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3410 更新时间:2024/2/3 2:08:24

晚清名妓赛金花,原名郑彩云,黟县二都上轴郑村人。不知为什么,黟县以往史书上,全无有关她的记载。大概是崇儒重教、被称为礼义之乡的黟县人,不愿承认这块颇具灵气的土地上,曾生长了一位倾国倾城、却又是操下等职业的妓女。当然,如果赛金花是击鼓抗金的梁红玉,那又另当别论,尽管她们同为妓女出身。

1886年,随父在苏州谋生的赛金花因父亲病逝,衣食无着,被迫当了妓女。其时,原籍安徽歙县的苏州状元洪钧奉旨出使德国、俄国、荷兰、奥地利,因原配夫人何氏不愿随行,50岁的洪钧便将20出头的赛金花买去作妾,充当公使夫人,并延请老师,教以英、德、法诸国语言文字。

不久,赛金花便以其天生丽质,超群的语言能力,活跃在各国政治舞台。周旋于各国王公贵族之间。在洪钧出使德国期间,赛金花受到德国飞丽特皇后的青睐,并因此结识了俾士麦首相的红人、德国青年军官瓦德西。年轻的德国军官对东方美人赛金花一见倾心,从而为后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赛金花、瓦德西再度相逢写下了伏笔。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景的史书体裁吗?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景的史书体裁,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将先秦时期的史书所具的各种体裁融于一书,分作“本纪”、“表”、“书”、“世家”、“列传”5个部分,其中“本纪”、“世家”和“列传”构成书的主体,“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是全书的总纲,“世家”记载的是诸侯和一部分虽然不是诸侯但在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和特殊影响的人物(如孔子陈胜),“列传”又分为专传和类传,记载历代名人、三教九流的事迹,并且涉及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方面的内容。班固作《汉书》,沿用了《史记》的体例,而又有所改造,将“本纪”改称为“纪”,取消“世家”,将“列传”改称为“传”,将“书”改称为“志”,于是形成了“纪”、“传”、“表”、“志”为历代正史所遵循的史书体例。

谁读的历史人物传记比较多??进来帮帮忙吧!

《史记项羽本纪》读后感翻看《项羽本纪》,不知怎么,心中有一种感动,仿若穿越时空的界限,将项羽的影投在了我的心中,依稀看见那个时代的残血夕阳……项羽有太多的遗憾,或者说本该成为英雄的人却无法成为真正的英雄。但他在乱世中绽放了未有的光华,他的传奇让人觉得刘邦韩信等只是这乱世的配角。在钜鹿,面对秦军,是他率领江东的子弟以少胜多,震慑诸侯,我仿佛看到了血染征衣的项羽挥戈于千军万马,楚军的呐喊响彻云霄,看书从未有过这样真实的感觉,不知是司马迁传神的笔抑或是那喊声本存在于虚空之中。钜鹿是他的一个起点,那时起,他注定是楚人的骄傲,“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誓言在项羽的振臂间得到应验。面对危难,置之死地而后生,不退缩终将成功,是项羽为人们所立的榜样。四年的楚汉相争在垓下之围时本预言着传奇的陨灭,但项羽却在这终点又舞出了眩目的光华,只是这个终点注定成为楚人的遗憾。霸王别姬不免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四面楚歌,重重之围,项羽在诸侯的眼皮下率众突围,也只有项羽才有这份胆气。二十八骑的东城决战,尽显英雄霸气,这是只有他才有的自负,只是一句“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却没有了“力拔山兮气盖世”所有的霸气,若非如此,那一天的夕阳也必将是血染的。乌江自刎,项羽抛开属于他的一切天下、美人、骏马。战神一般的人便如此躺在乌江岸边,他的血流进乌江,让这江水有了灵魂,江水的咆哮,掀起的白涛,冲去了夕阳下的最后的残戈……舍生取义是项羽离开乱世的方式,自负毁了一切是项羽留下的警示。乌江流水,历史在那里留下最耀目的一笔,也留下项羽的遗憾,项羽让我有了许多的感受,不知是感动多于惋惜亦或是惋惜多于感动,总认为他不该如此消亡,他不该龙袍加身,九州方圆自在民心。他的身旁有热血的江东子弟,有姬,有乌骓,他本可骑马追风。他的自负让人羡慕,但风中的低语却诉说着自负所带来的危难,项羽的死是历史的遗憾,他未能有完美的结局,毕竟这不是故事,无法有善变的结局。项羽的血流入家乡的水,这水的一旁是他曾经守护的地方,而他也将在这萦绕千年,不禁为他叹息,不禁责问历史为何选择了刘邦,但我只是站在历史长河的边缘,无论这里多么汹涌,多么绚烂,我都是一个过客,无法涉足去改变命运的轮迹,乱世的光华似乎就在瞬间,乌江流水已滔滔而去,只是未曾惊醒了沉睡的霸王。安息至永生,是经历了时间所遗留的,项羽似乎在千年之前便已沉睡,但他的灵魂在时间中得到永恒,他化为江东子弟心中亘古的传说。一切已过,英雄也有江水这归处,也许这是一种荣耀。长江边李清照是否为项羽叹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否亦是多少人的感言?只因那乱世不灭的光华。我的后记怎么讲呢,读完心里挺难受的,想想啊,项羽这30年,辉煌、精彩、誓言、失落。。。。。。舍不得啊。。。。。。心里好难受,任何一个喜欢项羽的人。。。。。。打字用的输入法还是少羽。。。。。。想哭啊。。。。。。身边没有读史的人,亦没有崇拜项羽的人,我心里想的,谁知道?对谁说?我什么时候能遇到懂项羽的人。。。。。。已经不单单是喜欢项少羽了,更喜欢项羽,是崇拜吧?我永远永远也不要日落乌江。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1840到1949年的人物传记的论文?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1840年至1949年的历史人物有很多,可以说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1840年是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条约的开始年,签字人是清政府的代表人物李鸿章。因主持洋务运动失败,使当时的清朝沦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然后就是清政府皇帝退位,民国成立,中间又有军阀混战,日本全面侵华,全体中国人奋起抵抗,直到最

