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483 更新时间:2024/2/3 14:43:54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汉魏之际,曹操崛起于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采取的政治措施皆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节,从而影响了整个时代。在思想理论上,体现道法结合的刑名之学曾一度占据主导地位。魏晋之际,道法的结合逐渐趋于破裂,以道家思想为骨架的玄学思潮开始扬弃魏晋早期的名法思想,转而批评儒法之士。这样,魏初在道法结合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玄学进一步得到强化。西晋后期,玄学思潮同极端发展,至此,玄学所主张的放达,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行为上,都对封建政权构成破坏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学内部及儒家学者的不满,从而掀起对道家和玄学的批判思潮。东晋时期,佛教的流行,特别是般若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道家、玄学的思想、语言及方法,故出现玄佛合流的趋向。因此,这一时期的儒家学者,除继续批判道家、玄学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义和人文传统批评佛教。他们站在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上,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响,力图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但都缺乏足够的理论系统和创造性。南北朝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不同于两晋时期的新形势,玄学思潮归于沉寂,佛道二教继续发展。佛教大量译经,广泛流行,渗透到政治、经济、社会、民俗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儒学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玄、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儒家学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评焦点,由老庄玄学转向佛教,出现了大批反佛思想家。尽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趋于复杂化,但儒学不但没有中断,相反,却有较大发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学说经过玄、佛、道的猛烈冲击,脱去了由于两汉造神运动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学外衣,开始表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晋南北朝的学术思潮和玄学思潮来说,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改革、发展和补充儒学的愿望。他们不满意把儒学凝固化、教条化和神学化,故提出有无、体用、本末等哲学概念来论证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们虽然倡导玄学,实际上却在玄谈中不断渗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于老庄,名教符合自然。此时期虽然出现儒佛之争,但由于儒学与政权结合,使儒不始终处于正统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伦理作认同,逐渐形成以儒学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趋势。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一个朝代名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当时南北对峙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最后统一全国的隋朝。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三国包括了魏、蜀、吴,分别是曹操父子、刘备父子及孙权父子所建立。曹魏的年代始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都洛阳,史称魏或曹魏。统治范围有整个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长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肃、陕西、辽宁的大部分地区。亡于公元265年,共历五帝、46年。蜀汉为刘备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1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国号曰汉,史称蜀或蜀汉。统治区域有今四州、云南、贵州全部和陕西的一部分。公元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帝、43年。孙吴为孙权所建立的国家,公元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称帝,国号吴,建都于建业,史称孙吴或东吴。统治区域有今长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两广地区。公元280年为晋朝所灭,共历四帝、59年。晋朝分为西晋与东晋。公元265年司马炎代魏称帝(晋武帝),国号曰晋,建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吴,统一全国,秦汉以来的分裂,至此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至葱岭,西南至云南、广西,北至大漠,东至辽东。但晋武帝死后不久,宗室之间爆发「八王之乱」,曹魏以来入徙塞内的游牧民族也乘机起兵称帝,全国又陷入分裂混战的局面。匈奴人刘渊建立汉政权(后改国号曰赵,史称前赵),公元316年,刘渊族子刘曜攻占长安,俘晋愍帝,西晋亡国,共历四帝、52年,北方从此进入所谓的「五胡十六国」时代。晋朝宗室司马睿在南方重建晋王朝,占有今长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于建康,史称东晋。公元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曰宋,东晋亡,共历十一帝、104年。两晋共历十五帝、156年。五胡十六国,自公元304年刘渊称王起,北方各民族纷纷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国,直到公元439年被鲜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共历135年。在此期间,共有六个种族各自建立王国,包括.运、匈奴、鲜卑、氐、羌、羯;这些王国的统治区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带,共计有成汉(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连氏)、前赵(匈奴刘氏)、后赵(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后秦(羌族姚氏)、西秦(鲜卑族乞伏氏)、前燕(鲜卑族慕容氏)、后燕(鲜卑族慕容氏)、南燕(鲜卑族慕容氏)、北燕(汉族冯氏)、前凉(汉族张氏)、后凉(氏族吕氏)、西凉(汉族李氏)、南凉(鲜卑族秃发氏)、北凉(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国。但另外还有汉人冉闵的魏、鲜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国等不被计算在内,此即史称的「五胡十六国」时代。这时诸国彼此混战,仅有前秦苻坚时,曾经一度统一北方,但为时不久。南朝分为宋、齐、梁、陈四代。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北朝主要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及隋朝。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史称北魏,或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号称帝,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公元534年分裂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史称东魏。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高欢子)所代,东魏共历17年。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觉(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欢子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建都于邺,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因皇室姓高,故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57年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禹文泰子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都于长安,史称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称宇文周。公元55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篡夺称帝,国号曰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统治疆域东、南至海,西到新疆东部,西南至云南、广西,北到大漠,东至辽河。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春秋到战国(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3年)这段50年的空白历史到底发生了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关于春秋与战国之间的时间断限,目前还没有统一说法,持“公元前476年”或者“公元前453年”之说者较为常见。本文倾向于公元前453年。那么,公元前455403年属于战国初期。从公元前455年到公元前403年,战国初期这五十二年的历史,题主称之为“历史空白”,但是,在我看来,这五十二年不仅不是空白,而

