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中国哲学思想始终以人与社会为研究中心,展开众多哲学范畴,因而明显表现出强调人文精神和个人的修德重行,追求宇宙、社会的和谐统一等特点。在认识论方面则注重于开掘人生智慧的直觉体认,忽视了知识论范畴的逻辑论证与科学实证。(一)人文精神第一位哲人孔子“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作为儒家哲学体系的核心,追求一种刚健有为的人生目标。孟子、荀子等后学详尽地发挥了人学思想,把人从动物、神分离出来,认为“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人在宇宙间与天、地合为“三才”。“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具有崇高的地位。中国哲学思想在发动之时便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体现出人文至上的精神,这与西方哲学把人的价值归于神(上帝)是大不相同的。儒家哲学思想在封建社会地位显赫,他的人文精神也影响了以后的其他哲学流派。道家追求淳朴、无为的与大自然和谐的人生,佛学追求的也是一种精神解脱的人生,并逐步世俗化。正因如此,在中国,宗教从来没有凌驾于政治之上,从而避免了像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黑暗统治。以儒、释、道为主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把人作为哲学研究对象的主体,特别关注“天人合一”的命题。所谓“天人无二”、“圣人之心与天为一”、“天即人,人即天”、“性即理”、“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等都是对天人合一的阐发。探究宇宙最高哲学范畴天(天道、天命、天理)是为了证明人(人道、人性、人伦),如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目的在于论证人道如天道万古不变。心、性、情、意、气、良知等概念范畴都是对人生、人性及人的生命的一种体认。所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与人事有关的人生哲学、道德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特别发达,自然哲学则相对冷落。(二)道德践履在儒家哲学思想中,人的概念是以道德伦理来标志的,即强调人的社会等级属性,忽视人的自然属性。为了从客观世界中找到理论根据,竟把人的道德伦常强加给天地万物,使天成为道德的化身,然后以天理反证人世,儒家的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弥漫着道德意识。泛道德性成为申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所以善恶问题成为古代哲学最重要的争论焦点之一。西方哲学正相反,以知识论为中心,追求一种外在于人的“纯智”,把认识对象作为人的对立物来研究,认识客观世界与个人道德修养没有必然联系。可以说,这是导致中国认识论不发达,实证科学落后的哲学原因。中国古人把认识客观世界与个人修身养性联系起来,甚至认为个人修身养性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数千年的中国哲人都毕生追求“尽善尽美”的伦理道德境界。他们几乎都是知行统一的人生、社会理想的践履者。儒家思想把道德看做是“天”所赋予,因而把道德实践当作自己一生最根本的实践活动,提到社会生活的首位。受着道德践履的哲学精神鼓舞,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数不清的志士仁人。他们“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不惜以热血、生命实践自己的道德追求,使得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取威万方,保延千祀”。(三)和谐统一先秦所有哲学思想家都能辩证地考察宇宙、社会、人生问题,都曾注意到事物的矛盾对立面。除了少数政治哲学家如韩非竭力强化对立关系外,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强调矛盾各方的和谐统一,注重一对概念或多个概念相互联系的同一性,把矛盾调和作为问题解决的最后目标,无论儒、释、道,都反对过与不及。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体用如一、心物交融、内外无碍、情景合一等范畴的综合性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和谐、求统一的特点。西方哲学主张“二元论”,往往把统一的事物分割成多个方面,如坚持天人相分,时空对立,本体与现象不同等,并且对“点”作深入剖析,以探求本质规律。它引导了西方科学通过近代实证科学阶段而顺利地进入现代科学。天人合一论出自儒家思孟学派,为后来多数哲学家接受,成为重和谐求统一的哲学核心命题。天人合一论认为自然与人,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是联系的,应保持平衡、和谐的正常状态,把这作为宇宙问普遍存在的规律。儒家以“中庸’作为维持万物平衡的最高标准,“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用现代眼光来反思天人合一论,它所主张的自然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保持平衡的观点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正日益为人类所共识。(四)直觉思维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特点是直觉了悟,即体认或体验。“体认”就是把自身置于对象之中,进行理智交融,物我契合,触发灵感,豁然贯通于瞬间,从而把握抽象的本体。除了墨家、名辩家,中国哲学思想家都习惯于体验日久,忽然了悟的直观思维方式。如儒家主张反省内求、道家讲究坐忘、佛学的顿悟法门、理学的致良知等。直觉了悟的思维方式十分重视心的作用,把心当作认识论的根木,“以心统物”、“心包万理”。可是,对心的作用过程却极少深入分析,也不对心的神秘所悟做出推理证明,只是直接将断续的灵感了悟写出。所以,他们的哲学著作总是片断的,暗示有余,明晰不足。所谓道、佛性、理等“终极真理”,缺少缜密的证明,人们只有靠直觉体认去把握。由于古代哲人强调各概念范畴的整体合一,对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异不作深入探求,满足于体认的模糊整体观。这样,对事物作整体观照,“即事见理”式的直觉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而分析概念内涵,外延,进行逻辑推理等思维方式就成为多余了。直觉了悟的思维还与中国古代哲学的泛道德性特点密切相连。直党思维的创造固然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非凡智慧,但是,由于不作论证和分析,概念范畴总是直觉而含混,逻辑推理贫乏,导致中国古代缺乏必要的手段和方法来建立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更多文章
