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荀(yù),(163212),字文若,颖川颖阳(今河南许昌)人,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太尉,谥曰敬。荀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传》)。南阳名士何见到荀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传》)。简明历史传记荀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的计划。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都是留守后方,因此荀又愁又怕,终于在寿春病亡,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简明演义传记荀初为袁绍手下,因见其难成大事,遂携其侄荀攸投奔曹操,被曹操重用,称为“吾之子房也”。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并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筹划粮草供给及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的计划。时董昭劝曹操称魏公,荀表示反对,曹操深感不满,遂将其招入军中,从征孙权。荀因病留于寿春,不久在曹操的暗示下服毒自杀。详细介绍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颖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却无人相随。荀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来,待之为上宾。荀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传》)。初平二年(191),荀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魏书荀传》)。任荀为司马,荀时年二十九岁。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荀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传》)。后董卓派李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颖川、陈留而归。荀乡人多数死于战乱。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传》)。众人疑惑,唯荀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荀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传》)。荀出城劝说,郭贡见荀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则民皆保城,不得樵采。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采纳荀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不久,曹操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功不可没。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传》)。荀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认为荀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荀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调度筹划。曹操问荀:“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说“荀攸(荀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传》)。荀善于举谏人才,起初举谏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谏了郭嘉。此外,还举谏了陈、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97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荀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传》)!荀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曹操闻后大悦,荀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传》)。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准备退守许昌。荀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采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所预见的完全一样。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对曹操说:“宜复古置九州,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人人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人人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从之。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传》)。荀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长子荀恽为妻。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举谏贤才,荀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荀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传》),因此惹怒了曹操。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到谯县劳军,荀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荀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王。历史评价荀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荀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魏书十》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算有所研疏,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卫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后汉书卷七十郑孔荀列传》荀令君之仁,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德行周备,非正道不用心,名重天下,莫不以为仪表,海内英隽咸宗焉。前后所举者,命世大才,邦邑则荀攸、钟繇、陈群,海内则司马宣王,及引致当世知名郗虑、华歆、王朗、荀悦、杜袭、辛毗、赵俨之俦,终为卿相,以十数人。取士不以一揆,戏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终各显名。《荀传》注引《别传》曹操曰:“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荀传》注引《别传》曹操称“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荀攸传》注引《傅子》司马宣王常称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荀传》注引《别传》钟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闻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咨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荀传》注引《别传》陈群与孔融论汝、颍人物,群曰:“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传》注引《荀氏家传》《后汉书荀传》中评论如下:自迁帝西京,山东腾沸,天下之命倒县矣。