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最早始于哪个事件或者战争?为什么?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767 更新时间:2023/12/24 4:42:42

“礼崩乐坏”的始作俑者,并不是诸侯国,而是周王室自己,标志性事件是“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

第一次“二王并立”西周末年,周宣王死后,13岁的周幽王继位,国丈申侯把持朝政。周幽王21岁时奋起反抗,废了申侯外孙太子宜臼。申侯在西申国立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竹书纪年》记载,“先是,申侯、鲁(缯)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这就是第一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周平王自立以后,周幽王出兵西申,讨伐这个伪政权,不料被申侯和周平王反杀。周幽王死后,申国、缯国、许国拥护周平王。虢公翰和畿内诸侯拥立周幽王的另一个儿子余臣为周携王。这就是“平王弑君”和第二次“二王并立”。

“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影响就是礼崩乐坏周平王弑君自立,不被诸侯承认,已经造成了礼崩乐坏。周携王是周幽王的遗留势力,是正统的周王。周平王后来指使晋国杀了正统的周携王,再次造成礼崩乐坏。结果就是《清华简》上说的,“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诸侯都不来朝见周平王了。

其他典型的“礼崩乐坏”事件周郑交质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害怕郑庄公专权,要分去郑庄公一半的权力给虢公。郑庄公以辞职相要挟,最后双方妥协,“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左传》),史称“周郑交质”。

周郑交恶

公元前720年,刚上台的周桓王就免去了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为了报复,“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左传》)。

州吁弑君

卫国桓公知道弟弟州吁有篡位的野心,把他赶出了国都。公元前719年二月,卫桓公去成周吊唁周平王,恭贺新君。州吁带着手下的死士,在途中刺杀了卫桓公,自立为国君。卫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被弑杀的国君。此后,各国纷纷效仿,弑杀时间频发。《史记》说,(春秋)“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因此,州吁弑君是礼崩乐坏的又一个标志性事件。

假托王命

公元前717年,郑庄公假托周王的命令,召集鲁国和齐国讨伐宋国。

射王中肩

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对周王不敬,周桓王率领蔡、卫、陈讨伐郑国。在“葛之战”中,郑国的祝聃用箭射中了周桓王的肩头。

卫灭同宗

邢国被北戎灭了以后,齐桓公帮助邢侯迁都,重新建国。后来,齐国指使邢国攻打卫国。公元前635年,卫国出兵灭掉了同为姬姓的邢国。卫灭同宗,礼崩乐坏,拉开了春秋无义战的序幕。

综述,因为有“平王弑君”和“二王并立”的榜样,才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我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北方成就更为突出。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2)政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

  • 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发生「弑君三十六」的惨剧?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道理其实很好理解的,当时是分封制,诸侯相当于大股东,卿大夫相当于小股东,小股东联合起来就可以推翻大股东了嘛。天子把封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分封给卿大夫,也就是说在诸侯国内,诸侯王的领地,实际上只有都城周围的土地,其他的都分封给卿大夫了,卿大夫拥有土地内的人口、财富、军队,就是一个独立王国。如下图是

  • 春秋笔法的意思是什么?背后有什么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通过细节描写、特定称谓、某些字眼和材料的筛选来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包括直书和曲笔两种。直书包括尊重历史真实,合乎当时的伦理道德礼法两个方面。直书现象虽屡遭君主专制的摧残,但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有不同的表现

  • 划分春秋与战国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首先,春秋与战国这两个并列而有不同时期的划分,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点:1.国家形态:在春秋时期,国家通常被现代学者通称为(国野)(都鄙国家)意思是主要的领地都是由周王室、大夫、王家子弟所拥有的,各自有各自分封的土地,分别在不同的地理方位,各自起着不同的作用,而最终归结于“周王室”。(图1)在战国时期,

  • 历史上春秋五霸都是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历史上春秋五霸是那五个人?他们有什么事迹?霸者,挟天子以令诸侯。为诸侯之长,即诸侯国总盟主。东周末年王室衰弱,各诸侯国国力强盛,有雄心壮志的君主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争霸中原的战争,欲吞九州混一体,可扫六合为一统。以是出现了五个国家先后称雄,也就有了五个伟大英明君主称霸春秋,引领时代风骚!他们分别是:一

  • 历史上有哪些“春秋笔法”的例子?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笔法是史书的标配,任何史书都需要用到春秋笔记。而谈到春秋笔法,当然是指孔子老师所说的《春秋》这本书。据说这里面的每个字都有含义。那为什么要用春秋笔法呢?这是因为要“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比如《春秋》有的是写周王室,这是周天子,大领导的权威还是要维护的,所以周天子要是犯了错,不能直接写,

  • 东周为什么分为春秋与战国,春秋战国有什么不同?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赞同其他答主的观点。在东周时期,中原主要分为两季,并不是只有“两个季节”,比如孔子就说:夏虫不可语冰。说明那时候,是有夏季和冬季的。但夏季和冬季,并不占主导地位。分为春秋两季,春天耕种,秋天收获。这就是一个“春秋”,也就是一年。春秋,翻译为现代的人话,就是“纪年”。战国,翻译成现代语就是:战乱纷纷的

  • 关于战国时期的一些事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第一,战国时期还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又是乱世,因而还没有后世的儒家纲常限制,策士游说各国,择木而栖,本是寻常,并无效忠之说,而人才难求,列国君主莫不延揽贤才。然而春秋战国之势,下克上严重,至战国已是“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都是典型的大夫崛起,因而君主又害怕这些有才能的人掌握权柄,威胁

  • 春秋战国的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践这个人大气沉静,但是做事做人太不地道了,他把忠心自己的人全给杀了在得位以后,勾践寄人篱下人家国王对他那么好,最后还含泪给他送回了国,他不知道图报血洗他国,人有廉耻,吃人黄,而不觉臊尽父母颜面你能说他孝吗,发其兵,攻其国,不为民众苦疾为一己之私而民不聊生,一信为天下众生啊,所以我很鄙视他就是商鞍,你

  • 关于战国七雄的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战国七雄形势图(前361)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