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敬军人,宣传将军。金华历史上名人很多,最有影响力的还真不好排名,因为没有统一衡量的标准。今天介绍几位金华籍的解放军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也都是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们是:
△沈滨义,籍贯浙江义乌,解放军中将。1944年12月出生,1964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海军上海基地司令员、总后勤部部长助理、副部长、海军副司令员。1996年晋升中将军衔。退役后,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委员。是中共第十四、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六届中央委员。
△王加木(1952年9月2017年11月11日),浙江义乌人,解放军少将,1952年9月出生,1969年2月入伍,197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陆军第12集团军副军长,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南京军区副参谋长。200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徐光裕,祖籍浙江金华兰溪,生于江苏南京市,解放军少将,中国当代著名军事专家。1950年入伍,历任原总参谋部某部副部长、解放军防化学院原副院长。1988年授少将军衔。1994年退休。曾任中国军事科学学会首届理事、北京国际战略问题学会特邀研究员、国防科委专业技术委员会委员。
△陈薇,浙江金华兰溪人,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少将军衔。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常委,全国妇联执委。
应该是胡则“胡公大帝”
在金华、衢州一带影响力很大,有很多农村都建有胡公祠祭祀他!
元末明初的散文家宋濂笔下的人物传记作品,有哪些人格类型?
我是唐宋八大碗,我来回答。
曾被屡推为明朝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作为明初的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其文学成就,当推传记文学创作最为突出。
他的传记创作,上承司马迁、班固、韩愈、欧阳修下启归有光、王世贞、袁宗道、黄宗羲等。在中国传记文学史上,他处在唐宋传记文学与明清传记文学之间,是一位承先启后的重要作家,是一位实至名归的传记文学大家。
宋濂剧照(左)
宋濂笔下的传记人物从中下级官吏到市井小民,从文人书生到奇才壮士,从贞节妇女到卖唱歌妓,从隐逸之士到僧侣道人,无所不包。综合这些人物类型,宋濂所写的传记文主要有以下5种人格类型:
1、以言行“忠义”为主特征的忠臣型人格;
2、以普通人间的扶危济困为主要特征的平民义士型人格;
3、女子不畏生死,维护贞洁的刚烈坚贞型人格;
4、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隐士型人格;
5、投身佛道,以宗教意识为特征的僧道人格。
我将从这5个方面,回答问题。
01以言行忠义为主要特征的忠臣型人格这是一种正统的儒家理想型人格。这类作品以《杂传九首》和《浦阳人物记》中“忠义”人物传为代表。
《杂传九首》所写的是婺州地区先民传。其中有的人物忠于国事,如《叶秀发传》描写了宋代金华人叶秀发桐城斩谍的爱国事迹。
叶秀发是宋代安庆府桐城的一个县垂,金人侵犯蕲、黄二州,相邻的桐城受到威胁。其中写道:
“骑兵将迫,家人号泣求避。秀发叹之曰:‘此正臣子竭力致身之日,虽死何憾!苟先去之,如一邑生聚何!’修城浚濠,日为备御计。会金人使谍者至,秀发擒之,亟斩于城门以徇。金人计沮,不得近,城赖以完。”叶秀发的爱国行为,理应褒奖,但上司忌其功,说他“擅斩非法”,叶秀发因此事一再受到打击。
宋濂为他作传,一方面表彰历史上爱国有功之臣,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宋代政治的腐败。
