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朝秦朝的国君都是东夷部族蚩尤的后裔吗?

商朝秦朝的国君都是东夷部族蚩尤的后裔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2046 更新时间:2024/1/25 11:35:14

关于商朝和秦朝的国君是否都是东夷部族蚩尤的后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是,蚩尤部族来自何方,在与黄帝一战后,又去往了何处,据此再来探讨一下殷商与大秦的先祖们是否与蚩尤部族存在联系。

(后人根据传说绘制的图)

1、蚩尤及其部族的来处与去处。屈原在《楚辞天问篇》中发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他为什么会有这么一问,乃是因为我国上古时期的历史和传说模糊不清,脉络不明。现在的文明来自于何方?根在哪儿?沿革又在哪儿?

五帝的称呼,到了《荀子》这儿才有了确切的记载,而三皇之说,一直到秦统一天下的时候,才有详解。

这并不是说三皇五帝说直到这时候才出现,而是说到了这时候,才有了明文记载,不再是口头上的传说。

那么,这些故事中又有多少是真的?多少是后人伪作?

《韩非子显学篇》中说:“孔子墨子俱道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也就是说,孔学和墨学为了证明自己的学说,都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尧舜这些上古的帝王所作所为所言所行,进行了再加工和取舍,让尧舜为自家学说做背书。

所以,有关于上古的记载,假的太多,真的也有,如何辨伪存真?

可不光是历史记载,甚至连考古资料都极少,所以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上古时代,我个人认为也是一个类似于春秋战国的大时代,各个部落以及部落联盟间为了争夺有限的生存空间互相攻伐,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联盟被打败吞并,然而,如何让这些弱小的部落或部落联盟在被吞并后顺利融入本部落或联盟呢?

最简单而有效的办法就是,把这些部落的祖先和神灵加入到本部族或联盟的祖先或神灵体系中来。

于是,大家都成了“炎黄子孙”。而炎帝和黄帝的兄弟关系也由此而来。

如果理顺一下中国的祖先或神灵谱系,会发现很多的添加痕迹。最明显的就是盘古的传说,由于南方的蛮族在东汉的时候才被渐渐同化,所以盘古神话最早的记载就在《路史》中转引的东汉应劭之写的《风俗通》。

有此一例,我们也可以把黄帝、炎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以及神话传说,类同于此。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神农氏是通用版的三皇中最后一个,黄帝,乃少典之子,也有认为神农氏即是少典的,当时,神农氏衰落,不能辖制诸侯,诸侯间开始争夺首领之位,黄帝趁机而起。

之后,黄帝慢慢地用武力打服了四周的诸侯,重新确立了联盟首领的地位,接着,就开始向四周扩充领地。

这个时候,黄帝遇上了劲敌,那就是炎帝。

这一段历史,如果用通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部落联盟的首领大概是去世了,继任者以及继任者所在的部族的实力不行,导致各个联盟部落开始争夺首领之位,最后的胜出者是黄帝此黄帝也很可能是这个部落联盟对其首领的尊称。

再次统一后的黄帝部落联盟在扩张的过程中遇上了另一个部落联盟,双方发生了激烈的吞并战。

“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黄帝先与炎帝在阪泉打了一仗,胜利后,又有蚩尤作乱,于是征伐蚩尤,在涿鹿与蚩尤一战,又胜利了。

(中国古代主要部落分布、阪泉及逐鹿所在)

这个阪泉之战与逐鹿之战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期最重要的两场战斗,自此,确立了黄帝部族一统的地位。

然而,后世对于这两场战争也有一些异议。

其实蚩尤的身份到底是炎帝部落下的一支还是炎帝之后裔,亦或者蚩尤确与炎帝是两拨人,不同的部落?

《逸周书尝麦解》中记载:赤帝命蚩尤宇少昊以临四方,蚩尤攻逐帝于涿鹿,黄帝乃执蚩尤杀之。这里是把蚩尤认作炎帝的下属部族,炎帝命令蚩尤征战四方,于是,蚩尤与黄帝在逐鹿一战,黄帝抓住蚩尤,后又杀之。

《路史后纪》则说:蚩尤姜姓炎帝之裔,逐帝自立,僭号为帝。蚩尤是姜姓,那是炎帝的后裔,他放逐了当时的炎帝,后又自立为帝。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记载,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蚩尤确实是炎帝部落的一份子。至少关系极其密切。

这里还有一个疑问。

那就是阪泉与逐鹿这两个地方,其实就是一个地方。

《史记正义》引《晋太康地理志》云:“涿鹿城东一里有阪泉,上有黄帝祠。”《路史注》引《魏土地记》亦云:“济城南东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正义》又引《括地志》云:“阪泉今名黄帝泉,在妫州怀戎县东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也就是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不久后,又与蚩尤战于逐鹿。而阪泉与逐鹿同在一地,这种几率有多大?

