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lǘ),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齐桓公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姜姓,名小白,齐襄公诸儿之弟,公元前685年~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小白进宫劝谏,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襄公的族弟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襄公,篡夺了君位。一个多月后,齐人杀死公孙无知,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小白的兄长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的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小白继位。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他重用管仲,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灭掉了附庸于鲁的遂国。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声名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首霸(“首”可以解释成“首先”,也可以说是“最杰出”)。管仲、鲍叔牙去世后,齐桓公重用了易牙、竖刁等小人,让他们掌握了国政。在位43年后,齐桓公于公元前643年病死。他的5个儿子因争位而忙于内战,尸体于死后67天才下葬。这时的齐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他创下的霸业也就衰落了。晋文公姬姓,名重耳,第二十四位晋国国君。齐桓公之后,中原没有真正的霸主,直至晋文公(前636年~前628年执政)时才重举“尊王攘夷”之旗帜。文公早年曾因“骊姬之乱”,在外流亡十九年,饱尝艰辛。即君位后,他任用狐偃、赵衰等贤良,整顿内政,改革政治,发展经济,整军经武,取信于民,安定王室,和好秦国,国力大盛。方文公即位之时,周室发生内乱,襄王蒙难出奔于郑。赵衰向文公指出:“求霸莫如入王尊周。……方今尊王,晋之资也。”文公乃于公元前635年独力勤王,匡扶周室,迎襄王复位,于是晋之声名大噪。周襄王二十年(前633),楚军包围宋国都城商丘。次年初,晋文公领齐、宋、秦之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与楚军交战。由于楚国立国至此,从未有败战记录,甚至齐桓公也不敢与楚人开战,因此当时所有人都以为晋国必败无疑。而晋文公为了回报昔日流亡时楚成王的接济之恩,坚持先退让三舍(约45公里)才接战。敌前退兵形同不战而逃,为此晋文公承受极大压力,甚至晋军内传出他梦到了被楚成王打倒在地、吸食脑髓,所以才吓得想放弃决战之传闻。但这场战役最后晋国赢了。晋国的山戎大军打破了楚国荆蛮大军的不败神话。晋文公归途中大会诸侯于践上(今河南郑州北),天子遣人封其为“伯”(霸)。后来,晋文公又会诸侯于河阳(今河南孟县西),周襄王亦被召与会。晋文公因战胜楚国而称霸于诸侯。文公死后,晋国之霸业犹维持百年之久。楚庄王楚庄王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国君,芈姓,熊氏,名旅(一作侣),楚穆王商臣之子,公元前613年~前591年在位。楚国原是一个南方小国,经过文王、成王的发展之后,到穆王时已渐渐出现停滞状态。庄王即位时年龄尚不足20岁,国内矛盾重重,爆发了他两位师傅公子燮与子仪发动的叛乱。叛乱虽被及时平息,但对他这个幼主来说,却是一次不小的考验和不利的开端。在复杂的形势下,他采取了以静观动的对策,表现出沉湎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状况。三年后,他对楚国的政局和各类人物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举、苏从等忠直之臣,攻灭了前来进犯的庸国,使楚国的势力向西北扩展。他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虚心听取孙叔敖对治理国家的意见。庄王在位期间,君臣上下和睦,一致对外。他带头执法,重视社会生产,发展经济,充实国力。他务实的统治使楚国社会安定,民风俭朴,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楚国要北进中原,争霸诸侯,首先就要拉拢与其相邻的郑国。楚国在北林打败晋国军队后,郑国开始听命于楚国,但仍然摇摆不定。为了争当霸主,楚晋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最后楚军大获全胜,声威大震,国势日强,而晋国在中小国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们的能力。不久,楚庄王灭掉了萧国,又连续三年攻伐宋国,迫使宋国向楚求和。楚庄王饮马黄河,问鼎中原,实现了自己称霸的愿望。中原各国诸侯对楚国言听计从,唯唯诺诺,有敢违背楚国旨意者,楚国兵锋所向,没有不迅速瓦解的。?楚庄王连年用兵,但他尽量做到不违农时,对百姓安抚体恤,从而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他的高明之处。他对外战争也是采取威德并用的策略,并不只是着眼于某一块土地的得失,而更注重于以德取势,号令天下,这使他的霸业最终取得了成功。宋襄公宋襄公(?~前637),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前650~前637),宋桓公之子,子姓,名兹甫,于公元前650年即位。