《浦阳人物记》中所写的梅执礼也是一位忠义人物。宋朝靖康末年,金人大举入寇,京城失守。梅执礼不胜其愤,团结军民十余万,谋划夺取万胜门,夜捣敌营,以使徽、钦二帝归来,可惜谋议泄露而被害。宋濂对此评价道:
“使狗鼠小臣不泄其谋,则二帝未必北巡,高宗未必南渡,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悲夫!”如上述叶秀发、梅执礼的人格侧重表现在忠于国家,甚至为国献身。
宋濂还写了一些偏重在“义”的人物,这些人主持正义,刚正不阿。如《杂传九首》中的《刘滂传》,写了宋代武义人刘滂,他的祖父与权臣蔡京为布衣交,蔡京要想拉他结为同党,他拂衣而去,为此他被十余年不调工作。宋濂写他:
“与人交,终始如一,闻有急,倾财赴之。居官嫉恶如仇,毅然不可回夺。”他不愿与蔡京结党,正是他“嫉恶如仇”的人格表现。
再如《杂传九首》中的《俞侃传》记下了宋代义乌人俞侃营救陈亮的事迹:
“陈亮为世议所扼,当路必欲置之死地,凡再下诏狱。侃与同志生极力营解,几陷罗织,遂脱亮于万死一生之中。亮顾侃曰:‘此生死而肉骨也’人多义之。”俞侃营救南宋著名思想家陈亮完全是见义勇为的人格表现。
02以普通人间的扶危济困为主要特征的平民义士型人格这是宋濂传记文中最有创造性意义的人格模式。如《李疑传》中所写的李疑是明初在南京开小客栈的店主,以“尚义”与“周人之急”名于时。
这篇作品中作者重点写了李疑乐于助人的两件事:其一是收留和服侍一个重病垂危的老太婆,直至其死后为之送殡;其二是把一个快要分娩的罪犯之妻接回家中,“使其母子免受风露而俱死”。
可贵的是李疑做这些扶危济困的好事不要报答,完全出于人格的自觉。当那个重病人临终前要报答他时,他说:
“患难相恤,人理宜乎,何以报为!”李疑的“尚义”,已深深突破了封建伦理的范围,而体现了普通平民之间患难相助的优良风尚,表现了平民义士的高尚人格。
再如《杜环小传》写了明初南京书生杜环收留和奉养父亲朋友的母亲张氏的事迹。
杜环“重然诺,好周人急”。他的父亲死了不久,父亲的朋友常元恭也已死了。常元恭的母亲张氏来投靠杜环。当时正值兵后岁饥,杜环自己家里很穷,但毅然热情收养了张氏,代之如亲母,奉养张氏至死,并加安葬祭祀。
宋濂称扬杜环为:
“虽古所称依烈之士,何以过?”杜环封样一位他性老人的这种孝义,也已不是封建伦理观念所能包含,这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极美好的品性,是一种自觉的济困扶危的人格意识。
《孟子》虽然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能实践这一点确很不容易。
如果和那个置老母于不顾的张氏亲生儿子伯章比起来,则杜环的行为就显得尤为可贵,其人格更为光彩照人。
03女子不畏生死,维护贞洁的刚烈坚贞型人格宋濂在其传记作品中,写了很多表现女子以死抗节的崇高人格的故事。比如《蒋贞妇传》描写蒋贞妇以死抗节的行为:
“遇贼石崖上,贼遂褫其衣,贞妇力拒,贼攫贞妇发,贞妇啮其臂,爪其面出血,骂曰:‘死狗奴!汝何不杀我!’贼怒,斫其臂,以刀舂之,坠崖而死”。这段文字将贼兵的无耻、凶狠与节妇的反抗、愤怒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贞妇刚强的个性和临死不惧的大无畏精神。
还有如《记李歌》也通过李歌的言行展示其坚强个性,她愤然拒绝鸨母教她学习歌舞:
“人皆有配偶,我可独为倡邪?”并大骂欲强行霸占她的县令:
“吾闻县令为风化首,汝纵不能,而忍坏之耶?今冠裳其形,而狗彘其行,乃真贼尔,岂官人耶?汝即来!汝即来!吾先杀汝而后自杀尔!”此时的贼人见李歌有异色,意图杀了其丈夫,李歌护住丈夫并大骂贼兵:
“汝欲杀吾夫,即先杀我,我宁死,决不从汝作贼也!”李歌这几段铿锵有力的话和不畏生死的行动,表现她出污泥而不染、刚烈坚贞的崇高人格和高尚情操。
这类作品还有很多,诸如《谢烈妇传》、《宋烈妇传》等等。而且值得一说的是,宋濂曾多次到烈妇涯处凭吊,并访问与传主相熟的人,以表现这类作品的真实性。
04以儒道互补为特征的隐士型人格由于长期的儒学熏染和历史传统的影响,封建社会的士人一般都积极入世,热衷于追求功利。但当他们目睹封建官场的险恶与政治前途的莫测,往往又易于接受道家的出世思想,不同程度地产生遁世念头,做一个隐士。
宋濂笔下的隐士可分两类人,一类为出于对现实的不满而暂时隐居者,这一类人是多数;另一类人是出于对个人自适的追求,这一类是少数。
写前一类人的有《王冕传》。王冕是元末的名士,工诗善画,性格怪而奇。作品写了他由牧童而成通儒,又成为隐士,最后成了朱元璋咨议参军的经历。
