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商朝的王位是父死子继的吗?

商朝的王位是父死子继的吗?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506 更新时间:2024/2/25 11:05:36

感谢小秘书邀请。

这是个曾经在学界多有争讼的话题。从商王世系看,既有父死子继的情况,也有兄终弟及的现象。那么,这个问题不妨从两个方面来讨论第一,考察商王世系和如何继位的依据是什么;第二,商王朝关于王位继承的制度是什么。

关于商王世系,甲骨文提供了最可靠的考察依据。早先,对于商王世系的研究,主要依靠古文献,如《史记.殷本纪》、《竹书纪年》、《三代世表》、《书序》、《孟子》等等。其中,自是以《史记》为最主要参考。

司马迁的《殷本纪》,记载了商族从“微(上甲)”开始至“帝辛”的二十三世三十七王;包括从“天乙”,即大乙“汤”开始至帝辛“纣”的十七世三十一王。见下表就司马迁的记载来看,的确自商汤以后,既有“父死子继”,又有“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的计有:外丙、中壬、沃丁、小甲、太戊、外壬、沃甲南庚阳甲盘庚小辛祖庚廪辛,在三十一王中占了十一位,接近三分之一。

遗憾的是,司马迁当年无缘见到甲骨文,他所依据的是以“六经”为主的前朝古文献,尽管他在治史上极其严谨和苛刻,但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他对于夏商周历史所做的贡献,已经是登峰造极了这是后世几乎所有严肃史学界人士的一致看法。

有幸的是,甲骨文为三千年后的人们,提供了更直接准确的依据。商人重祭,对于祭祀先祖先王,有极高的崇拜自觉,且有严格的制度和时序。

甲骨文中,占最大比重的,是对先祖先王的祭奠以及占卜,占卜中亦有众多的问卜于先祖先王的内容。这就为人们商王世系之谜,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依据。

学者们发现,甲骨文中记载的对商先祖先王的祭祀,存在着一个重要的制度周祭。所谓“周祭”,是商王及王室贵族用翌(日)、祭、彡(日)等五种祀典,对自上甲以来的先公先王和自示壬之配妣庚以来的先妣轮番和周而复始地进行的一种祭祀。这种祭祀是一个王世接着一个王世,连绵不断地举行下去的。因此,它也是商王朝最根本的祭祀制度。

最早发现这一制度的是董作宾先生,就此,他发表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一文。近些年来,对此制度研究成果卓著的有日本的岛邦男、台湾的许进雄和中国社科院的常玉芝等人。

通过甲骨文对周祭的记载,可知周自上甲微开始至帝辛纣,共二十三世三十五王;包括自大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二十九王。

甲骨文的记载,与《殷本纪》所记二十三世吻合;只是司马迁那里多了两位商王中壬和沃丁,他俩,都不在甲骨文的祭祀记载中,说明并未继位过商王。

在甲骨文中,非父死子继的商王有:卜丙(外丙)、小甲、雍己、卜壬、戋甲、羌甲、南庚、阳甲、盘庚、小辛、祖己、祖庚,在二十九王中占十二位,比例高于司马迁的记载。

商王朝王位继承的制度是什么。事实已经清楚了,商王朝确实父死子继和兄终弟及的情况都有。现在的问题是,商王朝的王位继承制度是什么?因为,后来的哪个朝代,几乎都有兄终弟及的事情,还有一些是兄还未终弟也强“及”的情况,比如朱棣。题主问的,大概也是商王朝王位的继承制度是什么。

王国维的观点不用详细说了,他认为商朝是“兄终弟及”的制度。但是,他的这个意见可能发表的太早,所见到的甲骨文证据也比较少,因此并不为后来更多的学者所引用。真正有影响的,是台湾的严一萍,他在《殷商史记》中,明确认为,商王朝王位的继承,是“据‘兄终弟及’的成规”。

然而,据晚于他的日本的岛邦男、台湾的许进雄和中国社科院的常玉芝,还有宋镇豪、韩江苏、江林昌等学者的研究,商代的王位继承制度,是“父死子继”而非“兄终弟及”。确实出现过的兄终弟及情况,个别是具体原因造成的,大多是王族内部斗争夺权的结果。

他们的证据是

第一,中国自夏开始,由五帝的部落联盟的古国进入王国时代。这表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私有财产产生后,财产继承的问题必然成为统治者的首要问题。夏王朝自夏开始,实行的就是王位传子制。太康失国到其弟少康中兴后,王位在夏后世家族中以父子相传的制度,实现了权力和财产的平稳过渡。

第二,商族自上甲微到大乙成汤这段时间,实行的也是王位传子制。这种王位传子(尤其传嫡长子)制度的最大优点,是避免王位在同一家族中引起争夺,以致造成整个家族势力的削弱甚至灭亡的悲惨的命运。第三,然而,成汤死后,确实出现了成汤所立王子大丁的弟弟外丙(卜丙)继位的情况。这是一个例外。源于王子大丁比成汤死的还早。成汤故去,大丁已死,这个时候,大丁之子、成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可是,太甲不好好玩儿按司马迁的说法,继位三年了仍然“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伊尹这个辅佐成汤的“首辅大臣”,把太甲送到桐宫这个地方去办学习班了。可是,国内不可一日无君,于是由外丙继位。为了保险,不使王位由此旁落,伊尹自封为摄政大臣,掌管一切事物。同时,伊尹不断对太甲进行教育帮助,使他终于幡然悔悟。三年后,伊尹又让太甲回来接掌了王位。

