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深圳郑氏宗祠有什么背景?

深圳郑氏宗祠有什么背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1322 更新时间:2024/1/18 1:45:31

郑氏祖先之首,郑柏峰,在宋朝末年的时候带领着一家老小奔波到深圳。他和家人们世世代代在深圳打拼,如今赫赫有名的郑圣举正是其第八代子孙。郑氏家族经过多年的打拼,如今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已经扎根。而郑氏祠堂的建立一直记录着郑氏家族的发展,里面流露着悠久的历史气息。

近年来,郑氏祠堂地处深圳市的商业中心,附近高楼大厦,吃穿玩乐的商业广场云集,祠堂坐落于商场的中心。虽然祠堂的主人不肯答应拆除,但是允许人们参观游玩,所以郑氏祠堂也逐渐成为许多外来游子心中的“网红景点”。

虽然这座郑氏祠堂已饱含数百年的岁月,但郑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一直在细心地呵护着它。如今,坐落在深圳市中心的郑氏祠堂依然能够以其古色古香的外观受到许多游客的喜爱。

郑氏祠堂之所以能吸引许多游子,是因为它不断汲取着各民族的优秀文化,这种交汇融合的文化底蕴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子们深受感触。在郑氏祠堂里,他们能够感受到深圳这座城市的开放与温暖。同时,郑氏家族的繁荣兴旺也能激励许多来这拼搏的人们。

深圳宝安文化历史人文典故?

宝安历史悠久,331年设置宝安县,距今1682年。第一次党代会旧址中共宝安县“一大”会议旧址位于安庆安区松岗街道燕川社区,始建于清代中期,是燕川村陈素白的后人为纪念其祖先而兴建的分支祠堂,该祠为三开间两进一天井两廊枋建筑,主体建筑为砖木结构,清水外墙,大门门面、部分厅柱、墙角下部、檐阶、天井以经砂石岩石条为材料,前厅屋顶为船型脊,后厅屋顶为博古脊,通面阔11.6米、进深18.4米,占地面积213.44平方米。

深圳南头古城有什么名人?

你好!

我上网帮你查询了,南头古城博物馆中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以及东莞会馆和报德祠等历史建筑。

深圳的发展历史?

1979年,历史把这一年称作“拐点”,改革的春雷炸响在蛇口。

在此之前,宝安县正式升级成深圳市,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

1978年,时任副总理谷牧访问西欧,归国后向政治局做了7小时汇报;1978年11月,邓小平到了“新马泰”,对这些国家充分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发展的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思变,到思如何变的过程中,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慢慢诞生了雏形。1979年1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决定将宝安县改为深圳市,属省辖市,并成立中共深圳市委,任命张勋甫为首任深圳市委书记。到了1月31日,中央又决定在深圳蛇口举办工业区,由香港招商局集资并负责组织实施。

从诞生开始,深圳就得到了高度关注,一个大胆的想法正在同步酝酿中。1979年的4月5日至2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期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在会议上公开向中央“要权”。他说,如果中央能给点权的话,“广东几年就可以搞上去,但是在现在的体制下,就不容易上去”。他尤其提到,广东要求中央能在深圳、珠海、汕头划出一部分区域实行单独的管理,给些特殊的政策,自主权大一些,作为华侨回来投资办厂的地方,可以叫作“贸易合作区”。

1984年:

当“深圳速度”传遍了全国大街小巷

1984这一年,国贸大厦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博物馆的图片库里。

这座于1982年开工建设的大厦,是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的综合性多功能超高层建筑,1984年4月30日大厦封顶,被誉为“神州第一高楼”。而它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也传遍了大街小巷,被载入史册。

回顾1980年到1984年,从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开始,一系列大胆的改革初步取得了良好成效。打破“铁饭碗”,深圳率先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和配套制度;深圳蛇口港正式对外开放,深圳拥有了第一个海港口岸……

1992年:

