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
第一次“二王并立”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这就是第一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周平王自立以后,周幽王出兵西申,讨伐这个伪政权,不料被申侯和周平王反杀。周幽王死后,申国、缯国、许国拥护周平王。虢公翰和畿内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周携王。这就是“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影响就是礼崩乐坏周平王弑君自立,不被诸侯承认,已经造成了礼崩乐坏。周携王是周幽王的遗留势力,是正统的周王。周平王后来指使晋国杀了正统的周携王,再次造成礼崩乐坏。结果就是《清华简》上说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诸侯都不来朝见周平王了。
其他典型的“礼崩乐坏”事件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害怕郑庄公专权,要分去郑庄公一半的权力给虢公。郑庄公以辞职相要挟,最后双方妥协,“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刚上台的周桓王就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为了报复,“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
州吁弑君
卫国桓公知道弟弟州吁有篡位的野心,把他赶出了国都。公元前719年二月,卫桓公去成周吊唁周平王,恭贺新君。州吁带着手下的死士,在途中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弑杀时间频发。《史记》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因此,州吁弑君是礼崩乐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假托王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王的命令,召集鲁国和齐国讨伐宋国。
射王中肩
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对周王不敬,周桓王率领蔡、卫、陈讨伐郑国。在“葛之战”中,郑国的祝聃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头。
卫灭同宗
邢国被北戎灭了以后,齐桓公帮助邢侯迁都,重新建国。后来,齐国指使邢国攻打卫国。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同为姬姓的邢国。卫灭同宗,礼崩乐坏,拉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
综述,因为有“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榜样,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