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氏祖先之首,郑柏峰,在宋朝末年的时候带领着一家老小奔波到深圳。他和家人们世世代代在深圳打拼,如今赫赫有名的郑圣举正是其第八代子孙。郑氏家族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扎根。而郑氏祠堂的建立一直记录着郑氏家族的发展,里面流露着悠久的历史气息。
近年来,郑氏祠堂地处深圳市的商业中心,附近高楼大厦,吃穿玩乐的商业广场云集,祠堂坐落于商场的中心。虽然祠堂的主人不肯答应拆除,但是允许人们参观游玩,所以郑氏祠堂也逐渐成为许多外来游子心中的“网红景点”。
虽然这座郑氏祠堂已饱含数百年的岁月,但郑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一直在细心地呵护着它。如今,坐落在深圳市中心的郑氏祠堂依然能够以其古色古香的外观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
郑氏祠堂之所以能吸引许多游子,是因为它不断汲取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交汇融合的文化底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们深受感触。在郑氏祠堂里,他们能够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温暖。同时,郑氏家族的繁荣兴旺也能激励许多来这拼搏的人们。
深圳宝安文化历史人文典故?
宝安历史悠久,331年设置宝安县,距今1682年。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宝安县“一大”会议旧址位于安庆安区松岗街道燕川社区,始建于清代中期,是燕川村陈素白的后人为纪念其祖先而兴建的分支祠堂,该祠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两廊枋建筑,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外墙,大门门面、部分厅柱、墙角下部、檐阶、天井以经砂石岩石条为材料,前厅屋顶为船型脊,后厅屋顶为博古脊,通面阔11.6米、进深18.4米,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
深圳南头古城有什么名人?
你好!
我上网帮你查询了,南头古城博物馆中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以及东莞会馆和报德祠等历史建筑。
深圳的发展历史?
1979年,历史把这一年称作“拐点”,改革的春雷炸响在蛇口。
在此之前,宝安县正式升级成深圳市,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1978年,时任副总理谷牧访问西欧,归国后向政治局做了7小时汇报;1978年11月,邓小平到了“新马泰”,对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发展的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思变,到思如何变的过程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慢慢诞生了雏形。1979年1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属省辖市,并成立中共深圳市委,任命张勋甫为首任深圳市委书记。到了1月31日,中央又决定在深圳蛇口举办工业区,由香港招商局集资并负责组织实施。
从诞生开始,深圳就得到了高度关注,一个大胆的想法正在同步酝酿中。1979年的4月5日至2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会议上公开向中央“要权”。他说,如果中央能给点权的话,“广东几年就可以搞上去,但是在现在的体制下,就不容易上去”。他尤其提到,广东要求中央能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部分区域实行单独的管理,给些特殊的政策,自主权大一些,作为华侨回来投资办厂的地方,可以叫作“贸易合作区”。
1984年:
当“深圳速度”传遍了全国大街小巷
1984这一年,国贸大厦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博物馆的图片库里。
这座于1982年开工建设的大厦,是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1984年4月30日大厦封顶,被誉为“神州第一高楼”。而它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传遍了大街小巷,被载入史册。
回顾1980年到1984年,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开始,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成效。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深圳拥有了第一个海港口岸……
1992年:
春天的故事开始发酵,百万淘金者南下
1992年5月,57岁的蒋开儒,揣着2000元南下,在深圳一家企业文工团找到了临时工作。他写了一首歌,灵感来自同年3月份在报纸上刊发的一则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歌的名字叫《春天的故事》,从1979年写到了1992年,而后这首歌被唱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年,能听到梦想发酵的声音。8月份,深圳全城21个证券营业所,门前都排起了数万人长龙。1992年,华为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这一年,百万淘金者南下。随着深圳宣布发售新股抽签表500万张,聚集了大量的股民前来抢购。而在此之前,对于股票,国人一直持观望态度。
1992年,全国都在传“一座新的城市崛起”,有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黄金,有人称这一年是“魔幻”的一年,这一年的电报出口量高达408万份,许多人想来闯一闯,也有许多人想在这里建立自己的“王国”。
有人问,深圳有何独特之处,为何会成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又为何会在短短数十年内成为“梦想之城”。在这座城市最初建立的时候,考量到她远离政治中心,计划体制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国有经济比重几乎为零,向外资开放时遭受的阻力将会较小,有望为发挥试验田功能创造有利条件。而她确实,不负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