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以具体战例叙述左传的叙事成就?

以具体战例叙述左传的叙事成就?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596 更新时间:2024/2/3 2:11:47

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矛盾纷繁复杂,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它上承夏、商、西周的统一朝,下列国并立、群雄争霸的局面。这时,先前铁板一块、神圣统一的帝国,分裂成了五颜六色的碎块,盘根错节的古代宗法制度开始分结解纽。伴随着礼崩乐坏、王室衰微,日益强大的诸侯们再也按捺不住称霸的野心,于是,中原大地上呈现出一派刀光剑影、肇鼓动天的征伐景象。

《左传》以其娴熟的驾驭文字的技巧,展现了一幅幅错综纷纭、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而晋楚“城濮之战”是其中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战役,也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之一。

晋楚两国何以会爆发这场大战呢?这要从当时诸侯列国的形势说起。自春秋第一位“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主齐桓公死后,齐国霸业凋落,而晋、楚两国逐渐强盛,羽翼日丰。

此时的楚国,国力雄厚,领土广袤,内有贤臣辅佐,外有陈、蔡等国归附,大有囊括中原之势;而晋国则在晋文公重耳及手下谋士的苦心经营下,蒸蒸日上,已露峥嵘之相。为填补齐国衰落后遗留的霸权真空,晋楚两国磨刀霍戳,等待时机。公元前632年,楚国和晋国为争夺宋国而拉开了惊心动魄的城濮之战的帷幕。

宋国位于中原腹地,是晋楚争霸的要冲,谁征服宋国,谁就占据了向外扩张的前沿,所以宋国对于晋楚两国就显得十分重要。泓水之战后,宋迫于楚的强大而与之结盟,后见晋日益强盛,转而投入晋的怀抱,这就招致了楚率蔡、陈、郑、许等国之师对它的征讨。

宋寡不敌众,求救于晋。晋国的君臣们认为这是“取威定霸”的天赐良机,意欲出兵,但鉴于晋当时的实力尚不足以与楚正面抗衡,所以决定采取攻曹伐卫,迫使楚国从宋撤军的战略。

晋经过一番精心准备后,于第二年春出师。曹、卫很快溃败,但迫使楚国从宋撤军的目的并未达到。宋再次向晋告急,这使晋文公左右为难。《左传》对晋文公的心理作了描述:“宋人告急,舍之则绝;告楚,不许,我欲战矣,齐秦未可,若之何?“

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中军统帅先轸献上一条妙计:让朱贿赂齐、秦两国,请它们出面调解,并扣留曹、卫国君,把曹、卫的部分土地分给宋国。楚和曹、卫是盟国,其国土被分,必不肯接受齐、秦的调解,这样就会惹恼齐、秦两国,促使它们加入晋的阵营。于是晋就采用“喜赂怒顽”的外交手段,离间了齐、秦与楚国的关系。楚成王见形势于已不利,急令主帅子玉从宋撤军,子玉却拒不从命,坚持要与晋军决战。

这是为何呢?《左传》在此之前,记述这样一则故事:子玉任楚国令尹之初,曾在口地训练军队。他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鞭打了七个人,又用箭穿了三个人的耳朵以示惩罚。训练结束后,大夫们纷纷前来向前任令尹子文道贺,称誉他举荐了一位贤才。唯独一个叫口贾的人不以为然。子文问其原因,口贾说:“你让我贺你什么呢?子玉刚愎自用,狂傲无礼,不仅缺乏理政的才能,连统兵打仗恐怕都难以胜任。”

显然,子玉之所以坚持同晋交战,是想借此显示自己的才干,回击口贾等人的批评。《左传》记述这一情节,意在说明楚国用人不当,导致城濮之战楚军溃败,同时也使行文前后呼应,结构谨严,显示了《左传》善于叙事、精于剪裁的特点。子玉攻宋不下,晋军又不前来交战,情急之中,子玉采取了激将法。

他派人同晋谈判,提出楚国退兵的条件:晋复卫成公王位,归还曹国土地,楚即释去宋国之围。楚国的意图是要激怒晋国,使其南下与之交战。而晋则将计就计,再次施用离间计。晋私下允诺曹、卫恢复其国家,条件是脱离楚国,并扣留了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诱使其放弃围宋,北上与晋决战。

楚军果然中计。子玉率军气势汹汹地逼近了晋军驻地。晋军则后退三舍,以骄其军。双方在城濮摆开了决战的阵势,一场规模空前的大战一触即发。傍晚,楚军使者到晋营下达战书,晋军慨然应战。这段情节,《左传》描述得甚为精彩:

子玉使斗勃请战,曰:“请与君之士戏,君冯(凭)轼而观之,得臣与寓目焉。”晋侯使枝对曰:“寡君闻命矣。楚君之患,未之敢忘,是以在此。为大夫退,其敢当君乎?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将见。”