宋国原本是周初商代贵族微子启的封国,领地为现今豫东及苏、鲁、皖接壤地区,都城为商丘(今河南商丘)。到宋襄公之时,国势渐盛,而其称霸中原的欲望也愈加强烈。?公元前645年和643年,成就了齐国霸业的管仲、齐桓公相继病死。桓公死后,他的五个儿子为争夺君位发生内讧,易牙勾结宫中权势作乱,立公子无亏为君。齐国也因内乱而国力渐衰,彻底丧失了霸主地位。公元前642年,野心勃勃的宋襄公趁机联合曹、卫、邾等国出兵讨伐齐国,并扶持逃到宋国避难的公子昭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此举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赞,宋国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而一心想继承齐桓公的地位的宋襄公自恃定齐有功,野心越来越大,妄图称霸中原。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发起鹿上(宋地,今安徽阜阳南)之盟。对此,宋国的重臣公子目夷(宋襄公的庶兄)曾多次劝谏宋襄公说:“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但正做着霸主之梦的宋襄公并没有接受目夷的规劝,他再次邀请各国在宋国开会,商议会合各诸侯国订立盟约,想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同年秋,宋襄公又约楚、陈、蔡、郑、许、曹等国之君会盟于盂(宋地,今河南睢县境)。赴约时,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劝告,执意不带兵马,而楚国却设伏兵于盂,抓获宋襄公。随后楚国起兵伐宋,但遭到了目夷所领导的宋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楚军久围宋都数月而不能攻克。后经鲁僖公的调解,宋襄公才被楚国释放。?纵观宋襄公一生所为,他实乃一志大才疏之人。齐桓公死后,诸侯中以楚国最强,楚成王实际上已称霸中原。而宋国本是一弱国,国小力单,原本无力称霸,但宋襄公却自不量力,一意孤行,妄图与楚争霸。宋国在与楚国的政治较量中,始终处于下风,一败再败。而在决定其命运的泓水之战中,他又大讲仁义道德,死守古代“不鼓不成列”的决斗式战法,不肯乘敌“半渡”、“未阵”而击之,结果兵败身死,为天下人所耻笑,毛泽东评之为“蠢猪式的仁义”。宋襄公的争霸实际上是在为楚国确立其霸主地位搭桥铺路,“正所谓‘宋襄霸业’,实为楚成霸业。”旧史称宋襄公为“春秋五霸”之一实属名不副实,而最务实的《左传》中也并未以霸许他。秦穆公秦穆公,嬴姓,名任好,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公元前659年~前621年在位,长达39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他在位期间,内修国政,外图霸业,统一了今甘肃、宁夏等地,秦国开始崛起。秦国原是居住在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周围的一个嬴姓部落。因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有功,封为诸侯,赐给岐以西地,正式建国。经文、宪、武、德、宣诸公,秦的疆土不断东移,到穆公继位时,已占有大半个关中。秦穆公即位后,胸怀大志,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重用百里奚、蹇叔等良臣,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依靠他们修明政治,发展军事,奖励生产,使国家实力大大增强。秦穆公选拔人才,能够打破尊卑贵贱界限,选拔贵族以外的人,选用别国前来投奔的人,比如百里奚曾是个奴仆,他用五张羊皮把百里奚从楚国换了回来。当七十余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是。穆公又在百里奚的推荐下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秦穆公广纳贤才的做法充分表明他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国君。人才有了,要完成霸业,还一定要得到民心。秦穆公很重视民心的向背,所以实行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减轻百姓的负担。他强调取信于民。晋国闹饥荒,向秦国求援,他不计过去的恩怨,把大批粮食运到了晋国,说不能让百姓受罪。晋国臣民都称颂他的大德,他的威信大大提高。这使他深受下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戴,有了争霸的基础。在外交上,秦穆公也很有谋略。为了打开通道,争霸中原,他利用联姻与晋国结成同盟,以与中原诸强抗衡。他娶了晋献公的女儿穆姬做夫人,又把自己的女儿怀嬴嫁给晋文公,并帮助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战胜了楚国。晋文公死后,秦穆公认为时机已到,想取代晋成为霸主。为稳定后方,他全力进攻西戎。西戎泛指秦国西边散布于广大地区的戎族国家。他通过投奔来的由余了解了西戎各国的山川形势、兵力部署,采用离间计、美人计等策略,突出奇兵,发动全面攻击,征服了这些国家,扩地千里。这样,东从陕西、山西交界的黄河起,一直到遥远的西方,都为秦国所控制,秦穆公终于成为西方的霸主。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加速了民族融合,发展了秦国经济。秦穆公开创的霸业,为战国末年秦统一整个中国打下了基础。