  •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周瑜胸有成竹很容易就挫败敌军?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下阙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

  • 三顾茅庐、四面楚歌、乐不思蜀、七步之才、指鹿为马有关的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三顾茅庐中为:诸葛亮与刘备,四面楚歌项羽,乐不思:刘禅,七步之才:曹植,指鹿为马:赵高与秦二世胡亥《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刘禅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志后主传》注引《汉晋春秋》,发生于蜀汉灭亡之后,主要的人物有刘禅、S正和司马

  • 400字关于迈克尔杰克逊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天下有很多很多有名的人,可那些我都非常的陌生,根本就不懂得那些。可是要说一个人,那我可是他的超级粉丝他就是迈克尔杰克逊。我小的时候就受我妈妈的影响,听了很多首迈克尔杰克逊唱的歌,原来妈妈也是他的粉丝。那是我还小,还不知道他是外国人,只知道听了他的歌后会令一个人完全沉浸在歌里,知道整首歌结束。现在我长

  • 第一部人物传记史书?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史记》是二十四史之一,作者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书中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纪传体纪传体,是亚洲史书的一种形式,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的体裁。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载记和史论等的

  • 四面楚歌的时期和主要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灭亡后,楚汉争霸。西楚霸王项羽的军队被刘邦围堵在垓下,士兵们缺少食物,军心涣散。到了晚上,刘邦的汉军在四周唱起了楚地的民歌,令项羽十分吃惊:“楚军已经投降了妈?为什么有这么多楚人?”于是他带领剩余的将士冲出包围,一路跑至乌江畔,在前有江水,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走投无路,只能拔剑自刎。四面楚歌的时期

  • 要五个人物传记,急求!!!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孙叔敖,楚之令尹也,治国有功,楚人誉之。其幼时,尝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吾闻之: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母曰:“尔有阴德,神必佑之,毋忧。”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

  • 完璧归赵的历史人物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完璧归赵:蔺相如介绍:楚国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为赵惠王所得,秦昭王听说以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惠文王召见蔺相如,蔺相如表示愿带和氏璧去秦国,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壁归赵。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完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

  • 读一部名人传记写800字感悟,包括:生平、主要贡献、社会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传》读后感读了《名人传》使我在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多崇高的精神,他的童年是痛苦的,他的人生就像一场残暴的战争。在他很小时,他的父亲就逼他练钢琴,让他展示自己的音乐天分。他的父亲使用暴力促使他学习各种乐器。在他慢慢长大时,恶运在一次的降临在贝多芬的身上,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他从此失去了最爱的母亲。他

  • 背水一战的历史名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是韩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纸上谈兵的历史人物是赵括,背水一战的历史人物是韩信背水一战故事:楚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