所以,可以得出一个可能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结论,那就是阪泉之战、逐鹿之战可能是一场战争的不同称呼,或者是一场大战中不同阶段的两场小战役。

这理就有了一个猜测。

那就是阪泉之战后,当时的炎帝榆罔因为战败的关系,其统治被动摇,遂被蚩尤驱逐,由是,蚩尤成了新一任的炎帝。这一切就发生在阪泉,所以古籍上多处可见把蚩尤叫做“阪泉氏”的记载。

就是因为蚩尤在阪泉自立。在阪泉自立不久,即遭到了黄帝部落的又一次进攻。

古人对此早有记载和猜测。

《逸周书史记解》中明确的说了“蚩尤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帝榆罔即史书记载中炎帝的名字。此句话何解?意思就是蚩尤杀了前任炎帝(或者首任炎帝),登上了炎帝部族的首领位子,也自号炎帝,另有一个称呼是阪泉氏。

写了《风俗通》的东汉应劭也在书中直说:“蚩尤古天子。”这一说法的由来可能就是蚩尤代帝榆罔而自立为炎帝,所以才说蚩尤亦为“天子”。

而蚩尤就是炎帝。或者该说是在任的炎帝。

(湖南株洲炎帝陵)

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黄帝、炎帝可能是某个部落联盟首领的尊称,就好像我们后世草原民族尊称其首领为大汗一样。

黄帝和炎帝可能是前后相继的多人。

后人不解其意,以为炎帝是炎帝,蚩尤是蚩尤,所以就把同一场战争用不同的名字加诸其上,因此出现了记载上的混乱。

实际上,在历史记载中,逐鹿之战中,黄帝并没有完全打败蚩尤,两者之间的最终决胜局不在逐鹿(阪泉)而在中冀。

《黄帝本行记》中记载: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帝战未克。

《汲冢周书》中则明确记载着: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山海经》中也有记载:黄帝令应龙攻蚩尤于冀州之野,遂杀蚩尤。所以,蚩尤最后的埋骨之地应该在冀州。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湖南境内的苗人自称是蚩尤后裔,而湖南株洲境内有炎帝陵的存在。

按照一贯的做法,战败的炎帝部落高层一部分被杀一部分逃走,逃到哪里呢?就是当时还是穷山恶水的湖南。

有理由相信,湖南境内的炎帝陵所埋葬的就是带领着这一支炎帝部族艰苦跋涉到此地的首领,也就是新一任的“炎帝”。

而因为蚩尤在与黄帝部落的战争中一直是作为首领的存在,所以,很可能就是蚩尤的后人带领着炎帝部族的遗民到了湖南,他也很可能就是新一任的“炎帝”,所以,苗人才会自称蚩尤后裔。

(现代苗族祭祀蚩尤的大典)

2、殷商的来处与去处。

我们国内以前有东夷和西戎的争论。

以前一直把夏商周都当成西戎,一直到现代,结合考古发现,已经确认,夏以及商都属于东夷部族,而周是西戎部族,至于为什么后来夏、商全都变成了西戎部族,自然是因为周朝为了正统所做的篡改。

实际上,周朝在周成王之前,青铜器都甚少发现,直到征服了殷商,周朝的青铜器才跳跃式发展,由此可见,周朝存在一个对殷商文明吸收融合的时期。

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对夏以及商的传说和记录做了改动,这也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一种常态做法。

在周人的文献记载中,殷商是虞夏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殷商经过漫长的先王时代慢慢发展,最终取夏而代之。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这里就明确的指出,殷商先民乃是夏朝的诸侯。