他之所以成为隐士,是出于对元末天下大乱的预感,他不愿为元朝政权殉葬,因此表现出不少怪而奇的言行:
“著作郎李孝光欲荐之为府史,冕骂曰:“吾有田可耕,有书可读,肯朝夕抱案立高庭下,备奴使哉?”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王冕的隐居是为了藏器待时,他在隐居期间仿《周礼》著书一卷,设计未来的政治蓝图。他胸怀伊、吕之志,等待英主的出现。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他的预料。他看准了朱元碎,进了朱的幕府。
王冕起初拒绝在元朝做官面隐居,血后转为朱元璋的咨议参军,实际是一种独立人格的表现。
宋濂在作品中不是把他作为一个画家来描绘,也不把他当成一个终身隐士来叙述,而是把他作为一个先知先觉的奇才、一个暂时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似的隐士型人格来写。
有意思的是,宋濂本人就以这种人自命。元朝至正九年,他40岁,朝廷曾征辟他任国史院编修官,他推辞不就。后来朱元璋叫他去南京,他欣然前往,可以说《王冕传》中分明有宋濂自己人格的影子,寄寓了他自己的人格观念。
与《王冕传》类似的还有《张中传》。张中是元未临川人,文中写他:
“少习儒,以《春秋》应进士举,不中,遂放情山水,历游江右诸郡,遇异人授以太极数学,谈祸福多验。时天下大乱,归隐幕府山”。他的隐居也是暂时的,后来被朱元璋召去。朱元璋常向他请教一些军事活动情况,他能预测战况、结果,大多准确。
比如,陈友谅包围豫章三个月不解,朱元璋问张中何时能解,张中预测50天当会大胜。结果五旬后陈友谅中箭死,其部下五万人投降,朱元璋亲自命宋濂为他作传。
张中虽未作官,但也曾受到朱元璋“宠遇有加”。所以,张中也是短期隐居者,属隐士型人格。
另一类隐土的,有《严宗小传》。严宗是余姚人,汉代隐士严子陵之后裔。他的隐居不是藏器待时,只是不满于污浊的社会现象,而追求个人的自适。
有人劝他出仕,他不应,自号客星樵隐,且说:
“山水吾所乐也,亦将以矫夫污浊而冒利者。”宋濂还有一篇《樗散生传》,写元末明初的樗散生,善为诗,而不愿出仕,以卖药隐于民间。他认为:
“岂若守易能之技,居无用之名以自适哉!”他的隐居是为了使个体人格具有更多的自由自在,以这到自己精神上的“自适”。
05投身佛道,以宗教意识为特征的僧道人格宋濂写僧道的传记有《李大猷传》、《刘真人传》、《空同外史传》等,其他还有不少为僧人作的神道碑、塔铭、这些传记意义不一,但传主都以宗教信仰作为人格依据。
《李大猷传》记明初僧人李愿证,其字大猷,曾著《观幻子》内外篇,“以合儒释一贯之妙”。
朱元璋召见过他,命吏部给他官做,但他不久病死。可见当时僧人将佛教理论与儒家思想沟通的努力,也反映了宗教对统治者的依附。
《刘真人传》记元代道士刘真人曾以“六甲飞雄丹”治愈元世祖忽必烈的足疾。元世祖问他年龄多少,他说已过七十。又问他面色为何还像孩童,回答说:
“亡思,无虑,勿扰其气,唯一唯纯,以守吾真。”他虽出入宫廷八年,后来自己要求惠山,可见仍信守自己的道人人格。
最后补充说一点,宋濂的传记文为何要塑造多种人格类型呢?首先是现实生活的需要,再者也是他自己审美理想的体现。作家们立传刻碑,就是塑造他们理想人格美的一种重要而普遍的途径。
宋濂生活在元末明初,社会由动乱转为安定,他表彰忠义官吏、民间义士,肯定隐士,实录僧道,特别是为杜环、李疑等社会下层人物作传,提倡和肯定他们的高尚人格,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符合人民的愿望。
回答完毕。
诗文。宋濂(1310年11月4日[1]1381年6月20日[2]),初名寿[3],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3],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3]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4],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3]希望采纳!谢谢!-------------如果我回答对你有帮助,请关注我一下。或有其他问题也可以关注我,给我发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