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从项羽乌江自刎体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项羽乌江自刎体现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367 更新时间:2024/2/3 1:52:56

将才

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

一个真正有血有肉的人

项羽可以说是一个盖世英雄,他豪气冲天,志向远大,有着王者的气概和魄力,还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已充分体现了他在军事上的成就。

项羽就是西楚霸王,当时和刘邦争夺天下的.

性格方面是是一个很傲气的人,刚愎自用.但在作战能力上比刘邦要高明很多.最后的失败是他的性格所造成,导致人才流失,把自己陷入困境.

项羽是秦末反秦义军的重要领袖、名将和楚军统帅。

他生活在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间,名籍,字羽。项氏世代为楚将。项羽身材高大,力能扛鼎,才气过人,曾在叔父项梁的辅导下读书、习武,略知兵法,后随叔父避难于吴中。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会,项羽与父同去观看,发出“彼可取而代也“的惊人之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起义,此后爆发巨鹿之战,项羽军勇猛无敌,与秦军屡战屡胜,大破秦军。项羽从此取得了统帅诸侯的地位。

公元前205年,项羽强迫义帝迁往郴县,而后又将其杀于江中,诸侯自此渐生背反之心。田荣首先在齐地发难,项羽亲自率部平叛。在项羽征讨之时,刘邦出师,还定三秦,尽占关中之地。之后,刘邦率领5个诸侯伐楚。占领彭城。项羽闻讯出兵,汉军大败。大败后的刘邦重整旗鼓,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与项羽相持。楚军在军事上渐处劣势,刘邦乘机派人游说项羽,达成了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的盟约。同时,项羽释放了战争中俘获的刘太公和吕雉等人。

公元前202年,刘邦背信弃义,带兵追击东归的项羽。项羽回击,大败汉军。其后诸侯军队皆至,项羽孤军陷于重围,败至垓下,兵少食尽。韩信彭越诸军,合围愈急。为动摇楚军心,张良和韩信让汉军夜唱楚歌,项羽闻楚歌,惊惶之中感到大势己去,夜间与爱妾虞姬在军帐中饮酒,面对美人和名骓,项羽慷慨悲歌:“力拨山兮力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和唱道:“汉兵己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两人反复咏唱,其场面之凄切悲壮,令左右潸然泣下,不能仰视。

入夜,项羽飞身上马,率护从骑兵800多人冲破重围,向南疾驰,然后渡过淮河,到达阴陵,迷失道路。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舣船而待,劝项羽急渡,然后称王于江东,待时再起。项羽此时己无斗志,把失败归于天意,感到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将战马送给乌江亭长,手持短兵,独自搏杀汉兵数百人,最后自刎而死。项羽死后,刘邦得杨喜、吕马等所献项羽五体,以鲁公礼合葬于谷城。

秦二世的残暴腐朽,给人民造成了无穷无尽的灾难。大泽乡陈胜揭竿而起,各地纷纷响应,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烈火迅猛地燃遍全国。项羽,就是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一个悲剧式的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巨大的功绩;但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加之烧杀破坏,终于丧失民心,军败身亡。

《项羽本纪》就是通过秦末农民大起义和楚汉之争的宏阔历史场面,生动而又深刻地描述了项羽一生。他既是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又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司马迁巧妙地把项羽性格中矛盾的各个侧面,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之中,虽然不乏深刻的挞伐,但更多的却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项羽本纪》以描绘项羽这一人物的形象、刻划这一人物的性格为主,同时也生动地叙写了战争。披卷读之,既可以闻见战场上的血腥,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勇士们的猛吼,又可以看见项羽披甲持戟,嗔目而叱,大呼驰下,溃围,斩将,刈旗的神态与身影。《项羽本纪》正是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写人,在写人的过程中写战争,二者相得益彰。战争因人物而生动、壮观,人物因战争而更显生动、奇伟。

《项羽本纪》在刻划人物性格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项羽少时的粗疏学浅,长大以后的勇力过人,只是略略几笔带过,直到消灭秦军主力、扭转战局的巨鹿大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也还只是从侧面用笔,通过写诸侯军的观望、恐惧、畏服,把一个铁骨铮铮的八尺大汉顶天立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在进行粗线条的钩勒,有意地夸张了整体之后,司马迁便抓住了几个点睛处,工笔细描,刻意求精。鸿门宴场面的极力铺排,垓下之围悲剧气氛的纵笔渲染,乌江自刎时神态的精雕细刻,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有言有情,形与神、言与情融合一体。

《项羽本纪》是《史记》传记中最精彩的一篇,达到了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它犹如一幅逼真传神的英雄肖像画,色彩鲜明;又像一张秦汉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图,错综有序。通篇文章气势磅礴,情节起伏,场面壮阔,脉络清楚,疏密相间,语言生动,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篇不朽佳作。文中破釜沉舟、鸿门宴、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等故事,早已家喻户晓,历代传诵。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国士无双出自哪个人物的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国士无双是出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故事是讲在秦朝末年,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而改投奔刘邦,开始也没有得到重用,因滕公的推荐给萧何,萧何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推荐给刘邦。刘邦敷衍应付,韩信不辞而别,萧何月下追韩信,对刘邦说他是国士无双,刘邦拜他为大将。秦国时期名人有商鞅,张仪,李斯等

  • 求:单田芳说过的所有评书书目?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1、《封神演义》2、《赵武灵王》3、《楚汉争雄》4、《三国演义》5、《刘伶传奇》6、《花木兰》7、《侠侣情仇》8、《隋唐演义》9、《新隋唐演义》8、《全聚德传奇》9、《说唐后传》10、《大唐惊雷》11、《薛丁山征西》12、《薛家将》13、《小五义》14、《西游记》15、《宏碧缘》16、《深宫惊变》1

  • 好看的名人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曾子墨《墨迹》、、还有沈冰《两生花》、、还有张作霖传记、、《名人传》非常经典《康熙》配套《乾隆》配套《雍正》配套《刘邦传》挺好看的《庄子。逍遥人生》这些都是经典的、非常好看、我们家就有书店应该有卖的也许有的绝迹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角保尔柯察金,出身贫寒、自强不息、信念坚定、意志刚强、勇斗病残、

  • 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出自史记课文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1、《信陵君窃符救赵》: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2、《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

  • 卧薪尝胆的历史人物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

  • 中国古代三大之最?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一、朝代之最(1)最富裕的朝代: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达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其人口已达到2千万户,1亿多人,耕地达到7.2亿亩,GDP占全球60%。(2)最有骨气的朝代:明朝。由朱元璋建立的大明朝无论是遇到多大压力,既没有屈膝投降,也没有割地赔款。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

  • 望梅止渴的历史典故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

  • 深圳郑氏宗祠有什么背景?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郑氏祖先之首,郑柏峰,在宋朝末年的时候带领着一家老小奔波到深圳。他和家人们世世代代在深圳打拼,如今赫赫有名的郑圣举正是其第八代子孙。郑氏家族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扎根。而郑氏祠堂的建立一直记录着郑氏家族的发展,里面流露着悠久的历史气息。近年来,郑氏祠堂地处深圳市的商业中心,附近高楼

  • 卧心偿胆的正确解释与出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

  • 跟卧薪尝胆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