春天的故事开始发酵,百万淘金者南下

1992年5月,57岁的蒋开儒,揣着2000元南下,在深圳一家企业文工团找到了临时工作。他写了一首歌,灵感来自同年3月份在报纸上刊发的一则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这首歌的名字叫《春天的故事》,从1979年写到了1992年,而后这首歌被唱遍了祖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一年,能听到梦想发酵的声音。8月份,深圳全城21个证券营业所,门前都排起了数万人长龙。1992年,华为公司销售额突破1亿元人民币。这一年,百万淘金者南下。随着深圳宣布发售新股抽签表500万张,聚集了大量的股民前来抢购。而在此之前,对于股票,国人一直持观望态度。

1992年,全国都在传“一座新的城市崛起”,有人形容这里遍地是黄金,有人称这一年是“魔幻”的一年,这一年的电报出口量高达408万份,许多人想来闯一闯,也有许多人想在这里建立自己的“国”。

有人问,深圳有何独特之处,为何会成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又为何会在短短数十年内成为“梦想之城”。在这座城市最初建立的时候,考量到她远离政治中心,计划体制基础相对薄弱,尤其国有经济比重几乎为零,向外资开放时遭受的阻力将会较小,有望为发挥试验田功能创造有利条件。而她确实,不负所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卧心偿胆的正确解释与出自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

  • 跟卧薪尝胆有关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

  • 街霸5有多少人?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1、隆(RYU)称号:孤高的求道者流派:波动流空手人物传记:作为街头霸王系列第一男主角,隆的形象就是“孤高的求道者”。隆是一个孤儿,从小就被师父刚拳收养,并被传授波动流空手道。刚拳对于这位强健的习武奇才十分器重,并将一生所学倾囊相授,同时也教会了隆所谓战斗的光荣。隆一生孤独,最好的朋友就是刚拳的另一

  • 深圳的历史底蕴?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地名由来“深圳”地名始见史籍于1410年(明永乐八年),于清朝初年建墟。当地的方言俗称田野间的水沟为“圳”或“涌”。深圳正因其水泽密布,村落边有一条深水沟而得名。深圳又称鹏城。何谓“鹏城”?在深圳东部50多公里开外的南澳镇,有一处名叫鹏城的地方,城门象北京的德胜门,只是规模小了很多。城墙经风雨侵

  • 郑成功的故事20字?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郑成功自幼头脑就清楚,读书写文章,绝不拘古人的陈见,他写的作文,往往都是自己的思想,有时候,他老师都会感到惊讶。现在我们举一个他十一岁的作文,就可以的看出,他在少年时代是多么的特殊了。有一天,老师给十一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像这样的作文题目,对现年十一岁的小学生来说,

  • 闻鸡起舞是哪个历史人物 闻鸡起舞人物介绍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祖逖和刘琨。祖逖和刘琨在小的时候就认识,自那以后就是好朋友。两人感情深厚,后来两人商量好,听见鸡叫的声音就起来舞剑,这个故事就是这样得来的。晋代的祖逖是个襟怀坦荡、具有远大志向的人。可他小时分却是个不爱读书的调皮孩子,进入青年时期,他认识到本人学问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用。1、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祖逖

  • 成语四面楚歌的主人公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讲的是项羽,在乌江被困的故事《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1、四面楚歌的主人公是西楚霸王项羽。2、这个历史典故,出自项羽和刘邦楚汉争霸中的垓下之战。当时韩信把项羽引到埋伏圈里围困起来。然后让人

  • 求一篇中国近现代人物传记读后感,1500-3000字,即用!谢谢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

  • 史记中的人物简介,谁有?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吕不韦,战国末期人,商贾出身。因辅佐始皇登基有功,被始皇尊称为仲父,任秦国相国,一时权倾朝野,府中食客三千。为了给自己留名,他让府中食客编著了一本《吕氏春秋》,这本书形式统一但内容多样,从而开创了杂家体例。后因寥霭一案他被兔去相职,遣散封地。怕其造反,始皇写了一封信严厉斥责吕不韦,受到威胁的吕不韦自

  • 深圳的城市史于公元纪年的那一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深圳于1980年8月26日正式设立(之前只是农村地区),所以深圳的城市史始于公元1980年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