穆公三十九年(前621年),秦穆公死,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殉葬而死的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这三人十分善良、勇武,国人对此悲痛万分,赋《黄鸟》之诗,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意思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吴王阖闾又作“吴王阖庐”。姬姓,名光,公元前514年~前496年在位。吴国是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一个国家,原本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吴国开始崛起。晋国为与楚国争霸,采取联吴制楚之策,派楚国亡臣屈巫带着一队战车来到吴国,教吴人乘车、御射、列阵,吴军由此学会了车战。此外,吴国与晋国交好后,经济、文化也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吴君寿梦慢慢萌生了走出国门的意图,自号吴王,欲与南方大国楚国在疆场上一试身手。公元前584年,吴军新编水陆大军齐出,一举攻下楚国淮河重镇州来。此后近70年间,双方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几成世仇。在这十次战争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称吴王阖闾。阖闾即位后,立志称霸天下。具有政治胆识的阖闾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听取民声。他任用了楚国亡臣伍子胥,听取其振兴吴国的建议。他修建城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充实兵库,为称霸诸侯作准备。经过几年的努力,吴国不断发展壮大,百姓丰衣足食,乐于为国家而献身。为了给楚国点颜色看,他一举灭亡了楚的附庸徐国,楚国对此也无可奈何,眼睁睁地看着他在徐国称王。具有了强大的经济实力,阖闾开始整军经武,把重点转向军事上的发展。他任用伍子胥帮他训练吴国的士卒,以适应与中原诸侯国作战的需要。又重用军事家孙武,提高战术素养;加紧制作锋利的宝剑,以供战争之用。一切准备就绪,阖闾首先把矛头指向了强大的楚国。公元前506年,吴国联合唐、蔡两国,对楚国大举进攻,楚军瓦解败退,主帅令尹子常狼狈逃窜,吴军大获全胜,又经过几次战斗,进入了楚都城郢。楚昭王惊慌出逃,后在秦哀公的帮助下才重返国都。战胜楚国后,阖闾的锋芒转向了越国,开始了对越的攻战。公元前496年,在两军交战时,他不幸被越军射来的箭击中,受伤而死。越王勾践又作“越王句践”。姒姓(一说芈姓),越氏(一说驺氏[2]),名勾践,公元前496年~前465年在位,越王允常之子,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践即位。由于其父允常不肯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又支持阖闾弟夫概自立,两家结下了怨仇。吴王阖闾趁越丧乱之际兴兵伐越,勾践起兵抵抗。吴军战败,阖闾受箭伤死于回国途中。其子夫差即位后,时时不忘杀父之仇,用了两年多的时间练兵。公元前494年,吴越夫椒之战中,勾践一败涂地,被困在会稽山。?打了败仗的勾践听取了臣下大夫文仲、范蠡的意见,答应卑辞向吴国求和,等待时机以再图大业。大夫种通过吴臣太宰说服吴王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勾践抵达吴都,夫差有意羞辱他,要他住在阖闾坟前的一个小石屋里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了解夫差的病情。时间过去3年,由于勾践尽心服侍,再加上吴太宰不时接受越大夫种派人所送之礼而在夫差前为勾践说好话,使夫差认为勾践已真心臣服,决定放勾践夫妇和范蠡回国。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多年灾荒又遇大旱,仓廪空虚,百姓饥饿,多就食于东海之滨,勾践乘隙攻吴。越军以两翼佯动、中央突破、连续进攻的战法,大败吴军于笠泽(今苏州南)。夫差见大势已去,就自杀而死。勾践率得胜之师,北渡淮河,与齐、晋等国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元王派使臣送来祭肉,封勾践为“侯伯”。自此,越军横行江淮一带,诸侯尽来朝贺,勾践的霸业完成。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时,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为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传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大夫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大夫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
更多文章
历史上春秋五霸指的谁?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东周在历史上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第一个称霸的齐桓公,与后来的晋文公(重耳)、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一起,在历史上被称为“春秋五霸”。(另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春秋之时的典型特征是连年的战争。这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纷起的大分裂时期,群雄争霸,先后出现了齐桓公、晋文公
