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汉高祖传记谁写的最好?

汉高祖传记谁写的最好?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568 更新时间:2024/3/26 23:21:50

关于汉高祖刘邦的传记,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写过,班固等人合著的《汉书》记载过,司马光组织编撰的《资治通鉴》也写过。近代的大多记述刘邦生平的文章,都引用自这三种权威著作。

评价的前提是最少都看过全文,不然无法进行比较。惭愧的是我只将《史记》中的《高祖本纪》看了好几遍,而对《资治通鉴》和《汉书》中对于刘邦的记载,我只是略有涉略看过一些节选部分内容。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于司马迁所著《史记》的一点浅薄的认识:

在我理解,所谓写的最好,要具备几个基本特点:合理、客观、详实、真实。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显然有些偏离,在《高祖本纪》里有很多神话故事,尤其关于刘邦的出身,更是直接描写成了真龙之子,又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描写了高祖斩白蛇起义的桥段。

神话故事,君权神授吕后吕雉的父亲吕太公第一次见到刘邦的时候,就说刘邦不是凡人而决定将女儿吕雉和吕氏家族的兴衰都托付给刘邦。后来吕后和儿子刘盈、鲁元公主在田地间耕种,被一位老者看相,断言他们日后都贵不可及,刘邦来了之后想去追上那位老者问个究竟,结果追到近前老者却突然不见了。

刘邦押解囚徒延误了工期,便自己躲到了芒砀山中,吕后却轻而易举的找到了刘邦。刘邦好奇的问吕雉如何找到自己的?吕雉说看到山间的云气,便找到了刘邦。始皇帝多次出巡,据称也是因为看到了所谓的云气,将不利于大秦而为之。

这些说辞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就是所谓的造势,制造影响力,为刘邦上位提供一个合理的理由。但凡改朝换代,都需要有些异象来警示说明是上天的意志。

不从于众,不流于俗但抛却这些拥有神话色彩的故事之后,我们会看到一个真实丰满的汉高祖。汉高祖刘邦平民出身,自幼好游历四方增广见闻,曾因仰慕魏公子魏无忌而到大梁游历。

当时魏无忌已经去世,刘邦结识了魏无忌的门客名士张耳,这也是后来刘邦对张耳礼遇有加,张耳死心塌地支持刘邦的原因。说刘邦是地痞无赖是侮辱汉高祖,准确的说刘邦年轻时应该算是游侠。

汉高祖刘邦不愿意从事农耕,并不说明他是个懒惰的人,反而说明他年少立志不同于常人,这在他到咸阳公干,看到始皇帝出巡时的表现上就可以看出。

当时看到始皇帝出行的威严,刘邦不仅感慨道:“大丈夫就应当如此!”刘邦的志向和项羽不同,项羽想到的是:“彼可取而代之!”刘邦承认始皇帝的伟大和自身的不足,他树立的人生目标,而项羽的话体现的是他的性格特征。

游历四方,增广见闻,少年立志,初心不泯。正是因为年轻时游历四方,让刘邦有了见识,才能树立了远大的人生目标。

成就自己,成全他人仔细品读刘邦的发迹史,你就会发现能人异士总是都聚集在他的身边,有些人还是从项羽身边背叛而投靠汉王的,这里面就包括了兵仙韩信和毒计陈平。他们不是无缘无故的要到刘邦身边的,刘邦和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刘邦能够成就他人,这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双赢思维。

只要你的目的不是天下,你要什么我都可以给你,这也是刘邦面对韩信的试探时,果断的说出:“干什么做个假齐王呀!直接做齐王不就好了吗。”的原因所在。不是陈平踩脚踩得好,而是因为像刘邦自己脑袋转弯转得快。不计较眼前利益,谋求更大的目标,这就是汉高祖刘邦。

不拘于理,无情有谋刘邦和项羽不同,他不会被道德枷锁所绑架,面对项羽要烹杀自己父亲刘太公的要挟,刘邦说出了这样的话:“你我是兄弟,我父亲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杀父亲的话,就请分我一杯羹吧!”

很多人就凭借这句话,说刘邦是个彻头彻尾的流氓和不孝之人。但是细细想来如果刘邦采取其他任何回答,都会导致项羽直接将刘太公杀死,刘邦用了姑苏慕容氏的绝招斗转星移,给本来要用道德枷锁对付自己的项羽,戴上了道德枷锁。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偷鸡不成蚀把米,指的就是项羽这类人,和刘邦比他还有点嫩。

传承有序,信任之人面对自己的妻子吕雉,他最后选择了信任,当他决定放弃戚夫人和刘如意的时候,就已经把天下交到了妻子吕雉和刘盈的手里。吕后的所谓狠毒,不过为了维护刘盈帝位的非常手段而已,在大汉的传承有序问题上,刘邦可从来没有糊涂过。

“非刘氏不得为王”的说法不仅仅是针对吕氏,也是针对功臣集团的一种说辞,后来事情的发展充分证明,吕后死后帝位传承的决定权在以陈平和周勃为代表的功臣集团手里。所谓的“诸吕之乱”,不过是功臣集团和刘姓诸侯对于吕氏和汉惠帝刘盈一脉的一次大清洗罢了。刘邦的非刘氏不得为王的限制了功臣集团,却挡不住刘姓诸侯对手足的痛下杀手。

我看到这段的时候,就奇怪以周勃和陈平、灌婴的能力,为什么会对吕产吕禄这种平庸之辈迟迟不下手?因为吕产和吕禄维护的是汉惠帝刘盈的血脉传承,周勃、陈平动手的话就形同造反。