  • 春秋战国时期,你认为谁对社会的贡献最大?

    文史百科编辑:与世无争标签:中国历史

    呵呵,春秋战国从公元前770年到秦统一的公元前221年,跨度550年,要比一比谁对“社会”贡献大还真不好说。有人说是孔子。孔子的思想学说当时并未完全被统治者接纳,起的作用有限,所以我不认为孔子对当时社会贡献大。至于孟子,其情况与孔子类似,他也比不过孔子。有人说是李斯,他在秦的统一事业上贡献大。秦国统

  • 你认为春秋战国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为深远的时期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是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的历史时代……大动荡,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瓦解,礼崩乐坏,礼乐制度由天子出变为诸侯出……大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转型时期,由分裂趋向统一,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日渐演变成统一战争……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各诸侯国纷纷通

  • 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军队中有哪些趣事?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谢邀,这个问题很好玩,以史为鉴就给大家讲几个春秋战国时期关于军事的段子吧。一、管跑跑和鲍解释管仲和鲍叔牙年轻时是一对好,不论是做生意还是打仗都在一起。有一次因为管仲出主意鲍叔牙出钱俩人合伙做生意失败了,俩人被逼无奈之下就去齐国军队参军混饭吃。但是参军虽然有饭吃,但有生命危险啊,于是管仲每次作战的时候

  • 嘉兴在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嘉兴在近代史上大名鼎鼎,大事很多。这里说一下先秦时代发生在嘉兴的一件事。这件事的主角,相信每个中国人都知道,就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其事真相如何,这里权且不论,单说勾践在春秋晚期的嘉兴境内做的这件奇事。此事发生在公元前496年五月,即勾践即位成为越王的第二年,与越国相邻的吴王阖闾乘勾

  • 谁有春秋的历史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

  •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大战,尸横遍野,有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疫情无法控制?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春秋公羊传》里曾经记载过这么一个故事,讲的是鲁庄公20年夏天的时候,齐国发生了大灾,这里的大灾就是疫情。当时的疫情便是波及全国的传染病。这里的全国指的不仅仅是齐国,因为这里专门记载道,这一传染病已经波及到了鲁国境内。这本书的作者是齐国人公羊高,可是本书却是以鲁国的视角来撰写的。因为这场疫情,从齐国

  • 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春秋战国时代,为何铸就最辉煌的古代文明?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我认为还是有一大批真正做学问的人在认真的做学问。做出的学问能很好地在当时代传播,反,吸引。产生出各种更好的思想,经总结,归纳形成诸子百家。一是追求知识,学问的土,动荡时期,人心不稳。诸子学问就是种子。整个社会是水,肥,让种子长大,最后形成大树。最有名的是巫山云雨的故事。这个故事来自楚国宋玉的《高唐赋

  • 舂秋末期的名人故事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尊王攘夷:齐桓公在成就霸业时,曾得到管仲辅佐。此人在齐桓公继位前曾侍从齐桓公的政敌,为与齐桓公争夺王位,曾射过齐桓公一箭。但齐桓公上台后,看重管仲的才于,不计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为相,实施改革,终于国富兵强。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诸侯王不再听命于周王,一些强大的诸侯趁机发动兼并战争,强迫其

  • 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的故事有哪些?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射伤阖闾前496年,吴王阖闾听说允常死,兴师伐越国。越王勾践使死士挑战,排成三行,到吴军阵前,大呼而自刭,吴军观看,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吴王阖闾被射伤,阖闾且死,告诉其子夫差曰:“一定不能忘了越国。”[2]兵败被困越王勾践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募兵立马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