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在秦孝公死后,商鞅真实的经历是什么?

在秦孝公死后,商鞅真实的经历是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4968 更新时间:2024/1/24 1:50:33

秦孝公死了,商鞅的伯乐靠山去了;秦国变强了,商鞅的仇家来了,既有私仇也有国恨;变法成功了,百姓安居了,商秧却被自己的变法逼上了绝路,结果死于战场,全家被诛,尸体还被车裂……这些就是秦孝公死后,商鞅的真实经历。

背景商鞅,约生于公元前395年,死于公元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省黄县梁庄镇)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公孙鞅、卫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因在河西之战中收复河西失地而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为商鞅。

变法祸根起源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嬴渠梁接任秦王位,欲图大有作为,极想改变当前国家贫弱危亡的局面,为此秦国颁布《求贤令》,欲求贤才治理国家。

《史记秦本纪》秦孝公《求贤令》:昔我穆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公元前356年,身在魏国的卫秧,本就郁郁不得志,当他闻知秦国颁布“求贤令”的消息后,立即赶到秦国。原本他和秦国将军景监相熟,而景监也深知其才,并有相荐之意,然而他却果断拒绝了景监的举荐好意。接着,历时三个多月,卫鞅先后翻山越涧,对秦国数十县的人迹之地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当他回到好友景监府中时,景监门卫差点将他当成“乞丐”赶走。

很快,卫鞅便将自己的治国理念整理成册,最后呈交到了秦孝公手上。秦孝公看后深服其论,认为卫鞅所写的治国理念简直就是为秦国量身打造的。接着,秦孝公便召见了卫秧,一番交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次日,在朝堂之上秦孝公提出打算推行国家变法,以图强国富民。当时,贵族代表甘龙、杜挚皆持反对意见,而商鞅则针锋相对。

据《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记载:

甘龙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杜挚认为:“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驳斥: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商鞅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对于秦孝公来说,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只要有人唱“黑脸”,自己的“红脸”才好登场。大喜之下,秦孝公当堂表明自己的变法决心,并拜卫鞅为左庶长、赐穆公金剑,总领秦国军政,推行变法。

变法中,秦孝公全力支持,卫鞅也不负所望,成功推行了《垦草令》,接着又成功推动了两次变法。

公元前356年动第一次变法:改革户籍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50年,启动第二次变法: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推行县制、初为赋、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等改革方略。

通过变法,秦国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强大。即:经济飞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社会秩序更加稳定等。

《史记》记载,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因变法埋下无穷祸根埋下得罪秦国贵族宗室祸根。废除坐享其成的世卿世禄制度,只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勋才能获取爵禄奖励。此法将旧有贵族的荣华富贵获取等同于普通百姓,极大侵害了旧有贵族的自身利益,从而招致宗室、旧有贵族的怨恨。

《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埋下得罪秦国权力层祸根。为了体现法治的公平性,于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曾追究太子嬴驷的违法之过,并对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公孙贾处以割掉鼻子的刑罚。当时,公子虔向卫鞅求情,能否不要割掉鼻子,换成砍断手脚之类,但是卫鞅坚决要按照律法条款执行。

《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埋下得罪穷苦百姓祸根。极大压榨了百姓的生存财富。《商君书弱民》规定:不能让百姓富裕,当百姓富裕后国家要想法“合理拿走”,这样将有利于刺激百姓的生产动力。结果,又严重侵了百姓的利益。

埋下得罪旧主国祸根。公元前352年,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任命卫鞅为大良造,率兵攻打魏国。公元前340年,魏国在秦、齐、赵三国联军的攻打下,将河西之地割让给了秦国。因此,秦孝公封卫鞅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此后人多称卫鞅为商鞅。战后,魏惠王极为愤怒:“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因为公叔痤病逝前曾建议魏惠王重用卫鞅,如果不用最好杀掉,结果魏惠王放卫鞅离开了魏国。

埋下得罪太子祸根。据《战国策》记载:公元前338年(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临终前,欲传位于商鞅,商鞅坚辞不受。无论秦孝公此举出于试探还是真心,但是落入太子嬴驷耳中无异于抢班夺位,那还得了。

伯乐离去祸根爆发可以说,秦孝公是商鞅的伯乐,如果没有他的全力支持,商鞅也无法取得成功,同样秦国也很难强大起来。若如此当为“两全其美”的结局,然而由于商鞅变法中将未来的国主、权力高层、贵族宗室、百姓、旧主国都得罪遍了,随着秦孝公这座大靠山的倒塌,诸多祸根开始爆发,曾经位高权重的商鞅瞬间从云端坠落。

尤为明显的就是公子虔的报复行动,他向秦惠王(原太子嬴驷)诬告商鞅有谋反之心。因此,秦惠王派人前去逮捕商鞅,商鞅闻信后逃到了秦、魏两国的边界之处,欲到一户百姓家中暂避,但是由于商鞅未带身份凭证,因此百姓家中不敢收留(秦律要求百姓相互告密,如果有“奸”不告者处以腰斩之刑)。见此,商鞅打算逃到魏国避难,但魏国因曾被攻打而怀恨在心,不予接受。无奈之下,商鞅只好潜回封邑商,组织邑兵欲与秦惠王派遣的军队进行对抗,结果兵败身亡,全家被诛,尸体还被带到咸阳车裂。

看到商鞅的悲凉结局,不由想起一句现代名词“风口浪尖”,而风口浪尖又常常和改革、创新相配。可见,无论是古代的变法,还是现代的改革创新,都带有极大的风险性,若无一往前的气概,又如何能取得变法的成功。但不管结局如何,商鞅既用行动现实了自己的人生梦想,也影响着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依旧值得后人所称道。

