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体现了传统哲学的观点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体现了传统哲学的观点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580 更新时间:2024/1/18 7:41:11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体,其中又以思孟学派的教育哲学占主导地位。关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众说纷纭。有的学者从整体构架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文道结合、知行一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点是:重世俗而轻神性、重道德而轻功利、重政务而轻自然、重和谐而轻竞争、重整体而轻个体、重积累而轻发现、重趋善而轻求真、重综合而轻分析等等。当然,这是就其教育哲学整体特征而言的,并不意味着绝对地偏向一方或绝对忽视另一方。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及其教育价值观的透视来探讨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基本特征。一是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和解决。如孔子十分重视教育,把人口、财富、教育当作“立国”的三个要素,认为在发展生产使广大人民群众富裕之后,惟一的大事就是“教之”,即发展教育事业。他从“国之本在家”的思想出发,重视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孝悌忠信”的教育,孔子看到了教育对于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秩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这种把教育放在治国治民的首要地位的认识,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提高社会道德水准看成是治国安邦的基础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礼记学记》则把教育的社会功能概括为16个字:“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认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涵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一是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形成良风美俗。这可称得上是中国传统教育关于教育的社会功能的经典性的概括和总结,至今仍不失其借鉴意义。二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如孔子说:“君子怀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未知,焉得仁?”董仲舒也说:“仁而不智,则爱而不别也;智而不仁,则智而不为也。”这就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德智统一观,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主要地也是为德育服务。德育与智育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知识与才能之间也存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唐人刘知几说,一个人如果有学问而无才能,好比拥有巨大的财富却不会经营它;如果有才能而无学问,则像本领高超的工匠,没有刀斧和木材,也无法建造宫室。长期以来,有一种观点是:“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明人徐光反其语曰:“金针度去从君用,未把鸳鸯绣与人”。徐光启强调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与习惯,进而掌握科学的方法。《礼记学记》深刻地阐述了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并要求教与学辩证的统一,明确地指出了教与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认为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教能助长学,学也能助长教,教学相长不只意味着教与学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还意味着教师与学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中这些深刻的辩证法,即便在现代教育学专著中亦属罕见。

三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人”、“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中国传统教育提出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要求,“做人”的方法,并让人从中得到“做人”的乐趣,表现出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与西方传统教育不同,中国传统教育不是悲观型的,而是乐观型的;不是“罪感教育”,而是“乐感教育”;不是消极无为、逃避现世,而是刚健有力、自强不息;不是以个体为本位,而是以群体为本位;不需要依靠宗教信仰和祈祷,不主张离开社会和家庭,而是强调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之中积累道德行为,加强自我修养,即“极高明而道中庸”;不用到上帝面前而是在自己内心中寻找美丑善恶的标准,追求道德的“自律”而不是“他律”。中国传统教育强调人内心中具有一种价值自觉的能力,“以仁由己”,“自我修养”,“自省”,“自反”,“慎独”,直到“自我完善”──自我求取在人伦秩序与宇宙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教育追求价值之源的努力是向内、向自身而不是向外、向上,不是听上帝的召唤,亦不是等待外在的指令。重视其内在的力量,重内过于重外,这是一个很值得我们注意的教育特色。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时期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孔子认为先天本性差异不大,后天教育十分重要;,可以把人培养成为君子贤人;孔子的学说“仁”为核心和最高标准,强调忠孝仁爱;,启发诱导,要求。的墨家学说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的学说以为主,学习途径以“亲知”、“闻知”和“说知”为主。道家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

  •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有何特色?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教育是一个不断向前的过程,教育的内容是适应现代人的发展,教育的方法永远都在更新与变革之中,这是勿庸置疑的。虽然教育在中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时间并不长,但中国的教育实践已有丰富的经验,教育哲学思想称得上是源远流长。我们今天追求理想的教育,渴望“诗意地栖居”,倡导“最优化的教学”(巴班斯基),提倡人本教

  • 推崇的五个中国古代教育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1,儒家儒家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社会,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思想

  • 儒家思想之于现代经济的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儒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流,散文是其思想的主要载体。儒家散文以文、史、哲相融的形态,以历史散文与哲理散文的体式,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三代文化发展的结果。它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一直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给了中国文学发展以强大的内在生命力,使中国文学成为

  • 论述中国古代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管理思想及现实意义。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对中国的影响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2.儒家思想对中国政治、经济的影响儒学在中国存在几千年,对于中国的政治、

  • 有哪些经典的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我国学术界把哲学分为两大阵营,即东方哲学和西方哲学。东方哲学主要是中国哲学、印度哲学,也含日本哲学;西方哲学主要是欧洲哲学,也含美国哲学。另一个分法就是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走向今天的高度文明,每一步都离不开哲学的引领,所以有一句话:哲学引领人类走向光明。我们把哲学分为唯物主义哲学

  • 古代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

  • 对于“孔子、孟子、老子”三人,您了解有哪些呢?他们的哲学思想又分别是什么呢?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孔子生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

  • 古代中国的农业有那些?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一系列发明创造,形成独特的生产结构、地区分布和技术体系,在农艺水平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居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它的技术成就对世界农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用八个字来概括,这就是:多元交汇,精耕细作。它是中国古代农业强大生命力的来源

  • 中国哲学都有什么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中”是中国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有着复杂的起源,并在儒、佛、道三学中由于其不同的理想归趣有着不同的表述,但都以个体之“心”所体悟的至上境界为根本的指向,是“心”所生发出的、与世间万物相和谐的“独知”。中庸中和时中守中中观独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