而周也是殷商时期的一个小诸侯国,也经历了一个类似商代夏的发展过程。

周朝就是甲骨文中的“周方”,是附属于殷商的一个方国,与殷商关系非常密切。

与此同时,“杞人忧天”里的“杞国”是夏的后裔,这个杞存在于商以及周两个时代,而宋,则是周灭商后,封商的遗民于商丘,称宋国,也是周朝一直存在的一个小国。

所以我们也可以从此得知,夏商周三代是一个长期共存的时期,只是文明的主体传承者随着三者实力的强弱变化而更换。

这也给我们寻找“夏”带来了另一个思考方向。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先民对于战败一方的遗民处置方式基本雷同,那就是“诛其君,吊其民”,也就是说重要的王族基本上都杀了,而其他的遗民聚集起来安置在一个便于监视而生存资源比较匮乏的地方。

所以,即便是对于殷商先民的由来并没有任何详细的记载和发现,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那就是殷商先民的王族绝无可能是蚩尤后裔或者该说是炎帝后裔。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殷商的先民就完全与蚩尤(炎帝)部族无关,相反,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深。

首先是血缘。

殷商先民和蚩尤(炎帝)部族都属于东夷,两者经常联姻和通婚。殷商灭夏就是靠着与东夷的联盟而完成的,至少有一部分是借助了东夷的实力。

《竹书纪年》中记载: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随后,殷商发起了对东夷的征服战争,甚至为了打赢这场耗时漫长的战场,还多次迁都。

(后人根据传说雕塑的蚩尤像)

其次是文明。

现有的记载表明,商代的青铜冶炼发达。也可以说,最终商代夏,也有一部分是技术碾压导致的。

而这些青铜技术由何而来?

我认为可能就是来自于蚩尤(炎帝)部落,可能是趁着黄帝部落打败炎帝部落,追杀蚩尤残部的时机,殷商先民作为黄帝部落的一份子,狠狠地收割了一波炎帝部落的技工和遗民。

而蚩尤部族青铜冶炼技术比较发达也有记载,比如《太平御览卷七八》中记载: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述异记》中又说:蚩尤“食铁石”。其中“铜头铁额”可能就是金属盔甲,而所谓“食铁石”可能就是蚩尤部族大量开采金属矿石的讹传。

另外,蚩尤又有战神,兵神之说。

《封禅书》中说:“三曰兵主,祀蚩尤”。也就是蚩尤部族好战,善战,这也与殷商的风气类同。

所以我们到这里就可以得出一定的结论,那就是殷商的王族不太可能是蚩尤的后裔,但是,殷商与蚩尤或者该说是炎帝部族间,是有文明传承和一定的血缘关系在的。

3、秦的来处与去处。

秦朝的先民诞生传说和殷商几乎是一模一样。

《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女织,玄鸟陨卵,女吞之,生子大业。《史记殷本纪》中有:殷契,母曰简狄,有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

由此可见,不管是殷商还是秦,都以玄鸟为图腾,自称为玄鸟后裔。而鸟图腾是东夷部族的象征。

这是秦本东夷部族的证据之一。

《逸周书作雒篇》中记载:周公立,相天子,三叔及殷东徐奄及熊盈以畔,……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这里记载了周公带领着诸侯们征伐东夷,共有熊盈等十七个诸侯国,这里的熊指的楚氏,而盈则赢,为秦姓氏。

正是这次征伐,才把盈(即赢氏秦)迁徙到了西边。

《史记秦本纪》中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为什么会秦会自认为颛顼的后裔?

显然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征服与被征服部落或部落联盟间祖先和神话的融合。

也就是说,秦是东夷之后,而蚩尤出身的炎帝部落也是东夷之后,两者间显然存在关联,至少是血缘和文化上。

(影视剧中的大秦)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文明的传承路线。《礼记》云“三代之礼一也”。由黄帝一线传下来的夏朝原本就是炎、黄两个东夷部族的文明融合的产物。而殷商则也继承了一部分炎帝部族的文明。

《论语》中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很多人关注“损益”二字,而实则文明的传承过程中本来就要经历一个适应时代和国情的删减融合过程。

文明的发展是衍进,而不是复制。

所以,不管是殷商,还是三代之后崛起的秦,都是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的文明的融合体。

蚩尤以及所有的先民依然存在于我们的文明之中。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纣王真是一无是处的荒淫暴君吗?商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尚书.牧誓》中记载周武王出兵前曾召开动员大会,声讨殷纣王,但讨论下来,也没列出什么像样的罪状,重点无非就是纣王听女人话、不重用亲戚、不留心祭祀。大家想想,仅凭这些罪状,纣王就是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了?事实上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周武王的明君形象深入人心,与之对立的纣王在众多的作家笔下就越来

