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牛的铁匠都有谁?
在古代科技发展还不是那么发达的时候,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自身安全,不仅要有头脑,还要有硬件的支撑,那就是兵器。兵器的好坏直接决定到一个国家的安宁、个人的自身安全。因此在古代兵器是至关重要的,在众多的兵器中宝剑可谓是兵器之中的王者,另外古代根据人们所戴的佩剑更是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的标志。
自然一把好的宝剑是离不开工艺卓著的铸剑师,说起铸剑大师不得不说的一位就是欧冶子。欧冶子是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越国人,他在少年时期学会了冶炼技术,开始铸造一些生产工具。在铸造工具的过程中聪慧的欧冶子发现了铜与铁的不同之处,并炼造出一把铁剑。这把铁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的先河,这把铁剑就是龙渊。据说此剑柔软的如腰带一般,可以缠在腰间,松开之后如笔挺笔直,将手帕从宝剑锋口抛落,手帕一分为二,削铁如泥。此后,欧冶子铸造了一系列冠绝华夏的青铜剑。
据说当时风胡子奉楚王之命到越国去找欧冶子,让欧冶子为楚王制造宝剑,欧冶子为此遍寻名山大川,寻找有铁英、寒泉和亮石的地方,只有具备了这三样东西才能铸出利剑。终于在龙泉的秦溪山的两颗千年松树下发现了七口上等的寒泉为剑池。后来又在茨山下得到铸剑用的铁英。
就这样以铁英炼铁铸剑,在寒泉中淬水,铸成剑坯,但是还缺少好的亮石磨剑,欧冶子又千寻万觅在秦溪山附近一个山岙里找到亮石坑,得到坚利的亮石慢慢磨制宝剑,历经2年之久为楚王铸成了削铜剁铁如泥的宝剑,楚王见到宝剑非常高兴,将铸剑地命名为剑池湖,后来又被更名为龙泉县,一直叫到今天成为一方千年古迹。
仅次于欧冶子的铸剑师便是干将,相传干将是吴国人,与欧冶子同时期,也是最著名的铁匠。他打造的剑也是锋利无比,楚王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于是就命干将为其铸剑。干将知道楚王性格乖戾,一定不会让干将活着,于是干将将铸好的雌雄两把宝剑其中的一把赠与楚王,另一把则留与妻子,若有不测,要其后代子孙以此剑为其报仇。就这样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干将与莫邪的故事。
战国时期是冷兵器非常盛行的时代,因此铸剑师这一职业也非常的盛行,徐夫人也是战国时期非常的出色的铸剑名家,据说荆轲刺秦的匕首就是出自徐夫人之手。有人问徐夫人是位女子吗?其实不是的,徐夫人姓徐名夫人,是位堂堂的男子汉。据说当时燕太子想要得到一把天下最锋利的匕首,于是便找到徐夫人,徐夫人为其制造最锋利的匕首,另外在很多的历史古籍记载中都可以找到相关的记载,可见在荆轲刺秦中,荆轲所使用的匕首就是出自徐夫人之手。
历史名人有哪些
这边给您介绍五位名人:
1、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D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楚国或陈国。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3、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4、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山东东明)人。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5、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墨家在先秦时期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亚历山大。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the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即亚历山大三世,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帝国)国王,生于古马其顿王国首都佩拉,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四大军事统帅之首。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陈蕃愿扫除天下
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