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是不是法家?不完全是。
秦发源地甘肃,陕西不过是当年东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秦王仁厚,讲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秦王灭六国,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几个?
人屠白起败坏秦王名声,被秦王直接赐死。
秦王嬴姓赵氏,秦王杀白起是为赵报仇;白起死后,秦王四十年未攻赵。
二、法家商鞅。
曾读过《商君书》原著。
作为法家学派,《商君书》的确是一本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的文献。
然而,《商君书》已经被人曲解过多,以讹传讹,以至于偏离本意,面目全非。最典型的例子,如网上流传甚广的“驭民五术”。
在《商君书》中,商鞅从未有此表述。
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丰镐(西安)被犬戎杀得片甲不留。秦国发源地在甘肃天水,秦公墓在甘肃陇南礼县大堡子山。秦攻破丰镐(西安),赶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阳。
某些人拿着商鞅的大旗四处招摇撞骗。此人无耻与龌蹉至极,非我族类,其心必诛。
秦孝公死前有意将王位禅让给商鞅,如果商鞅继承了王位秦又会怎样?
火烧的赤壁,钩沉的史书,我是东吴周郎,我来回答。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病危,据《战国策》记载,秦孝公在病重之际和商鞅谈话,透露出想把王位让给商鞅的意思。
商鞅推辞不接受。五个月后,秦孝公病死,年仅四十三岁,传位给了儿子秦惠文王赢驷,这一年,秦惠文王18岁,血气方刚,他和他老爹一样,也是雄猜之主,一代枭雄。
那么,问题来了,秦孝公乃一代英杰,在位二十四年,大力推行商鞅主导的变法,英明神武,创业之君,他怎么会在病重的时候提出让商鞅继位呢?
而且,知子莫如父,自己儿子赢驷也是一代俊杰,难道秦孝公看不出来?当然不可能。
那么,秦孝公临死前想让商鞅继位的提法,明摆着是一种试探了,他想看看商鞅的政治野心,如果商鞅没有坚决拒绝,而是态度有所犹疑,恐怕秦孝公不会让商鞅活下去了。参考李世民临死前对李绩的做法。
更加不怀好意的猜测,秦孝公这么做,颇有点给商鞅树立政敌的意思,他一下子就把商鞅推到了未来国君赢驷的对立面。
赢驷知道这件事后,他会怎么想?
而且,商鞅本来就因为变法触动了贵族的利益,得罪了一大票不该得罪或者说惹不起的人物,秦孝公这种态度,岂不更加加重了这些人的愤懑?
假如商鞅真的能够继位脑洞大开一下,那么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血流成河,清洗反对派势力,而这些势力,广泛存在于秦国的贵族和王室群体中。
这意味着,赢家王族恐怕要被彻底清洗一番了。尤其是赢驷,更加不可能活,他如果活着,会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领袖,一个赢家老秦人的象征,商鞅必须解决掉赢驷,甚至把赢驷一脉彻底灭族。
参考隋炀帝杨广如何对待前太子杨勇及杨勇的儿子们,参考李世民如何对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要知道,杨勇和杨广,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可是同胞兄弟啊。
对商鞅而言,赢驷和他没有半毛钱血缘关系,真要除掉赢驷,根本没有任何心理障碍。
可见,秦孝公临死前这一问,更像是试探,以及给商鞅拉仇恨。老家伙坏的很,不是个好人。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商鞅在赢驷登上王位后,很快就被清算了,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商鞅吓得赶紧逃跑,本来想跑到魏国,但魏国不敢招惹麻烦,拒绝了。
商鞅为求自保,起兵反攻,当然很轻易就被打败,败后被斩首,然后尸体被拉回咸阳车裂,并被灭族……
公子虔是何许人?就是商鞅变法里,触了霉头,被商鞅和秦孝公当成反面例子,割了鼻子的那位老兄。
公子虔正是秦国朝廷王室反对商鞅的代表人物。如此凶恶的政治环境,商鞅想继位,如同痴人说梦。
秦孝公深沉的城府与心机再次得到证明:故意问商鞅愿不愿意继位,作为试探,如果商鞅答应了,那就砍掉商鞅的脑袋,如果商鞅不答应,也给商鞅拉了一波仇恨,等自己的儿子赢驷继位后,商鞅是死是活,也就是赢驷一句话的事了。
