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
在李白的心中,明月则代表着理想和抱负。他的一生,辗辗转转,四处奔波,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把足迹遍布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只为了寻找内心中的那一轮明月。
年少的时候,李白便树立了做宰相的理想,自称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靖一”,他的偶像,是谢安、鲁仲连一类的人物,他想要通过宰相这一平台,建立万世功业,就好像天上的皎皎明月,发出千古光芒。
所以,当他随着父亲,一家人从西域来到四川的时候,当他登上峨眉之顶,看到川蜀的明月之后,便写下了“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的诗篇。
等我在大唐京城一振高名的时候,便要回来,继续与这峨眉山的明月为伴,以度晚生。
这情境,仿佛有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嘱咐着弟弟诸葛均不要荒芜了田亩,等我功业成就了,就要回来继续种田的风采。
后来,李白辞别亲人,告别了川蜀的明月,沿着长江而下,来到荆楚大地。仿佛就在家门前,将要远行的游子一般。前面是无限的天地,无限的憧憬与梦想;而身后,是无限的挂怀与思念。
许多时候,荆楚的明月,寄托的就是家门口的思念。“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千里送舟行。”我就要告别家乡的明月,独自一人,仗剑前行,奔赴远方。
可是,更多的时候,李白心中明明如月,更多的是对前途无限的憧憬:“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与历史上哪些人物有关?负荆请罪三顾茅庐,毛遂自荐,大材小用,明察秋毫?
负荆请罪(廉颇)
三顾茅庐(刘备)
初出茅庐(诸葛亮)
完璧归赵(蔺相如)
毛遂自荐(毛遂)
望梅止渴(曹操)
围魏救赵(孙子)
闻鸡起舞(祖逖)
初出茅庐的作者是谁?
初出茅庐的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
出处:明朝的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写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茅庐:草房。原指诸葛亮刚离开茅庐就打了胜仗。后比喻刚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阅历不深,缺乏经验。
初出茅庐近义词:初露头角,乳臭未干,初露锋芒
例句:
1.请大家对初出茅庐的社会新鲜人,多鼓励,少批评。
2.初出茅庐的王强战胜了老将张明,取得了这次乒乓球比赛的冠军。
明朝小说家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初出茅庐说的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蜀国丞相。
满腔热血说的是谁?
记述了左宗棠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一位朝廷重臣的高超的军事谋略、精辟的治军方法、极高的政治才能、强烈的爱国之心,所以,这本书里的左宗棠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全面的神勇武将。
初出茅庐的左宗棠,的确是“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两次幕湘,皆取得辉煌功勋。
后来,左宗棠受到小人谗害,幸得友人们的相助,他才脱离险境。左宗棠被迫离开湘幕后,又被朝廷启用。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等人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镇压捻军,又主持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并推动新疆置省,其间他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1885年(光绪十一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