图片来源网络

商鞅之死衍生了一句成语“作法自毙”,说商鞅因秦惠文王要治他的罪,逃路了,来到函谷关,夜里要住店歇息,因身无路引之类的身份凭证,被店主以商君法严厉拒绝了,“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鞅变法影响深远,其中的为了控制的目的而把民众分成小单位的基本思想,连同其变异形式和更细致的形式如保甲制在以后的历史里,仍然奉为至宝。商鞅变法实际是一种强国弱民的策略,更像战时紧急政策。

商鞅在魏惠王不能用后,得知西邻秦国正下求贤令,于是孤身入秦,求见秦孝公,与语大悦,遂在秦国推行变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实行一人犯罪,邻里连同受罚的什伍连坐制,以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二十等爵,又强力推进民间拆分户,壮大税收来源等。强调战争的作用,认为战争能使国家强盛“国贫而务战,毒输于敌,无六虱,必强”,鼓励人人告密等策。商鞅变法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下,得以在落后的秦国大行其道,成为秦统一天下的基石。

变法把国家内部进行大统一,步调一致,其中的军功授爵制为下层人士的晋升提供了机会,得到不少人的欢迎,而废除世卿世袭,却动了贵族的奶酪,从一开始变法就受到上层的强力阻挠。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采用强硬手段推开变法,以太子赢驷犯法不能受刑,就处罚了太子的老师,由此结下私怨。变法使秦国上下一致,形成一块铁板,对外连年用兵,东方六国感受到沉重的压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秦孝公死后,变法大靠山一倒,商鞅就危险了,积累的矛盾需要突破口,不平的人心也要发泄,变法对君王有大利,万万改不得。在此情况下,商鞅就成了平息各方的最合适人选。嬴驷上位后,接受贵族们如甘龙、杜挚的建议,指认商鞅谋反,开始清算他,下令把他抓起来。商鞅得知消息,连忙逃走,到了边关,就出现作法自毙那一幕,千方百计与魏国取得联系,说要回去,被魏国拒绝了。

出不去,商鞅只能到封地想办法,于是调集商地私兵,攻打附近的郑县,还未攻下,秦兵大至,商鞅军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商鞅也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之刑。全家被诛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近现代著名历史人物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一、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

  • 古人由水引发的思考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长江1.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赤壁怀古》)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到此回。(李白《望天门山》)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题庐山瀑布》

  • 中国近代到现代那些传奇人生最让你敬佩,他或她是谁,为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闹革命,穷苦人翻了身,推倒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毛主席革命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位顶头立地的传奇人物,令我无限敬佩,敬仰,无限热爱毛主席!!!最让中国人民敬佩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他把毕生精力都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祖国,和他热爱的人民。他一生只为五个字一一为

  • 你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谁?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就是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了!!!!对于毛主席的喜欢,我相信在中国大部分的人都是非常崇拜,喜欢毛主席的。因为毛主席对于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可以说无人可比,所以对于毛主席的喜欢真的无人可以替代。赶跑了欺压中国百年的帝国主义,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就开始了在中国的

  • 简评一位福州历史人物 80字左右 如林则徐,严复...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好!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妙!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呱呱叫!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非常好!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非常妙!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全国人民呱呱叫!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异常好!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异常妙!林则徐虎门烧烟.干的外国人气的呱呱叫!《四洲志》,清林则徐编,一卷。本书是林

  • 在水浒传中的鲁智深繁荣人物传记怎么写啊?字数越多越好!拜托了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鲁智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古典章回小说《水浒传》里的重要英雄形象,在梁山一百零八好汉中排名十三,他姓鲁名达,出家后法名智深,又因其天性不喜被拘束且好抱打不平,故又被人称作“花和尚”。鲁智深在上梁山之前是经略府提辖,因救民女金氏而打死当地恶霸镇关西,为避祸在五台山文殊院出家为僧;在寺院因酒后闹事,在智

  • 胸有成竹是什么古代故事里的?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文同,北宋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上各种各样的竹子,无论春夏秋冬,阴睛风雨,他经常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竹子的各种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所以每次画竹,他

  • 祖冲之刻苦求精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刻苦求精在祖冲之那个时代,算盘还未出现,人们普遍使用的计算工具叫算筹,它是一根根几寸长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铁、玉等各种材料制成。通过对算筹的不同摆法,来表示各种数目,叫做筹算法。如果计算数字的位数越多,所需要摆放的面积就越大。用算筹来计算不象用笔,笔算可以留在纸上,而筹算每计算完一次就得

  • 道教历史及道教神话组成

    文史百科编辑:晴天标签:中国历史

    一点一点来回答在道教神神话组成中,三清是为最尊.那么鸿均老祖是哪来的?鸿钧老祖是《封神榜》的虚构的一个人物在道教神仙信仰上没有任何记载也不存在有说法是元始天尊为盘古所化.也说鸿均为盘古所化.在道教历史里到底承认谁?在我看过所有的书之后得出的结论是:元始天尊和盘古真人是两个神很多人把他们混淆其实不是还

  • 有没有写秦始皇传记写得比较好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推荐这几本,书得多看,一本书就几个观点,要多看,从多角度,了解一个人。形成不同的思维,才能不被书误导。对于写秦始皇传记写的比较好的书,我首先推荐的是《史记》。鲁迅曾经评价过《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本来已经极大的说明了《史记》的历史价值。《史记》中啊,有关于秦始皇的详细描写。有专门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