第四,商王朝自成汤立国至雍己时,据《殷本纪》等文献记载,经历了五世十王,王位在兄弟及兄弟与长兄之子之间传承。但百多年来的甲骨文的发现及研究成果表明,成汤立国到雍已五世中,共有8位商王先后继承王位。自成汤大乙到太庚四世中,仅出现外丙一世旁系先王。据常玉芝研究,外丙这一旁系先王的出现就是前面所说的特殊历史原因。由此说明,商王朝自建国之初,已经建立了王位传承的根本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到了太庚一世,相继有三子为王,出现了商王朝历史上的真正的“兄终弟及”现象。因历史久远,其历史原因和背景不得而知,但由于小甲、太戊、雍己相维为王的出现,为商王朝中期的“王位争夺”埋下了隐患。

第五,最有说服力的证据,是甲骨文中对先王祭祀的记载,凡是属于“父死子继的”,都与“先妣”先王的老婆一起祭祀,凡是兄终弟及的,虽然也是先王,但祭祀中,都不把他们的老婆列为祭祀对象,这最能说明问题已经是先王,后世没有办法;但是兄终弟及不和祖宗之规,总还是要有所区别。下面这张常玉芝整理的甲骨文商王世系祭祀图,十分清楚地印证了这一点第六,关于商王朝中期开始,如何因为兄终弟及造成王族分裂争斗,实力大减,多次迁都等等,不再细说总之是父死子继的制度有了,但权利的诱惑太大,有些兄弟旁支便上下其手了。

随后的周朝,确实把殷商没能坚持好嫡长子继承制,导致自乱,作为“殷遗殷鉴”的重要一项来总结。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应该是确立于周成王,当然,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是周公。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最早的介绍历史的书籍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中国历史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尚书》

  •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国历史

    「为什么说公元前八四一年是我国有确切纪年的开始?」没有「为什么说」,因为这是一个「事实判断」,事实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定要问「为什么」,我只能说公元前841年的年表信息散佚、缺失。这就有【循环论证】的嫌疑了。就像你三岁上幼儿园、八岁上小学。。。。。。。三岁以前的事你就很模糊了,不记得了。------

  • 大家给小弟推荐几本关于中国商史的书籍吧,还有关于四大商帮的书籍,尤其是晋商的(起源、发展、兴衰、代表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中国第一商道:晋商》通天之地《中国商道(晋商徽商浙商货通天下商经)》《晋商--中国第一商帮的经营之道》

  • 正史里的商纣王帝辛有多厉害?你如何评价?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正史里的商纣王帝辛到底有多厉害?厉害到国破家亡变成了一堆灰烬!也许有人说商纣王之所以失败,是被周武王钻了空子当时他的精锐大军正在边境作战。但是既然问的是正史,那么咱们就按《史记》的说法总结:商纣王是很厉害,但没厉害到正地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

  • 商朝皇族姓氏?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商王室为子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氏。母系社会,最初在群婚制社会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当社会过度到父系社会后,为保证氏族血统纯洁。所以开始因生而创姓,所以“姓”字是“女”和“生”组成,形象的说明最早的姓与得姓始祖出生时候有关。夏、商、周的时候,人们有姓也有氏。

  • 古人推崇立嫡立长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古人推崇的立嫡立长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有很多不同的观点。它看似普通,又是老生常谈的老话题。如果谈不出新意,拾人牙慧那太无意思了。本人无意标新立异,但又想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一些新思维,新思路。补充一些另一种角度的见解,观点。古人推崇立嫡立长是古人的智慧。它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它是怎么形成的,而且为上

  • 纣王在真实历史上到是怎样的君主?为什么会被丑化?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纣王在真实历史上到是怎样的君主?为什么会被丑化?纣王又叫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子姓,名受(一作受德),商朝末代君主,世称“纣”(一说为“受”之音状)、“商纣王”等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帝辛是帝乙少子,继位后,在内营建造朝歌、加重赋敛、

  • “亳”字,只为一座城池所有!你知道“亳”的由来和具体含义吗?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亳,只为一座城池所有”。的确,全国的地名中,只有安徽“亳州”带“亳”字。说到“亳的由来与含义”,也确实是“说来话长”了。“亳州”,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所置。“北周”,亦称“后周”或“宇文周”。郭威所建也称“后周”,因此,前一个“后周”五代以后基本没人再称。在“北周”之前,“亳州”是北魏所置“南兖

  • 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问题: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热播剧,也是围绕着中国古代的嫡、庶展开的。在这部剧中,由赵丽颖扮演的女主角盛明兰,因为是家里不受宠的小妾生的孩子,所以从没受到过重视,从小到大只能收敛锋芒,忍气吞声地过日子。那么嫡、庶差别真的这么大吗?一、从妻妾看嫡庶之别很多

  • 商代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商代是最早的有土实物支持的无可争议的中华早期文明,其文字成熟,法律齐备,国家模式完善。其君主传承有序,与史记记载相同,有据可查,商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也可以说是基石。正确看待商朝历史,我们应该从考古和文献记载两方面进行分析!一、考古记录分析:考古分析1:残酷的殉葬制度。商朝早期的二里头遗址中发现了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