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你们都给我郡县、你们都给我秦法。

而汉相至郡国,却是求教三老,你们说咱们怎么治就怎么治。最典型的就是曹参,到齐国为相,并不是新官上任三把火,而是召集齐地贤达开会求问治国之道。

所以,儒法争杀百年,到头来还是交给了一众不识儒法的平民们,当真是还政与民了。但是,中华民族的底层逻辑仍旧没有变,那就是“缘人情而制”,至于是制礼还是制法,那就看统治者怎么玩了。

外儒内法的博弈

汉初黄老无为到武帝的独尊儒术,此时的儒家也已经不再是战国之时的儒家了,而且儒家并未独尊。

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

汉宣帝的这句话最为精辟,堪与司马公的那句“缘人情而治礼”媲美,最能体现平民的大汉王朝的实践特色。那就是务实,怎么顺手怎么来,不要“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

但是,汉宣帝的儿子汉元帝却柔仁好儒,所以自元帝之后,儒家便占据了统治地位。在博弈的过程中,法家只能甘拜下风了。

儒家被法家打败,比如战国和秦汉之时,但没被打死。同理,法家也可以被儒家打败,但也不会被打死。中国历史上就一直是儒法博弈着,也就是所谓的外儒内法。

我们该怎样理解儒家和法家呢?

儒家讲得是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这个故事里有仁义礼智信。当真是很好,所以儒家是我们民族的主体间共识。

理想很好,但是理想很骨感,理想只能照进现实,但不能改造现实。所以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却长满了虱子。人生如此,社会亦然,历史亦然。

法家讲得是一个现实主义的逻辑。这个逻辑里有严刑重法、有一断于法、有刑赏二柄。当真是很冷很酷烈,但长满了虱子的现实就怕法家的冷和酷烈。

现实很不好,但是现实很丰富,现实总是改变着理想,也改造着人们的共识。所以博弈的现实世界中当用法家。

人人都需要一种温情脉脉的理想,因为大家需要聚集在一起,聚集在一起才能干大事。而理想的温情脉脉却不能当饭吃,因为聚集在一起的大家需要秩序,秩序才能保证大家能干成大事。

所以,儒家讲故事,法家干事情。他们都很重要,缺一不可。

缺少了儒家,世界会很冷,大家就无法聚集起来。而且法家的设计,也是一种理想的设计,理想的设计是管不了全部的。

缺少儒家,世界会很乱,大家就无法一起干事情。而且儒家的柔仁,当真是应付不来内部和外部的竞争,儒家能让世界很稳定,但很没有效率。

标签: 人性法家儒家看法理解还是怎样

更多文章

  • 彭坤主持人简历个人资料(央视主持人彭坤的甜美风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彭坤,主持人,简历,风采,央视,资料,甜美,个人

    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她的发音听着很舒服!央视著名主播彭坤近照,有着一种甜美的风采。2022年6月10号晚23:00,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的《24小时》节目中,主播彭坤的首秀堪称亮点。彭坤:出镜创纪录,一晚连续主持《晚间新闻》《24小时》两档节目。《24小时》节目很特殊,因为这

  • 高情商夸人漂亮的诗句(7首夸人好看的优美古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古诗词,夸人,情商,诗句,优美,漂亮,好看

    7首夸人好看的古诗词,句句古韵仙风,学会出口即是文章!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摘自 秦观 《春日五首 · 其二》碰见女孩子哭手足无措,不会安慰人?没关系,把秦观这两句诗背下来,不但能让人心情变好,还显得自己有学问。并且,秦观有一个非常凄美的爱情故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秦观在贬官的路上

  • 中国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年龄,标准,公布,老人,老年人,划分,中国,2023年

    2023年“老人年龄标准”公布,过了这个年纪,就可以称呼老年人了!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不同,比如襁褓、弱冠、而立,不惑,花甲等都对应了不同的年龄的。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年龄也会逐渐增长,这是我们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在建国初期时,我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左右。

  • 关于风筝的古诗有哪些(十首有关古人放风筝的优美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风筝,古诗,诗词,古人,优美,关于,哪些,有关

    又到放风筝的季节,十首有关风筝的诗词,看古人笔下的风筝!东风渐暖,百花渐开,又到了放风筝的好时节。我国是风筝的故乡,已有2500年的历史,古时风筝,北方叫“鸢”,南方则称“鹞”。“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于风筝的诗。古诗里的风筝,既牵动着我们的视线,也系着我们对生活的向往

  • 电影洪兴十三妹简介影评(洪兴十三妹讲的什么故事主题)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洪兴,影评,简介,主题,电影,故事,十三,什么

    电影《洪兴十三妹》:她不懂女人,但她始终是个女人!1999年,吴君如凭借电影古惑仔情义篇之《洪兴十三妹》,摘得第18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她喜极而泣,感谢着陪伴她领奖的妈妈,以及导演等工作人员,这个奖,对于她来讲,意义非同凡响。在人才济济,美女如云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姿色不算

  • 有关古人赞颂昙花的诗句(十首描写昙花绽放瞬间的诗词)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昙花,诗词,诗句,赞颂,古人,绽放,描写,有关,瞬间

    立秋昙花开,十首昙花的诗词,用刹那间的绽放,来惊艳暗夜时光!立秋之时昙花开!夏末秋初的时节,繁星满天、夜深人静时,昙花悄然绽放在月光下,展现美姿秀色,静静地吐露着芬芳,宛如一位圣洁的仙子。昙花,又名琼花、昙华、韦陀花等,昙花盛放时,花瓣和花蕊轻轻颤动,十分动人,享有“月下美人”之誉。自古以来,昙花颇

  • 宋佳演过的电视剧哪部好看(宋佳演技炸裂的7部电视剧)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电视剧,宋佳,佳演,演技,好看

    宋佳演技炸裂的7部电视剧,你觉得哪部才是巅峰之作?NO.7:《小舍得》讲不清道不明的人情世故,十分贴合国人一贯的宽容:来都来了,大过年的,人都死了,孩子还小。这种顾大局的思维导致了这部电视剧看起来皆大欢喜的团圆结局,没有人去深究那背后的一地鸡毛,因为他们想要宣扬正能量。NO.6:《大女当嫁》十年前的

  • 苏轼被贬黄州后写的诗(《初到黄州》全诗解析赏读)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黄州,赏读,全诗,解析,苏轼

    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黄州,写下一首名作,三四句让人流口水!古时,诗人被贬谪是一件非常不幸的事情。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到九江的环境: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相比于白居易,他的粉丝苏轼就豁达得多了。因为乌台诗案,1080年,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刚到黄州,他就写了一首诗,旷达豪放

  • 太监和宫女是怎么对食的(古代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宫女,太监,夫妻,古代,如何,怎么

    解读中国古代宫廷“对食”史,宫女和太监是如何做夫妻的?最初的“对食”没有后来的宫女和太监做夫妻的含义,而很多人习惯把“对食”和“菜户”混为一谈。最早被历史记录的“对食”是赵飞燕的宫婢曹宫和道房。曹宫和道房都是人名,都是宫女。曹宫实际上是个宫女二代,她的母亲也是宫婢,叫曹晓。放到清朝就叫“家生奴才”,

  • 红楼梦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情节(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情节,内容,故事,什么,到底,一个,红楼梦

    《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一直有人问,红楼梦到底写了什么?可红楼梦不是十万字二十万字的普通小说,一个主题几个人物几段简单的情节,几句话就能总结出来。它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内涵丰富,包罗万象,所以,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概括的。鲁迅先生就说过,单就红楼梦的主题命意而言,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