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的历史人物是项羽。项羽被刘邦帅韩信等一帮子人围困在垓下,入夜汉军唱起楚歌,楚军以为楚地尽失,军心涣散,无心再战。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蜀后主刘禅。刘禅投降魏国后被带到魏国国都,司马昭问他还想念蜀国吗,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植。曹丕称帝后不放心曹植,命他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否则杀头。曹植七步之内做出著名的七步诗。
指鹿为马的历史人物是赵高。他命人牵上一头鹿,问秦二世是什么。秦二世说是鹿,赵高说是马。然后叫群臣来说是鹿是马。说鹿的后来都被赵高杀了。
三顾茅庐中为:诸葛亮与刘备,四面楚歌项羽,乐不思:刘禅,七步之才:曹植,指鹿为马:赵高与秦二世胡亥
乐不思蜀里面有诸葛亮吗?
没有诸葛亮。
“乐不思蜀”的意思
意思是很快乐,一点也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的环境中得到了乐趣,不想再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去。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乐不思蜀》的故事
三国时期,蜀国的刘备驾崩后,将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刘禅,刘禅小名也叫阿斗。刘禅从不操心国事,只知道吃喝玩乐,还好有丞相诸葛亮帮忙治理国家,才使得蜀国一直处于一个非常强势的地位。
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国立马出兵来攻打蜀国。刘禅不仅不反抗,还甘愿投降,带着自己的一些大臣们去魏国当“安乐公”,继续过着自己逍遥快活的日子。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一天,魏国的大将军司马昭请刘禅吃饭,为了羞辱他们这些蜀国人,专门让人表演蜀国的杂耍,之前蜀国的大臣们都感到非常羞愧,而刘禅却觉得很好玩,依然开心地拍手称赞。
司马昭继续讽刺刘禅:“在这里玩得开心吗,想不想蜀国?”刘禅回答道:“这里有吃有玩,可开心了,一点都不想蜀国呢!”司马昭心里冷笑道:真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怪不得国家会亡。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
是刘备之子刘禅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这个典故就产生于三国时的洛阳。当时魏军入川,蜀后主刘禅投降,被送到洛阳。司马昭封他为安乐公,赐住宅,月给用度,僮婢百人。刘禅为表感谢,特意登门致谢,司马昭于是设宴款待,并以歌舞助兴。当演奏到蜀地乐曲时,蜀旧臣们油然诵起国破家亡的伤怀之情,个个泪流满面。而刘禅却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马昭见状,便问刘禅;“你思念蜀吗?”刘禅答道:“这个地方很快乐,我不思念蜀。”他的旧臣正闻听此言,连忙找个机会悄悄对他说:“陛下,等会儿若司马昭再问您,您就哭着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果然又发问,刘禅赶忙把正教他的话学了一遍,只是欲哭无泪。司马昭听了,说“咦,这话怎么像是正说的?”刘禅惊奇道:“你说的一点不错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开了。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从此就再也不怀疑他。刘禅就这样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了余生,传下了这令人捧腹的“乐不思蜀”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