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梁启超人物传记800字长大时的

梁启超人物传记800字长大时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803 更新时间:2024/1/19 3:31:57

超可谓才大如海,革命之元勋;堪称“群流模范,万古江河”;靠中国风气之先,论功不在孙黄后。梁启超给我了留下的印象,一是善变,二是他看问题的透彻。善变,只因身处乱世,在一个变化莫测的社会。从成年,到去世;从戊戌变法,到国民党崛起。历史正经历着沧桑巨变,所以他也在不断地变。同时,他的“变”,恰恰是因为他的透彻,每一次重大的历史变化,他在热情而积极地参与其中的同时,他也能够深刻地体察到这种变化或不变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于是他也会随之转变他的态度。“识实务者为俊杰”,这句话在很多场合下都有一种反讽的意味,但是在梁启超这里,这句话却是实打实的称赞。如作者所说,变是表面,不变的是他的救国救民之心。并不是每一个都能够认识到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含义,甚至可以反过来说,几乎没有几个人能够看清自己的时代,但是梁启超无疑是做到了,甚至他不公体察到了他所处的时代,而且还目光深远地看到了今后几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问题,这样的人不是俊杰又是什么呢?读了这本书后,梁启超对我而言,不在只是历史书上的一个需要背诵的历史人物,他的性格特点鲜明,饱满,让我敬佩。他的性格特点从以下几个事件中,即可一目了然。一、康梁交恶。康有为、梁启超两人基本与“戊戌变法”划上等号,我们也是因戊戌变法,将他们的名字一起倒背如流。然而后期两人交恶,尤其是张勋“复辟”以后,梁启超所说“且此次首造逆谋之人,非贪渎无厌之武夫,即大言不惭之书生,于政局甘苦,毫无所知”,其中所谓大言不惭之书生就是指康有为。而康有为更是回骂梁启超违背伦常,食父食母,禽兽不如。解玺璋在书中认为,康梁二人交恶,既有主义之争,“康有为是以不变应万变,早年由于太超前,万年由于太落伍,所以医生都被国人视为怪物梁启超以善变而追求不变,变的是他要努力适应这个时代”,当然也有康有为自身的性格缺陷。康有为向来以“为圣人”自居,设孔教,自认教主,再加上《新学伪经考》这样的异类邪说,因此触犯了一大批传统文人的底线,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而在后期,康有为感到梁启超对于自身地位的威胁,因此也多般挤兑、打压,在这点上,梁启超平淡如水,从容应对一切,波澜不惊,也拥有水一般的包容,倒是与其老师的火爆性格形成鲜明对比。二、与袁世凯的关系。众所周知,因袁世凯的出卖,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遭到血腥镇压,因此康梁流亡期间也多次发起倒袁行动,然而等到民国初建,这两位昔日的敌人似乎又联手企图“一文一武”治理中国。作者认为,梁启超不是没有看清楚袁世凯的野心,而是认为一来袁世凯确实是当时唯一能稳定局势之人,二来他相信进步党(其实更确切地说他相信自己)有能力监督袁世凯。事实证明,梁启超又一次栽倒在同一个坑里。不过,在整个梁启超归国以后至倒袁护国运动开始,梁启超在思想上放弃了对立宪、对民权的诉求,转而呼吁国权,呼吁专制,却是值得深思。三、与徐志摩的师徒情谊。梁启超与徐志摩师徒最广为人知的事情莫过于梁启超在徐志摩与陆小曼结婚仪式上略带责骂的证婚词:“你们的生命,从前很经过些波澜这些痛苦和误解也许有小半由你们自招吧我问你,你现在,算得着安定没有,我们从今日起,都要张开眼睛,看你堂堂的做个人哩!”其实,梁徐师徒真正的缘分还在对于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事业上,而泰戈尔等西人来华,也在梁徐二人对西方文化的引介工作之列。然而,梁启超始终对徐志摩的再婚心存芥蒂,这有点像极了他对文化的两面性。在世人的眼中,他一身荣光,但在他的家中,他却是一个平凡的慈父,悉心教育儿女。他的九个子女都才华横溢,在各自的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中三位都是两院院士,有“一门三院士”的美誉。梁思礼在谈及父亲对他们的教育时说:“父亲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梁启超的子女每一个都很有出息,这种出息并不是来自梁启超严格的教育,而是他的潜移默化。为什么我们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道理,就是因为孩子会对长辈有一种天然的模仿。梁启超在文化方面的建树和贡献自然不必多说。他极力主张变革科举,说:“欲兴学校,养人才,以强中国,为变科举为第一义。”他重视师范教育,曾有“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的感慨。倡女学,开女智,他认为:“男女平权,美国所盛;女学布接,日本以强。”梁启超有一只勤奋而有魔力的笔,他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才华横溢的文字,鼓舞着无数中国的热血青年,投入到变革中国、改良国家的时代洪流中。我们熟读成诵的《少年中国说》中,梁启超更是鼓励我们少年肩负责任,发奋图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字句都是他对我们给予的厚望。读完《梁启超传》,感慨那一时代的人才辈出,即使是在没落的时代,即使在混战的军阀时代,那一批人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祖国,他们即便留学海外,或逃亡海外,时刻不忘回国救国,不忘天下苍生,不忘自己的责任。梁启超应是当之无愧的思想巨人!然而我辈又应当怎样接过这一鲜红的旗帜?当然是树立尚实意识、趣味理想、人文品格这些基本精神特质。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张桂梅文言文?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张桂梅,黑龙江牡丹江人,家世农,母早殁,甲寅岁(1974年),十七岁,从姐至滇,居中甸,长成,乃为林苑小吏。桂梅为人,敦厚仁爱,以传道受业为抱负。既修教育之业,乃意在杏坛。既为教师,迁大理白族自治州喜州一中,三十三岁嫁为人妇,然不过六载,夫殁,且无父母子女,孑然。某夕,桂梅太息曰:“吾夫死于是,恩爱