因此,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和刘兴居才被推上了前台充当刽子手。这也是刘襄、刘章兄弟铲除诸吕和刘盈血脉之后,不久都郁郁而终的原因所在,他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这样的人自然不能继承皇位,陈平、周勃等人选择了低调内敛、为人宽厚的代王刘恒。

所谓的“诸吕之乱”本身就是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为了剿灭吕氏外戚势力和汉惠帝刘盈血脉的一场阴谋。人心都是会变的,任何人都无法预测,这就是所谓的人心叵测。

心中有术,腹中有谋“不学无术”的刘邦可以写出让很多舞文弄墨的才子汗颜的《大风歌》,这本身就说明刘邦并不是胸无点墨之辈。刘邦这样的人外表轻狂慢士,实际上却是少有的大人长者,他不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手下的这群能人异士都需要什么。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刘邦还把身后之事安排的滴水不漏,如他断言安汉兴刘的必是周勃就得到了应验。周勃的忠心是不用怀疑的,但是勇而无谋,陈平则有谋无断,单独任何一人都不能担当大事,只有两人配合才能成就大业。古往今来帝王之中,能够知人善任者很少有能出其右者。

刘邦很好的平衡了外戚、功臣集团和诸侯王之间的势力,他知道皇帝做裁判员,才能保证自己的权威,要是做参赛选手就离灭亡不远了。

无情有情,帝王之命有人说刘邦薄情寡性,对待戚夫人和刘如意不管不顾。但是我看到的确实一片深情,对于自己生命中的女人,也都有其自己的归宿。

吕后辅助汉惠帝刘盈继承了刘邦的事业,这样的安排刘邦很放心,因为刘邦知道自己的妻子吕雉刚毅能断,足以制衡各方势力;安排忠臣周昌辅佐刘如意,以保其母子平安;薄姬出宫可以说是吕后的仁慈,也可以说是刘邦有意为之,只不过戚夫人不识时务,浪费了刘邦的一片苦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戚夫人的悲剧完全是她自己造成的。

想说的太多太多,道不尽心中英雄之事,相对于悲情的西楚霸王,我更喜欢平民英雄汉高祖刘邦。做为常人而非史学家,我更为推崇太史公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并非过誉之言。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传记里面应该还是史记高祖本纪还有资治通鉴里面也有写。写得好的话个人觉得应该是资治通鉴吧。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三顾茅庐的故事由来,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含有历史的成语故事:三顾茅庐成语名字:三顾茅庐成语类型:含有历史故事的四字成语发生时期: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成语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主要人物: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的近义词:礼贤下士,求才若渴三顾茅庐的反义词:拒人千里、妄自尊大,不识抬举关于诸葛亮和刘

  • 茂名地区的年例你认为是好风俗吗?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广东粤西的湛江、茂名、阳江甚至广西靠近茂名地区的广西玉林下辖北流都有年例。只是茂名地区有年例的地方最多。年例是一个很奇特的节日,各村各地有同一个一节日名称,都叫年例,但年例的日期却不同,尤其是相邻的不同姓的大村,基本不可能年例期相同。在这些地方,都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这一天,做年例的村庄,都会举

  • 中国历史上江苏名声最好的名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的江苏名人众多,说不尽,写不完!借此机会,推荐其中的几位,共同分享!※丁关根(19292012),江苏无锡人。1951年参加工作,高级工程师。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杨嘉墀(19192006),江苏吴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空间自动控制学

  • 你最喜欢的古人是谁,为什么喜欢呢?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我也认为秦始皇功劳很大: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但政令苛暴,赋税繁重,只传二世。古时很多人物:管仲,孙膑,姜子牙等我都喜欢;但却对三国时的诸葛亮有更深的情感。为何呢?皆因诸葛亮那种干事的“鞠躬尽瘁的精神;处事待物的那种谨慎周密”的方法;给我在数十年的工作生活中得益不浅,在生活工作中获得

  • 吕后儿子汉惠帝刘盈为什么会被历史“遗忘”?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汉惠帝16岁即位,23岁驾崩,在位七年。从年龄上来说,16岁即位不算太小,七年时间完全可以做一些实事。可惜的是,他这七年,除了头两年自己还能处理一些政务,后五年几乎不理朝政,耽于酒色,实权被老妈吕后掌握,他跟傀儡差不了多少。所以,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干脆连他的本纪都没有,却立了个《吕太后本纪》

  • 贵州省最具有影响力的人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贵州是人才辈出的热土,简单从政治、经济、教育、历史四个方面列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吧:一、政治方面:王若飞、戴秉国、廖锡龙:这三位也不用详细介绍了,王若飞是贵州安顺人,戴秉国是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人,廖锡龙是贵州省铜仁市思南县人。毛泽东为王若飞的死题词二、经济方面:任正非、陶华碧:这两位不用介绍了吧?任正

  • 中国近代人物传记及感想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一位日本

  • 研究南诏大理国的历史要看什么书?关于南诏大理的古书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研究南诏、大理国时期的历史要看什么书?关于南诏大理的古书有哪些?关于云南的南诏和大理国,历史上有很多记载。在《新唐书两爨蛮传》中,就记载着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地区,多民族共同杂居的情景:“群蛮种类,多不可记”。在里面就有关于南诏的详细记载。南诏是乌蛮为国王,]白蛮大姓为辅佐,集合境内各族(包括汉族)共同

  • 如何写一篇关于中国近代历史人物传记的阅读心得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

  • 像三顾茅庐这样有着动人的历史人物还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像三顾茅庐这样有着动人的历史人物还有萧何月下追韩信。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后夏侯婴以韩信所说不凡、相貌威武并推荐给刘邦,但未被重用。后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