楚使的话,态度狂傲而不失礼仪;晋方的答辞,委婉含蓄中透露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大战一触即发,而交战双方的使者却依然用温文尔雅的语言表达决战的要求和应战的态度,为决战前夕的紧张气氛,带来一丝舒缓的情调,也使行文有了张弛相间的节奏。

第二天决战开始,晋军首先击败了由陈、蔡两国军队组成的右军,接着晋采用疑兵之计,佯装溃败,诱敌深入。楚军中计,遭到晋军的前后夹击,左军大部被歼。楚军统帅见左右两军崩溃,急忙收兵退出战场。这样,城濮之战以晋胜楚败而结束。城濮之战,使晋国声威大振。以前与楚结盟的国家纷纷转向晋国,连周天子也亲往祝贺。晋文公由此登上了霸主的地位。

《晋楚城濮之战》作为《左传》中的名篇,充分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叙事艺术。对城濮之战这样复杂战事的叙写,作者能够做到委婉周详,有条不紊,事件环环相扣,结构谨严而又层次清晰。作者首先从交战之前的状况入手,晋国接到宋国的求援请求,分析了形势,决定攻曹、卫,以解宋国之围。

接下去写楚国子玉率师与晋军的接触,如何锐意求战,而晋文公则退避三舍,以骄其兵。再写到具体战斗中,对方的阵势、进攻的方法等等。最后是战争的结果,从晋军缴获的战利品,到楚国子玉被迫自杀的结局,以及这次战争对当时整个时局的影响,都作了明确的交代。全篇不过两千余字,而将一场波及数国、震撼华夏的大战,交代得清清楚楚,纤毫悉备。这种叙事能力,令人叹为观止。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近代象棋大师排名?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排名第一:胡荣华,人称胡司令,统领象棋届多年,丰富了象棋理论,人称一代宗师,倡导象棋改,不遗余力。实为吾辈楷模。没有人不服绝对的一代棋王。排名第二:李来群,人称智多星,超时王,绝对的求道派的高手,称霸棋坛多年,让象棋全国冠军第一次跨过了黄河,成为一代棋圣,下海商界,功成名就,可以说是急流勇退,成为棋

  • 闻鸡起舞,能文能武的近代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是祖逖。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范阳郡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东晋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这个人是祖逖,力主北伐。负荆请罪的历史人物是廉颇。讲的是战国时候将相和的故事。讲述了战国时代赵国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在邯郸市串城街(邯郸闻鸡起舞讲的是晋国时候祖狄的故事。东晋

  • 三顾茅庐的历史人物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汉末刘备。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慌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

  • 姓赵的古代名人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赵公明,赵云,赵文渊,赵匡胤,赵孟等等。1、赵公明其本名为郎,是又叫元帅。他是道教的四大元帅之一,同时也是雷部在冥界和五大瘟疫之神的将军之一,据说也是财神,掌管着世界上的财政资源。赵公明是中国民间传说中掌管财政资源的神。财神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道教,给的印章,另一个是中国民间信仰,道教给我的称号是“

  • 求一些人物传记之类的书?像曹操,康熙乾隆这些历史人物的,还有关于三国时期的史书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有《三国志》,里面记载了三国时期一些人物的传记,很详细。《正品三国》,里面记载了三国时期一些罗贯中虚构或没有讲到的历史事实,值得一看。还有《曹操传》,比较全面,什么都写了。古书和名人传记并非腐朽的文化,古书和名人传记是数千年智慧的载体。用自己的思想去碰触古人的留下的智慧,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原来不止一扇

  • 史记开创的书体?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如果要问《史记》在史书体裁上创新的话,相信大多数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书中那种以人物为中心组织事迹、突破编年限制写作方式的“纪传体”。不过,这可以说仅仅是《史记》的皮毛,《史记》对后世的史书,特别是官方修订的正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以人物为核心组织传记的表达方式之外,《史记》还首创了五体结构,成为后世

  • 万历十五年讲的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万历十五年》作者:黄仁宇(1918-2000),湖南长沙人。明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作者以该年前后的史事件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为中心,抽丝剥茧,梳理了中国传统社会管理层面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现代中国应当涉取的经验和教训。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

  • 妈妈读历史人物传记给4岁小男孩听,好吗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我大力支持。这个的好处在于:1、人物传记较为浅显易懂2、利于塑造孩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3、可以提升孩子的史学素养1912年8月11日国民党成立在107年前的今天,1912年8月11日(农历1912年6月29日),国民党成立。1912年8月11日,同盟会、统一共和党、国民公党、国民共进会和共和实进会

  •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军早已人困马乏而且粮草马上就要用完了。刘邦为了瓦解项羽军队的斗志,命令军士大声唱楚地民歌。项羽听到后,惊奇地说“难道楚地已经被刘邦夺去了吗?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楚人啊?”说罢泪如雨下,周围的侍从都忍不住哭了。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来历,指的是楚霸王项羽。四面

  • 与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名字叫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与凿壁偷光的历史人物名字叫匡衡。凿壁偷光是成语,出自《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1、凿壁偷光: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