中国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是什么明白哲学是什么就可以区别文学或历史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时间表上粗略地可以划分为:先秦诸子(儒、道、法、墨、名、阴阳的兴起)、两汉经学和谶纬(儒家正统的发展)、魏晋玄学(道家的再探索)、唐宋禅学(佛教思想开花结果)、宋明理学(佛儒道合一)、明朝王阳明心学(理学的新创造)。要了解这些学问,非
中国古代系统思想的古代哲学思想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在探索宇宙万物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朴素的宇宙观。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了蕴含有系统思想的阴阳、五行、八卦等学说。《易经》从自然界找出8种基本事物称为八卦(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看作为万物之源。《尚书·洪范》则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作为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这些学说都把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是个什么样的概念?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特别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概念,在各种典籍的不同阐述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讲,“气”体现的是关于物质存在和运动的哲学范畴,具体说来,中国古代学者从以下几个意义上阐释“气”这一基本概念。首先,气是运行不息而且无形可见的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如
中国古代哲学有多少流派?其精髓是何?
文史百科编辑:胖次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哲学派系庞杂,众说纷纭,即使是各流派内部,在许多问题上往往互不一致。但是相对于西方哲学,中国古代哲学还是有其基本特征,当然这些基本特征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不能将其绝对化。概括起来说,中国古代哲学有以下的基本特征:1、重人生。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常常从生活实践出发,研究各种哲学问题,因此特别注重人
中国古代百家争鸣,哲学思想鼎盛时期,为什么科技没能同步发展?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富有智慧的民族,在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创造发明,其中,有不少传到了国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现将一些生产技术在中国出现的时间与在欧洲应用的时间作一比较:一,链斗水车,在中国二世纪。在欧洲1672年。二,轮碾磨,在中国八世纪。在欧洲1607年。三,冶金鼓风机,在中国二世纪。在
古人为什么能发明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是怎么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五行起源很早,人们利用其相克相生原理,广泛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中华文华深远流长,古人的智慧让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勤劳的中国古代人,在生活发现了五行相克相生,与自然规律的内在与外在的联系。与人体五脏运行规律的联系,与风水运气规律的联系。对头。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阳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人文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自然观。中国古代哲学主要是以人文的眼光看待自然,而不是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自然的意义主要不在科学认知方面,而在人伦政治等精神价值方面.中国古代思想家侧重从人文价值方面发现自然的意义.从本质上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是人文主义的,古代思想家主要在伦理、政治、审美超越等方面开掘
请问,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其思想核心是“仁”。第二个代表人物是孟子,他将孔子的仁正式完善成了“仁政”,“仁政”是孟子的思想核心。二者的代表性文献分别是《论语》和《孟子》。孝家:其代表性文献是无名氏之《孝经》。《孝经》的中心思想是“孝政”,即“以孝治天下”。过去,理论界有人认为《孝经》是一般讲究伦理孝道的著
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下列命题能体现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是?
文史百科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中国历史
哲学基本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的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其二,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里“心外无物”是指除了自己的意识,思想或者灵魂之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其他的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只要是感官感觉到的东西都是虚幻的,不存在的,这就是一个物质
戴震的哲学思想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戴震哲学思想的产生,是对于中国以往“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批判。他在否定朱熹的形而上学本体论的过程中,建构了“天道一性一人道”的思想逻辑结构,“天道论”是戴震的世界图式。戴震认为世界是“气”之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不息”,即为“道”。“气”即“道”之实体。又以为《易系辞》所谓“形而上”之“道”,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