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大约萌芽于殷、周之际,成形于春秋末期,战国时代已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它的发展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尚书洪范》记载的殷代贤人的言论,既保留了殷商信奉上帝的神学观念,同时又把水火木金土五行看成是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约产生于殷周之际的《周易》古经,(见《易经》),将早期“八卦”观念加以系统化,以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泽)八种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说明宇宙的生成和万物间的联系与变易法则,在神学体系中蕴涵着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周太史伯阳父以“天地之气”的秩序即“阴”和“阳”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地震现象,标志着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一些传授《周易》的学者,依托孔子写成《易传》,以“太极”为天地的本原。又区别了道器,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认为道是无形的规律,器是有形的实物。齐国的“稷下学宫”的一批学者,围绕着天道,展开了“争鸣”,推崇管仲的学者在《管子》中提出了“天不变其常”的思想,以“精气说”发展了早期关于“气”的学说。汉代思想家提出宇宙生成的见解,《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虚,虚生宇宙,宇宙生气(《太平御览》引作元气)”,然后元气分成天地。对于虚的性质未加说明。《周易乾凿度》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对太易的性质也未加说明。这些学说都认为在气之前有一个空虚的阶段。《冠子》书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之说。《冠子》此节是战国末年所写还是出于汉人手笔,难以考定。“元气”观念至晚出现于汉代初年,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王道》也提到“元气和顺”,把元气看成是天地之间气的整体。《汉书律历志》记述西汉末年的理论说:“太极元气,函三为一。”以元气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这是唯物主义的宇宙生成论。王充认为人与万物都是天地生成的,天地是无意识的物质性实体,天地万物“俱禀元气”,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根本。汉末经学家何休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汉代宇宙生成论大都把“元气”作为重要范畴,或说起源于虚空,但以元气为天地生成的前提;或直接归本于元气。这一理论,前期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比较紧密。
所有哲学思想体系形成都是基于人类认知进化的主线,是在近一万年里人类进化起源的过程中发展而来,由于人类早期的思考重点是如何用“耕种”解决更多人的温饱问题,直到人类认知进化到了公元前的5世纪轴心时代,人们才有精力开展对天文地理现象的研究思考。换言之,那个时代除了天文地理也没有多少值得研究的东西。因此这一时期派生出了很多被现代人称之为哲学家的奇人,他们成天只想搞明白这些天文地理的成因与规律,也就有了人们今天看到的奇里古怪的哲学思想,那些被西方人最早称之为哲学的东西。研究证明,同一时期的中国哲学家一点也不比古希腊的人差,在文化哲学的理解与实践方面比西方强上很多,只是那时人们并不称它为哲学,而是每个人的“悟道”心智。在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体系是由老子与孔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共同组成,是基于人类镜像神经元心智的“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它与西方哲学最大的不同是遵循了“道术器法势”的文化认知规律,在“悟道”“布道”“行道”的创新实践循环中,用“道法自然”“以道驭术”“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的思想,为中华民族的持久发展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只是没有人对这些先进文化思想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并且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太深迷信西方理论,人云亦云,根本没有突出自己的文化哲学特点,我认为这是当前迫切需要改变的。关于人类镜像神经元与文化哲学的关系请参阅本人《基于镜像神经元心智的文化创新》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