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了解楚汉历史的书籍?

了解楚汉历史的书籍?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晴天 访问量:3035 更新时间:2024/1/24 1:59:48

要了解楚汉相争的历史事实,一定要多阅读被称为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从史记的高祖本纪,项羽本纪,淮阴侯列传等人的传记中,可以深入的了解楚汉相争那一段波兰壮阔的历史,如巨鹿之战,背水一战,刘邦定三秦,垓下之战。

此外,还可以通过资治通鉴了解一下具体事件的时间顺序

韩信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素有兵仙之称的韩信,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土哥认为:一般能称的上仙,那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盖世英雄,不管哪方面都是老百姓只能顶礼膜拜、望其项背的大咖级的人物。总之不是凡人!

一、韩信是一个忍辱负重的,且能屈能伸的人

韩信未成名时,在街头碰到一个恶少,恶少看见韩信背着剑,就挡住韩信的去路对韩信说:要么砍我,要么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便从容的从恶少的胯下钻过去了,这个故事其实还有续集,后来韩信衣锦还乡,找到那个恶少,恶少吓的魂不附体,韩信一笑置之,还赏了他个小官做。

胯下之辱是韩信不与小人计较,一心谋大事的写照,凡人做不到。

二、韩信是一个感恩的人

还是在韩信未成名之前,韩信生活困苦,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个在河边洗衣服的老太太就经常给韩信分点带来的饭吃,韩信非常感激,说:将来我一定要重重报答你。老太太说:一个男人都不能自食其力,我还能指望上你的报答吗?韩信听了非常惭愧。

但是,韩信后来衣锦还乡,找到这位当年的恩人,赏赐千金。一饭千金,是韩信知恩图报,有颗感恩心的表现。

三、韩信是一个熟读兵书,擅于排兵布阵的人

功高盖世那就是领兵,排兵布阵是韩信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最光辉的一页。

韩信第一次从汉中出兵时,一面命令大将修栈道迷惑敌军,另一方面自己悄悄率军从陈仓小道杀出,出其不意,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韩信的首次用兵。

但结果非常成功,韩信也取得了上到刘邦,下到军士的初步信任。这也是三十六计之一,很经典的一个兵家故事。

再有韩信率军攻打赵国,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军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跟破釜沉舟差不多,也是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

四、韩信是一个缺乏政治斗争的英雄

汉朝建立后韩信便被解除兵权,封为楚王。后来被奸人告发谋反,随后又被贬为淮阴侯,最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传奇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

自古多少英雄好汉,功臣良将死于政治,功高震主、卸磨杀驴这千古不变的铁律,埋葬了多少铮铮铁骨,冤屈了多少忠魂,留下了多少骂名,可是不知为什么,谁让君子永远斗不过小人呢?

背水一战和那个历史人物有关

汉将军韩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汉将军韩信率军攻赵,穿出井陉口,命令将士背靠大河摆开阵势,与敌人交战。韩信以前临大敌,后无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决心,结果大破赵军。“背水一战”比喻处于绝境之中,为求生路而决一死战。

背水一战讲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韩信呵“背水一战”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决一死战。背水:背向水,表示后无退路。公元前204年,汉王刘邦派大将韩信和张耳,率领汉军去攻打赵国。赵王和赵军统帅陈余,率领二十万兵马,集结在井陉(xíng)口,准备迎战。赵国谋士李左车向陈余献计说:“我有个主意,井陉口这个地方两旁有山,道路狭窄,车马很难通过。我们派三万人抄后路截断他们的粮车,你统率大军正面阻击汉军,把城墙垒得高高的,不与汉军交战。这样一来,汉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又无粮草,成了瓮中之鳖。我看不出十天,我们就可以捉住韩信。但是,赵王没有采纳李左车的意见。韩信知道李左车的计策没有被采用,十分高兴。他把兵马集结在离井陉口三十余里的地方。到了后半夜,韩信派两千名轻骑兵,每人带一面汉军红旗,从小路迂回到赵营的侧后方,埋伏起来。命令他们待赵军倾巢而出时,袭入其大营,拔去赵军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的红旗。韩信又派一万人马作先头部队,沿着河岸摆开阵势。陈余等人看见韩信把兵马安置于背水之处,大笑他是傻瓜,不懂用兵,便率领赵兵全力迎战。汉军的二千轻兵见赵军全营出动,只留下一个空营,立即闯进赵营,拔掉赵旗,换上汉旗。韩信则假装败退,向河岸阵地退去。赵军追到汉军靠河阵地,汉军后无退路,个个背水拼命厮杀。而赵军久战不胜,士气开始低落,又发现背后自己的军营都插上了汉军的旗帜,军心顿时大乱,纷纷溃逃。汉军乘机前后夹攻,大破赵军。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短剧《一个北魏家庭的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北魏孝文帝崇尚中原汉族文化,迁都洛阳,实行汉化,禁胡服、胡语,改变度量衡,推广教育,改变姓氏并禁止归葬,提高了鲜卑人的文化水准。是西北地区各民族陆续进入中原后民族融合的一次总汇,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拓跋宏是北魏皇帝,这跟曹魏无论从时间年代和成分都是完全不同的是两个朝代。魏孝文

  • 史记人物传记文言文简短?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文言文言简意赅,这是文言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和优势。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中的人物传记是用紧凑的语言来概括历史人物的一生经历。这样的作品就必然要求其文字不能太长太过拖拉,所以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力求简短。史记是一部很值得深入阅读的作品,能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提高。比较短又比较不错的列传,最

  • 儒家道家名家?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作品:《孔子》、《孟子》、《荀子》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

  • 人物传记写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一般来讲,人物传记都是依照人物的生平经历发展的顺序来写作,相关解释如下:人物传记是通过对典型人物的生平、生活、精神等领域进行系统描述、介绍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作品要求“真、信、活”,以达到对人物特征和深层精神的表达和反映。人物传记是后人或人物资料的有效记录形式,对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

  • 人物传记怎么写 ?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传记就是记录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名人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传记的写法一般是介绍人物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及老年的成长经历(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末尾一般总述人物的功绩成败,也可以在记叙成长经历的同时加入一些议论。写人记叙文以记叙人物的活动、经历、事迹为主,如人物传记、人物通讯、人物轶事等等。写

  • 商鞅立木商鞅是个怎样的人?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在《商鞅南门立木》中商鞅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后加至

  • "曹操小传"作文800字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今天,读了《曹操》这本书后,我对曹操这个人又有了新的认识。以往人们提起曹操,我就会联想起戏台上那一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白脸奸臣,在这里,人们只是看到了曹操阴险、狡诈的一面,却未看到他治国有方的另一面。‘曹操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试看,经过多年的战乱,农业生产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原地区出现了“

  • 胸有成竹 历史人物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北宋画家文同,字与可。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画竹的妙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目积月累

  • 三国演义是谁围魏救赵的使用者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围魏救赵讲的是战国期间,不是三国时代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事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此种战略后来常为兵家所采用,称为“围魏救赵”法。《围魏救赵》的主

  • 胡雪岩传记谁写的最好?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高阳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高阳一直写的都是历史类小说,很真实,很有史实意义第一部:胡雪岩(共三册),主要讲述胡雪岩如何帮助王有龄顺利走入仕途。第二部:红顶商人(共一册),讲述胡雪岩如何成为了富可敌国的一代商贾。第三部:灯火楼台(共三册),一个红顶商人如何一下成为了一贫如洗的。《李嘉诚自传》浙江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