荀君乃越河、冀,闲关以从曹氏。察其定举措,立言策,崇明王略,以急国艰,岂云因乱假义,以就违正之谋乎?诚仁为己任,期纾民于仓卒也。及阻董昭之议,以致非命,岂数也夫!世言荀君者,通塞或过矣。常以为中贤以下,道无求备,智有所研,原始未必要末。斯理之不可全诘者也。夫以赐之贤,一说而毙两国。彼非薄于仁而欲之,盖有全必有丧也,斯又功之不兼者也。方时运之屯,非雄才无以济其溺,功高强,则皇器自移矣。此又时之不可并也。盖取其归正而已,亦杀身以成仁之义也。并称赞荀:公业称豪,骏声升腾。权诡时逼,挥金僚朋。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之有弼,诚感国疾。功申运改,疑心一。陈寿在《三国志魏书荀传》中评论如下:荀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论如下:孔子之言仁也重矣,自子路、冉求、公西赤门人之高第,令尹子文、陈文子诸侯之贤大夫,皆不足以当之,而独称管仲之仁,岂非以其辅佐齐桓,大济生民乎!齐桓之行若狗彘,管仲不羞而相之,其志盖以非桓公则生民不可得而济也,汉末大乱,群生涂炭,自非高世之才不能济也。然则荀舍魏武将谁事哉!齐桓之时,周室虽衰,未若建安之初也。建安之初,四海荡覆,尺土一民,皆非汉有。荀佐魏武而兴之,举贤用能,训卒厉兵,决机发策,征伐四克,遂能以弱为强,化乱为治,十分天下而有其八,其功岂在管仲之后乎!管仲不死子纠而荀死汉室,其仁复居管仲之先矣!而杜牧乃以为“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于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臣以为孔子称“文胜质则史”,凡为史者记人之言,必有以文之。然则比魏武于高、光、楚、汉者,史氏之文也,岂皆口所言邪!用是贬,非其罪矣。且使魏武为帝,则为佐命元功,与萧何同赏矣;不利此而利于杀身以邀名,岂人情乎!家族资料祖父荀淑,任朗陵令,有高才,汉顺、桓之时十分出名。有八子,人称“八龙”父辈荀俭荀绲(古音反),荀父亲,任济南相。荀靖,有德名,终身隐居,被名士许子将评与其弟荀爽“二人皆玉也,慈明(荀爽)外朗,叔慈(荀靖内润。”荀焘荀诜荀爽少时已经十分聪明,后被董卓征召,历任平原相、光禄勋、司空,九十五日就升任三公。荀肃荀(音敷)兄弟荀衍,荀三兄。荀谌,荀之弟。袁绍部下,与高干一起劝说冀州刺史韩馥投降。官渡之战败后,不知去向。妻唐氏,东汉中常侍唐衡之女。本嫁给傅公明,但傅公明不允,转嫁荀。子荀恽,嗣侯,官至虎贲中郎将。但因与曹植有交情,被曹丕憎恨,早卒。荀俣,任御史中丞。荀诜,任大将军从事中郎,早卒。荀,博学而意思缜密,任散骑侍郎,再任尚书。后仕于晋,位至太尉,封临淮康公。荀粲,崇尚道教。侄子荀攸,曹操重要谋士之一。孙荀,荀恽长子,本为散骑常侍,后进爵广阳乡侯,死时三十岁。荀,荀恽次子,官至中领军,死时谥贞侯,追赐骠骑将军。其妻为司马懿之女,与司马昭、司马师有交情。咸熙中,开建五等,后以著勋前朝,改封恺南顿子。荀寓,荀俣之子,少与裴楷、王戎、杜默皆有名于京城,后来仕晋,位至尚书。曾孙荀,荀之子,为羽林右监,早卒。荀,荀长子,任少府。荀恺,荀次子,晋武帝时为侍中,位至征西将军荀悝,荀三子,任护军将军,追赠车骑将军。荀羽,荀寓之子,位至尚书。
更多文章
传记类书籍排行?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01.《苏东坡传》:苏东坡曾经对自己的功绩评价说:“若问平生功绩,黄州惠州儋州。”从这三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苏东坡一生的艰辛遭遇,虽然东坡文章诗词名震天下,可是仕途却非常坎坷。在林语堂先生笔下,将苏东坡的一生娓娓道来,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更加丰满、性格鲜明的大才子形象。02.《贝多芬传》:才华横溢的贝多
20年目睹之怪状作者?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是晚清文学家吴趼人创作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吴趼人(18661910),原名宝震,又名沃尧,清代谴责小说家,字小允,又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佛山)人,号沃尧,出生于北京,因居佛山镇,在佛山度过青少年时代,自称我佛山人。以此为笔名,写了大量的
鲁滨逊带着苏里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鲁滨逊带着苏里在大海上航行,在行驶的途中,猎杀了一头狮子。《鲁滨逊漂流记》就像是笛福的传记,是有关一生求生的书。这本书中,鲁滨逊的原型据说是苏格兰水手亚历山大.赛尔柯尔,根据他在荒岛上的真实经历创作而成。这本书第一部分讲述了鲁滨逊初出茅庐,最初三次航海的经过及其在巴西经营种植园的情况;第二部分详细描
杜甫的故事50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在久远的唐代,杜甫是被称为“诗圣”的名人。黑夜退去,扑面而来的是晴朗的天空。又是一个晴天,风,不时吹来,让人感到无比的舒适与惬意。阳光强的要命,让人不得不停止手中的工作,杜甫也一样。原本与周公下棋的他停止休克,摸一摸被罩,他自信地点点头,自言自语到:“呃,可以煎鸡蛋了嘛,哎呦,早上起床啦!”杜甫看了
中国史料学相关书籍?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是台湾文海出版社于1966年10月至今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资料丛书。历史学家沈云龙担任主编。该丛刊现已出版至三编,分别是:《近代中国史料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和《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三编》。计已编成出版正编一百辑、续编一百辑、三编一百辑。该丛刊所收录的史料包括档案、奏疏、
近代名人湘西有几个?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近代湘西名人有很多,例如熊希龄、陈渠珍、沈从文、贺龙、袁吉六、李烛尘、李文采、李昌、肖纪美等。熊希龄,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出生于湖南湘西凤凰县,民国时期著名的教政治家,北洋政府第四任国务总理。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主义者。从湖南神童到国务总理,从维新变法到抗日救亡,熊希龄无疑是近代中国一位
给《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究竟是哪里人呢?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诸葛亮的形象经过史书与文艺作品的演绎,逐渐变得神格化。仿佛在世人眼中,他就是一个意志无比坚定、智慧无穷无尽的千古万人。然而,这世界上哪有这么完美的人。但凡有点基本史学操守和智商的人,都不会把诸葛亮当成神仙描写。事实上,在离诸葛亮并不十分遥远的南朝,就有人发现了神化诸葛亮的倾向,并利用他史学家的身份,
请介绍一本关于一代大商孟洛川的小说或自传?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电视剧《一代大商孟洛川》令商道再次成为关注焦点,其中固然有艺术关照的成分,更重要的是社会关照。《商道》曾有一本中国小说和一部韩国电影以及一册大陆杂志,从历史、现实、哲学的层面关注经商的学问。历史记忆、现实实践、哲学思考不断丰富着商道的见识,渐成显学。中国古代近代社会崇士抑商,是家天下社会的必然伦理。
自传多少字?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自传多少没有明确规定,主要是能够简明扼要写清楚你的学习经历工和作经历就可以了。具体多少字涉及到你本人的阅历多少,如果你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多那么字数就多,如果经历少,字数就少。自传不能嗦,要实事求是,表达清晰明白就可以了。自传是传记的一种。传记以记叙人物生平事迹为主。个人业务自传业务自传字数要求一般在1
有什么经典儿童读物是关于名人传记的?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可以去看下《写给儿童的名人故事》,每一个故事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当时就多次加印,成为儿童爱不释手的读物,作者章衣萍写了几十种历史人物等儿童读物,裨益小学生不少。可以看《写给儿童的名人故事》,这是一大套,每一本是关于一个名人的成长事迹,写的内容很适合儿童阅读。李嘉诚自传,凄清纳兰,还有林语堂的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