春秋五霸指哪五霸?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五霸”是中国古代史上的常识,但“五霸”究指哪五人,自古及今两千年来史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说法有十几种,人头多达十五个。现在,史学界的说法仍有两种:一为齐桓、晋文、楚庄、吴阖、越勾践;另一为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而《历史辞典》、《辞海》、《辞源》等权威典籍,对“五霸”词条的解释则是二说并存,莫
春秋五霸是那五霸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春秋五霸的问题,原创者孟子并未说明五霸具体是说哪五人,因此后人诸多猜测,单就战国及汉代至少已有四种不同的排列:墨子、荀子称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为五霸;《左传》、《史记》、应劭、赵岐以齐桓、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为五霸;《白虎通义》以齐桓、晋文、秦穆、楚庄、吴阖闾为五霸;《汉书》颜师古
春秋五霸到底是是哪五霸,有没有吴国和越国的事啊,吴国和越国有没有参加当上霸主啊。
文史百科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中国历史
从公元前七七O年到前四七六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
秦汉历史的概括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随着秦国征服所有对手,中国就成为一个幅员广大的农业帝国。作为以后中国历史特征的政权形式中央集权的官僚君主制起始于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统治中国),而在统治时间远为漫长的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20年)得到巩固。在这一时期,中国本土的疆域不断扩大,秦汉王朝将其霸权扩展至辽阔的疆域,向南远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人物的事迹进行简单介绍并进行其评论,至少5个
文史百科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中国历史
齐桓公姜小白:任用名相管仲,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晋文公姬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在城濮之战大胜楚军,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位霸主。楚庄王熊侣:一鸣惊人,问鼎中原,成为春秋时期第三位霸主。吴王阖闾姬光:任用伍子胥、孙武,打败强大的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第四位霸主。越王姒
秦汉时期历史典故10个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焚书坑儒(嬴政),指鹿为马(赵高),取而代之(项羽),揭竿而起(陈胜),作壁上观(救赵诸侯),破釜沉舟(项羽),约法三章(刘邦),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范增),沐猴而冠(项羽),暗渡陈仓(韩信),分一杯羹(刘邦),背水一战(韩信),十面埋伏(韩信),四面楚歌(项羽),多多益善(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秦始皇的重大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统一全国..免战乱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统一后颁布的律法:车同轨,书同文.焚书坑儒车同轨,方便了各地的联系、贸易.书同文,焚书坑儒.统一了文字,很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一同.一定程度上推广了文化的成长.筑长城、大程度的提到了军队的战斗能力、速度、防御(烽火台.长城.)当然也有负面的忘记的差不多了,只能想起这
求秦始皇事迹表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公元前259年,1岁,秦始皇出生;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年仅13岁;公元前238年,22岁,他正式亲政,并除掉吕不韦、集团;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30岁39岁,他先后用十年时间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39岁50岁,他先后自称皇帝、统一制度、修筑长城
怎么去形容春秋时期的长平之战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和战国的战争很大不同的。春秋战争规模小、时间短、人少、杀戮也少。且讲阵仗,权谋相对战国少。战国战争规模大、时间长、人多、杀戮多。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发展、兵器战术的革新以及各国的君主专制了的各国军国主义思潮的泛滥。从城濮之战来看,晋借履行前约而退“三舍”体现了春秋时期作战尚有一种“骑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