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4917 更新时间:2024/3/26 23:23:46

这个问题很有趣,相信很多人都会把这个三个名字弄混,有的以为是三个人,有的以为是同一个人。在汉代墓葬群被发掘之前,我们只是从有限的资料中了解孙子、孙武和孙膑,但发掘了古墓后他们三个的关系才大白天下。

对于像我这样喜欢历史的人来说,真的很感谢考古工作者们为我理清他们的关系。1972年4月,我国考古人员在一处小山发现了汉代墓葬群,这座汉墓不算大,但里面的陪葬物却不少,而大部分都为竹简这样的文物。经过专家们仔细研究后发现,这些竹简上面记载的绝大部分都是兵书,而更让专家惊喜的是这里面就有非常珍贵的《孙子兵法》和一直未曾找到的《孙膑兵法》,这两部兵书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为古老的两个版本,这可以说是非常重大的考古发现。

《孙子兵法》是一步非常伟大的军事著作,曾被多国翻译,流传各国,近代的许多世界将领都参考过《孙子兵法》。而对于孙子,很多人误认为就是孙膑,或许他们一样的出名并且都姓孙,再加上史书上资料不全,自然就让大家产生误会,但从古墓中的两本兵书分析后就解决了这个疑团:

《孙子兵法》主要是关于军事战争理论和战略方面的研究。

《孙膑兵法》记载的是战役、战术以及战斗指挥的战术问题。

从两本书中对战斗的理解就能知道,孙子和孙膑并非同一个人,因为他们的战略、战术思想并不一样。

孙子就是孙武,他们是同一个人首先解释一下,“子”的意思,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一种敬称,如孔子、墨子、老子韩非子等,包括孙子。而孙子的真实名字叫孙武,乃是齐国人,孙武从小受到家庭氛围的影响,其父亲、祖父都是带兵打仗的将领,所以从基因来说,他也继承了军事上的天赋。

孙武成年时因齐国战乱,无奈只能跑到吴国躲避战乱,后来经伍子胥介绍给了吴王,对于孙武的军事造诣,吴王对他的评价很高,便任命他为统帅。孙武接过这个位置后励精图治,不负吴王的期望,把吴国打造成一个军事强国,而在此期间孙武也完成了他的《孙子兵法》十三篇。

对于《孙子兵法》从小孩到老人相信都能说出几个兵法来,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等。这是孙子累积了他的一生研究而编写的旷世兵法,这部兵书对后世将领的受益不言而喻。

孙膑是孙子的后人孙膑其实是孙武的后人,本名叫孙伯灵,与苏秦、张仪、庞涓皆是鬼谷子弟子。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而残疾,后来在好友帮助下投奔齐国,为齐王立下汗马功劳,历史上几大战役就是由孙膑指挥的,如“马陵之战”、“桂陵之战”等。

孙膑的军事思想可从《孙膑兵法》中完美体现,他认为战争是国家政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只有强大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解决一切纷争。也因孙膑的先进的军事思想和战斗理念,在屡次指挥战斗中都能出奇制胜。

唐朝建中三年,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设庙享奠,这六十四人中就包括孙膑,而同时代被列入庙享的名将只有:田单赵奢、廉颇、李牧、王翦几人。

综上分析,现在已经很明了,孙子就是孙武,孙膑为孙子的后人。话说从古代到现今,孙姓出过许多的名人伟人,如孙阳、孙子、孙膑、孙承宗、孙传庭、孙思邈、孙中山等等。

提到中国古代兵法,我们常常会想到“不战而屈之兵,善之善者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等经典名句,它们都出自于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凝结着古人的智慧韬略,也得到了无数人的推崇。

在春秋战国时期,“子”是对人的尊称,如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孙子当然也有自己的名字,在兵家著作《尉缭子》中,记载着“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武子也”。同样,《史记》中也记载道:“孙子武者”。而战国时期,还有一位军事名家孙膑。

那么,孙子、孙武、孙膑又是什么关系?

既然“子”是一种尊称,所以说孙子就是对姓孙的人的尊称。因为孙武名气太大,孙子便成为了他的专属称谓。一说到到孙子,人们自然就会想到孙武和他的兵书。

至于孙武、孙膑是否是同一人,我们来看看他们的人生经历。

鲁襄公二十八年(前545年),孙武出生于齐国,关于他的确切出生地点,有着许多种说法。欧阳修在《新唐书》中认为,孙武出生于乐安县,也就是今广饶县一带。《惠民县志》则认为孙武生于惠民县,《左传》记载,孙武的祖父住在今天的临淄区。

吴王阖闾三年(前512年),阖闾厉兵秣马,准备向西讨伐楚国。临行前,大夫伍子胥向阖闾推荐了精通作战之法的孙武。阖闾看完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十三篇后,便召来孙武,任命他为将军。吴国在楚境接连取得胜利,一度准备攻陷其首都郢都,但孙武阻止道:“民劳,未可,待之。”

于是,阖闾采取孙武“伐交”代替“伐兵”的计策,用鼓动其它国家攻伐楚国代替自己出击,从而既削弱楚国力量,又保全自己。接下来的几年间,吴国接连击败楚国、越国,取得了对外战争的一系列胜利,直到吴王阖闾九年(前506年),孙武认为时机已到,便联合唐国和蔡国出兵攻楚,吴军五战五胜,攻入了郢都。

不过,阖闾死后,吴王夫差继位,曾经举荐孙武的伍子胥被冤杀。孙武心灰意冷,隐居到郊外,不久也去世了。《史记》记载:“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按照司马迁的这一说法,孙膑是在孙武去世的一百多年后才出生的。

