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分别是哪个战争中的

退避三舍 卧薪尝胆 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 分别是哪个战争中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221 更新时间:2024/1/24 14:43:33

退避三舍是晋文公楚国晋国的城濮之战,卧薪尝胆是春秋时期越国国王勾践指挥的吴国越国争霸之战,围魏救赵是战国时期齐国魏国的战争,纸上谈兵是秦国赵国的长平之战。这些成语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留下来的。

成语退避三舍现在多用来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成语卧薪尝胆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忍辱负重,发愤图强,最终苦尽甘来。

成语围魏救赵含义是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纸上谈兵指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退避三舍:晋楚城濮之战。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晋文公)逃亡在楚国时,楚王问他将来怎样报答自己。重耳说,如果将来晋楚交兵,“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诺言,把军队撤九十里。卧薪尝胆:不是出自战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越国国王勾践励精图治以图复国的事迹,后演变成成语,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春秋时,越王勾践战败,为吴所执,既放还,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于坐,饮食尝之,欲以不忘会稽败辱之耻。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卧薪事不知所出。后用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不敢安逸之典。宋苏轼《拟孙权曹操书》:“仆受遗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围魏救赵:魏国攻打赵国,孙膑救赵,不去攻打魏国军队,反而去攻打赵国国都,魏国不得不放弃攻打赵国,回头救都城。纸上谈兵: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成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贸然进攻,结果被秦军打败。(注:现今经常用于形容长平之战失利的赵括,但是战国时无纸,何以谈的上“纸上谈兵”?本成语也不在史记原句中,查找该词句的话,清朝之前的典故中也未出现过该词,据说是现代的某些书上声称是对赵括的形容造成的影响,因此成语出处存疑)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很多成语代表着一个事件,图穷匕见,闻鸡起舞,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各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呢?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图穷匕见:比喻形迹败露,事情到最后显露出了真相。相关人物:荆轲秦始皇燕太子丹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

  • 纸上谈兵的故事梗概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赵括熟读兵书但是无战场实践经验,他父亲曾提醒统治者不要让他带兵打仗结果赵括受到重用结果大战时几乎全军覆没形容夸夸奇谈之流,无真才实学。

  • 破釜沉舟 纸上谈兵 卧薪尝胆 退避三舍 与我国春秋战国历史有关的是?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指的是城濮之战.主人公是重耳.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

  • 纸上谈兵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场战役有关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纸上谈兵: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典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答案为长平之战

  • 春秋五霸之间的主要战事及战事结果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齐桓公尊王攘夷齐桓公-前643年在位,春秋时代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吕氏,名小白,终年73岁。是姜太公吕尚的第十二代孙,是齐僖公禄甫的三儿子,其母为卫国人。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内乱后,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为齐桓公。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盛产鱼盐,经济富裕,地近渤海

  • 春秋五霸之间都是什么关系或者发生了什么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

  • 春秋五霸 详细情况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之于《白虎道号篇》。一说以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此说见于王褒《四子讲德文》,曰:“五伯以下,各自取友:齐桓以管鲍隰宁,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有舅犯赵衰,取威定霸,以尊天子;秦穆王

  • 历史上春秋五霸的详细资料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

  • 春秋五霸的时间和内容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春秋(前770-前476)春秋时期,始于「平王东迁」。他得名于鲁史《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急剧变化,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军事斗争层出不穷,学术文化异彩纷呈的一个变革时期,是中华古代文明逐渐递嬗为中世纪文明的过渡时期。在内乱和戎族入侵的交织打击之下,前770年,周平王被迫放弃「镐京」,依仗

  •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各是谁?在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都有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公战国七雄: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七个实力最强的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称作“战国七雄”。故事: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