  • 写出下列成语典故所指的历史人物。卧薪尝胆、三顾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卧薪尝胆原指中国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立志雪耻图强。薪:柴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前都尝一尝苦胆。三顾茅庐: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汉末刘备三次诚访诸葛亮出山辅佐的故事。此后传为佳话,渐成典故,

  • 茂名解放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经过艰苦的斗争,于1949年11月3日,茂名全境解放。革命先烈的身躯虽然倒下去了,但在茂名人民心目中,他们的革命精神,一直激励着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奋勇前进!茂名是一座有“名”的城市。这里有好文化,“冼夫人信俗”、年例、跳花棚、高脚狮、飘色、木刻画、化橘红中药文化...这里有好风光,中国第一滩、浪

  • 茂名是什么人?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茂名是广府人地区,广府人的远祖是中原移民。广府人的发展历史:经历秦朝、南越国,蛮荒之地的广东渐渐开化,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中原人和百越人“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于是教其耕稼,制为冠履,初设媒娉,始之姻娶,建立学校,导之礼仪。”汉朝的时候,岭南的政治经济中心在西江一带,即肇庆的封开县至

  • 李白历史小短文80字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

  • 历史人物传记的提纲怎么写?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尊重历史,尊重人物本身,这个很多人是做不到的也就没法对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了。人物的简介是必须的,你肯定要让别人对这个人物的一生有大概的了解,其功过,要客观的评析他,不要强加于我们现在的层次,要站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一件事。再介绍典型事例,要典型,突出想表现人物的哪一方面的那

  • 近代八大才子是哪八个?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徐志摩、钱钟书、梁实秋、鲁迅、林语堂、郭沐若、胡适、周作人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干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饮、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

  • 中华三杰的来历?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为了找到拯救中华民族于危难之中的方法,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踏上了远赴日本的求学之路。彼时的他们或许没有想到,此次归来,他们已经焕然一新。蒋百里、蔡锷、张孝准都是中国最优秀的留学生,他们三个人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进入了日本士官学校。尽管身为中国人远在异国他乡,可是蒋百里、蔡锷、张孝准三人却依旧有着让其

  • 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传记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近现代历史人物评传作者:曹屯裕//肖东波15块一本《当代中国人物传记》《民国人物小传》《近代史料笔记丛刊》《世纪风流书系》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

  • 中国著名传记作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西汉时期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了传记体,是中国传记文学的鼻祖。上世纪80年代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轰动全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其深刻的思想性、完美的艺术性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成为报告文学创作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林语堂写的《武则天传》,比较客观真实,林语堂是二十世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