孙膑和庞涓都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孙膑的才华智慧,都要甩开庞涓八条街。庞涓后来在魏国当上了大将,便将孙膑带到了魏国。

作为师兄弟,庞涓担心孙膑能力超过自己而受到魏惠王的重用,便想着法子陷害孙膑。结果,孙膑被砍去双足,脸上也被刺上记号。本来想干些大事,没想到在同学的黑手下受尽了屈辱。孙膑心里充满惆怅。

天无绝人之路。齐国有使臣来到魏国,孙膑求见,

并被带回了齐国,并成为了大将田忌的部下。

因帮助田忌赛马,孙膑见到了齐威王。“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这次对话,孙膑坦陈战法,齐威王心为所动。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赵国攻打卫国。作为盟国,魏国出兵攻打赵国,围困了其首都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向齐国请求援助。

眼看魏国兵多将广,对邯郸形成包围之势。孙膑提出了出其不意,直接攻打魏国首都大梁使其退兵的计策。齐威王采纳这个建议,攻打大梁。后院失火,魏国迅速撤兵,化解了赵国困局。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2年),魏国攻打韩国,齐国再度出兵救援。孙膑再度使用了围魏救赵的方法,直取大梁。

这次交战,实际上是孙膑和庞涓的交锋。魏国主将庞涓吸取围魏救赵的教训,率领大军回防。孙膑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下令“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刚刚进入魏国领地时,齐军吃饭时做了十万灶,第二天削减到五万,然后是三万。

假象往往会迷惑狂王者的眼睛。庞涓认为齐军军纪涣散,士卒四处逃散,便抛下主力,率少量精兵快速追击。孙膑早有准备,他在马陵埋伏弩兵。日暮时分,庞涓到达。突然,万箭齐发,庞涓部下几乎全军覆灭。马陵成为庞涓人生之路的终点,他拔剑自刎,了却了自己的一生。

孙武处在春秋时期,而孙膑则处在战国时期,二者相隔百余年,不可能是同一个人。而作为孙武后人,孙膑传承发展了孙武的学说,《孙膑兵法》更是对《孙子兵法》的补充。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求两个名人追求理想终获成功的故事1000字到2000字左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岳飞学艺》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1,贝多芬拼搏成长大作

  • 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快速入睡?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我有个很简单却很有用的方法,自己屡试不爽,自打我用了这个方法后一直没失眠过,而且基本上都是一分钟内入睡。这个方法就是数数,但又不是我们从小就说的那种简单的数数或数羊。当然这方法也很简单,就是一定要专注!专注!专注!首先也是从1、2、3开始数起,但数的时候闭上眼睛,要在眼前浮现这个数字写出来的过程,也

  • 如何写人物传记的作文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人物传记,必须有丰富的材料作依据”。第二,充分反映主人公的曲折人生,是人物传记曾给读者印象至深的内容;第三,写好一个人物传记,除了写他的形,还应写出他的神。传神。西游记读后感读了《西游记》我深有感触,文中曲折的情节和唐僧师徒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书作者罗贯中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其

  • 《史记,商君列传》中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因为商鞅去以前是卫国人。商鞅(约前390前338)商鞅是卫国国君疏远的宗族,姓公孙名鞅,也叫卫鞅,后在秦因功封为商君,所以历史上称为商鞅。而那位孝公,就是秦孝公姓嬴,名渠梁。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战国时代秦国有名的一位君主。秦孝公政绩中有两件大事,其一是迁都,其二便是商鞅变法。彼得1对当时一些

  • 怎么才能教育好孩子?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答:记得我的孩子小学时,我要求他放学回家,休息五分钟,就做作业,雷打不动的制度,鼓励他独自一个人做一遍,我偶尔在旁边看见错的先不闻不问,他问我就鼓励独自翻书找。总之自己想办法解决,等他都做完了,给他打分,然后问他错的答案,为什么认为是这样的,不批评,然后和他一起找正确答案,有些错题我还故意要他向外人

  • 公孙鞅曾在哪个国家变法?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魏惠王对公叔痤嘱托不以为意,也就没有照做了。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欲收复秦之失地,便

  • 高考在即,最后这五十多天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是放松自己,别自加压力;其次,语文成绩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两个字: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语文有很长积累周期。当然不是说不能补,也可以的。先把平时各种考卷找出来,分析一下。看哪一个知识版块比较弱。然后针对性做一些练习,做的时候细致一些,看有有什么规律。实际

  • 历史上商鞅是怎么死的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车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马分尸。所谓车裂,就是把人的头和四肢分别绑在五辆车上,套上马匹,分别向不同的方向拉,这样把人的身体硬撕裂为六块,所以名为车裂。有时,执行这种刑罚时不用车,而直接用五条牛或马来拉,所以车裂俗称五牛分尸或五马分尸。关于商鞅的死。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孝公死后,太子即位为

  • 我小孩刚7岁,阅读还停留在绘本阶段和社科书籍,适合7岁孩子在文学方面的书籍有什么推荐?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仔细看了您的问题补充,根据你的需求我来推荐一些适龄儿童文学范畴桥梁书。7岁是读桥梁书的时期,桥梁书是介于纯文字书籍和绘本之间的一种阅读难度既没有纯文字书那么高,又能满足“幼小衔接”至小学3年以前孩子对于文字阅读需求的一类书。顾名思义,就是从读图(读绘本)到读纯文字之间搭桥的一类书。桥梁书的图画

  • 历史上真实的赵云是什么样子的?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英俊潇洒,勇冠三军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