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春秋》,是鲁国的史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
儒家经典《春秋》是哪国的编年体?
鲁国《春秋》,又称《麟经》(《麟史》)。是鲁国的编年史,经过了孔子的修订。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
《春秋》一书中总共记载了多少位国君的历史
12位国君见世:1鲁隐公在位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2.鲁桓公在位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3.鲁庄公在位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4.鲁闵公在位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5.鲁僖公在位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闻世:6.鲁文公在位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7.鲁宣公在位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8.鲁成公在位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9.鲁襄公在位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传闻世10.鲁昭公在位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11.鲁定公在位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12.鲁哀公在位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春秋》是第一部华夏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春秋》成为经书比《诗》、《书》、《礼》、《乐》这四经为晚。李学勤先生强调:“我们不说《易》、《春秋》进入经的时间一定和《诗》、《书》、《礼》、《乐》一样早,可是不会像很多人说的那么晚。因为他们认为《易》、《春秋》之所以进入‘经’,是因为孔子晚年好《易》,他修《春秋》,后来《易》、《春秋》才成为经。《春秋》经书中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至迟自西周起,就有太史记载国家大事;在每一季的开始,一般要写“春”到“秋”四季的季节。但古人重视春季和秋季,因此把国史记载叫做《春秋》,这可能是“春秋”作为史书名的来由罢。由于《春秋》的记事过于简略,因而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其中成于先秦的较著名的是被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