看上去商鞅多么显贵,其实他完全是在刀山上跳舞,随时都会死无葬身之地。
然而,他已经没有回头路可走,他实在是太出色太优秀了,秦孝公绝不会把他放到别的国家里去的,退隐山林?没门!逃奔他国?没门!利用价值榨干之后,兔死狗烹才能让秦王放心。
商鞅死后,秦国依然坚定执行商鞅变法的核心内容,一百年不动摇。商君可以死,但商法不可除,至于变法引起的贵族和既得利益集团的仇恨,秦王用商鞅的脑袋做了祭奠,安抚了这些贵族的人心。
不能不说,这一招连环击,秦孝公与秦惠文王真是用的太妙了。
如果商鞅即了秦国王位,则变法不存,天下大乱。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便成奢望。
商鞅为了政治理想放弃了身家性命。
战国后期,天下仅存七个较大的国家,即齐、楚、燕、赵、魏、韩、秦。七国之间不断进行残酷的战争。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在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都弱于邻国赵、魏、楚。在那个互相征伐的年代,弱就要挨打,秦国历代君主都在想法图强。
秦孝公是一代雄主,于公元前356年起用商鞅,开始变法图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地主经济的发展。
二、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的内容。奖励耕织就是奖励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以生产粮食布帛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封建国家的财源和兵源。奖励军功,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斩得敌人首级多少来计算,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鼓舞将士勇敢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三、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
商鞅的变法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彻底性,他将春秋战国以来各国相继实行的各种具有革新意义的做法和政策系统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为秦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采取的是铁腕变法,非常冷酷。为了使变法能够顺利推行,秦孝公给商鞅的权力特别大,集军政大权于一身,达到了“人畏鞅胜于秦君”的地步。变法提倡“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这和变法前推行了几百年的“刑不上大夫”冲突不小,得罪了很多旧贵族。太子嬴驷和以公子虔为代表的老秦人都恨不得杀了商鞅,只是有秦孝公镇着,他们才不敢动。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离世,他担心变法不能维持下去,曾想过把王位禅让给商鞅。虽然商鞅也明白秦孝公死后他也完了,但他还是拒绝当王,并支持嬴驷登上了王位,是为秦惠文王。旧贵族见机会来了,群情激奋,都要求杀商鞅。
秦惠文王也是一代明君,他深知推行新法的重要性。但老秦人是秦立国之根本,刚上位还得靠老秦人的大力支持。朝中旧贵族诬陷商鞅谋反,为了讨好老秦人,顺利推行新法,秦惠文王只好杀掉商鞅。商鞅本可以凭着手中的军政大权与新王一较高下,但比起自己的身家性命来,他更爱自己的政治理想。商鞅知道秦惠文王是个明君,杀他只是为了稳定政局,所以放弃了反抗。最终结局是“商鞅死,新法存”。
如果商鞅为了活下去接受了秦孝公的禅让,秦国必大乱,甚至灭亡,近二十年变法取得的成果将付诸东流。
虽然商鞅权倾朝野,但王位是嬴姓的底线却不容触碰。世袭制已沿袭几百年,突然来个禅让制,天下必大乱,至少以太子为首的老秦人会起兵讨伐。到时商鞅控制的中央军和老秦人控制的地方军一定会杀得天昏地暗,战乱持久绵长,秦国国力迅速衰退。
到那时,列国必出兵攻秦。首先是魏国,因为商鞅率大军打败过魏国。针对商鞅的国内外势力联合在一起,经过几场恶战,商鞅还是没逃脱被杀的命运。战乱后的秦国无力抗击侵略,魏、赵、楚等邻国必定趁机瓜分秦国土地城池。可惜商鞅入秦苦心变法图强,结果反而使秦国加速灭亡。
总之,如果商鞅当了王,结局是,“商鞅死,新法亡”,更谈不上后来的秦灭六国统一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