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典故来自,三国末期,蜀国兵败投降,刘禅在司马昭举办的鸿门宴中提到的,原句是:此间乐,不思蜀也。
乐不思蜀人物性格?
乐不思蜀。三国末期魏国灭了蜀国以后,蜀后主流产被安置在魏国的都城洛阳,魏王司马昭封刘禅为安乐宫,并赏赐给他舒适的住宅和很多的仆人。
有一天司马昭请刘禅喝酒,期间让人表演蜀汉的歌舞助兴。蜀国来的人看了这些歌舞,都因为回想起家乡而个个泪流满面,唯独流产,却满脸笑容地欣赏着司马昭看了这种情况,今生对一旁的大臣假出说,真想不到他会糊涂到这个地步。我看即使诸葛亮还活着,也没有办法成语来比喻身处幸福之中,忘了过去的痛苦。
还想不想念蜀国?刘禅高兴的回答。我在这里过得非常快乐一点,也不想念蜀国故事里的刘禅,只要能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连丧国之耻都可以忘记,这样的人是多么的可悲。
乐不思蜀()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历史人物:刘禅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谁?
刘禅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蜀汉怀帝(223年263年在位),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蜀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三国时期蜀汉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一年。
乐不思蜀的历史人物是刘禅。刘禅(shàn)(207年-271年),既蜀汉怀帝,又称后主,字公嗣,小名阿斗。三国时期蜀汉末代皇帝(223年263年在位),汉昭烈帝刘备之子,母亲是昭烈皇后甘氏。刘禅早年生于荆州,多次遭遇灾难,幸得大将赵云相救。刘备攻取益州,建立蜀汉后,册立为太子。章武三年(223年),继位为帝,年号建兴,信任相父诸葛亮,支持北伐战争。后期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国力走向衰弱。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后,刘禅被封为安乐公,和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西晋泰始七年(271年),刘禅在洛阳去世,享年六十五岁,谥号为思。西晋末年,汉赵刘渊称帝,追谥刘禅为汉朝孝怀皇帝。
乐不思蜀的故事:某日司马昭设宴款待刘禅,嘱咐演奏蜀中乐曲,并以歌舞助兴时,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掩面或低头流泪。独刘禅怡然自若,不为悲伤。司马昭见到,便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他的旧臣正闻此言,趁上厕所时对他说:“陛下,下次司马昭如若再问同一件事,您就先注视著宫殿的上方,接着闭上眼睛一阵子,最后张开双眼,很认真地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这样,司马昭就能让陛下回蜀了。”
刘禅听后,牢记在心。酒至半酣,司马昭又问同样的问题,刘禅赶忙把正教他的学了一遍。司马昭听了,即回以:“咦,这话怎么像是正说的?”刘禅大感惊奇道:“你怎么知道呀!”司马昭及左右大臣哈哈大笑。司马昭见刘禅如此老实忠恳,从此再也不怀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