  • 秦朝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秦朝的历史,很长很长呢,要从东周一直说到战国结束。不如你看过秦论(节选),基本上说明了西周的历史: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虿盆之刑”真的很残忍,发明这种刑罚的妲己真的是导致殷商灭亡的罪魁祸首吗?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虿盆之刑是一种死得非常难看的刑罚。关于这个刑罚还有个故事来源,出自《封神演义第十七回纣王无道造虿盆》。一日纣王和妲己在宫中召开宴会,纣王让后宫佳丽们全部脱光衣服在舞池里唱歌跳舞,给纣王助兴。可是已经死去的姜王后宫中的七十二个宫女不但不脱光衣服跳舞,还在那儿掩面哭泣,甚是扫兴。妲己见状,便对纣王说:我

  • 谁能给讲一下伊尹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伊尹是夏商之际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身世颇有些传奇色彩。伊水流域有一个古老的方国,名叫有莘氏。有一天,一个女子采桑,听到桑林之中有婴儿啼哭之声,循声而找,发现一棵老桑树洞中有一个婴儿,她把婴儿抱出来,交给了有莘氏的国君。国君感到很奇怪,派人调查婴儿究竟从何而来。大臣们很快把调查的结果告诉了国君,说婴儿

  • 商朝曾经强大,后来为何灭亡?你觉得是因为纣王还是妲己?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谢谢邀请。强大又如何?纣王继承王位,叛乱和征讨不断,说明商朝对天下的掌控出现了危机,各方势力蠢蠢欲动。再强悍的实力也耐不住长期讨伐的消耗。最终一战只能签发奴隶作战,这些奴隶几乎来自战争的俘虏,面对周武王带来的当时多国部队,岂不阵前倒戈,更待何时?内政方面,演义是说明受妲己的挑唆,纣王自断臂膀,残杀大

  • 为什么商纣王那么残忍?他是天生的残忍吗?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商纣王,叫殷辛,也称为帝辛。是帝乙的少子,帝乙长子微子启,其母出身卑微,帝乙不把帝位传给他,帝辛是皇后所出,所以把帝位传给了帝辛。所以从这就可以看出帝辛从小就得宠。帝辛本人也是很聪明,能言善辩,思维敏捷,耳聪目明;他身高超过常人,能徒手跟猛兽格斗;他的智慧足以拒绝别人的劝谏,口才足以粉饰自己的错误;

  • 历史上夏商五大酷刑之一的劓刑有多残忍?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地位,让自己的江山大业千秋万代,对那些敢于挑衅、威胁到他们切身利益的人进行残酷的惩罚。他们制作了许许多多的酷刑来对付这些人,夏商时期最著名的五大酷刑是:墨、、劓、宫、大辟。墨刑就是在受刑人的脸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这在《水浒传》中见得很多;刑(或刖刑

  • 请问有谁能告诉我从商朝到清朝的历史排列顺序?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好像从公元前1760年开始,到清朝灭亡是公元1911年.共大约3671年.从有文字记载的夏朝开始,我国历史上经历了夏、商、周、秦、汉、晋、隋、唐、宋、元、明、清等主要朝代。夏朝的起止年代没有可靠的文字记载,根据资料推算,大约是从公元前二一○○年到公元前一七六○年,共存在四百多年。商朝的起止年代也

  • 中国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文史百科编辑:策马西风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悠久,常被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目前发现最早的远古人类遗址距今约170万年。中国历史分为几个阶段,中国大陆官方通常认为夏、商、周三朝是奴隶社会时期,秦朝正式进入封建社会时期,直到清朝灭亡,之后是民主时期的开始,而大陆之外的地区对“封建”的概念和秦至清的社会性质划分并不相同。从前221年秦

  • 中国最早有据可考的历史具体是哪一年?是根据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从前841年开始有不间断的历史记载。前841年以前的记载是断断续续或者年代不清的,可以一直推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即夏朝初期。(考古方面只能推到前1600年左右,即商朝中期,无法证明有夏朝的存在)。所谓五千年的说法是把传说中的时代也算进去,凑个整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