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我们来看看《史记》的记载:
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作五子之歌。
太康崩,弟中康立,是为帝中康。帝中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作胤征。
中康崩,子帝相立。帝相崩,子帝少康立。帝少康崩,子帝予立。帝予崩,子帝槐立。帝槐崩,子帝芒立。帝芒崩,子帝泄立。帝泄崩,子帝不降立。帝不降崩,弟帝扃立。帝扃崩,子帝廑立。帝廑崩,立帝不降之子孔甲,是为帝孔甲。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
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发立。帝发崩,子帝履癸立,是为桀。在史记里,整个夏代的帝王全面罗列出来的,但几乎就是个流水帐。
即便如此,史记的这些记录仍然是非常重要的。跟《竹书纪年》相对照,就知道司马迁不是瞎编乱写的。史料多则多写,史料少则少写,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在《尚书》、《诗经》、《左传》、《楚辞》以及先秦诸子文献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夏代史料。经过一番梳理后,就能更加清晰地展示夏代的全貌。
比如说,夏代十分重要的少康中兴,在史记里并没有什么论述。但是在《左传》、屈原的《天问》以及《竹书纪年》等书上,汇总整理后,故事就很完整丰满了。另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是殷商的兴起,在〈竹书纪年〉也有体现。我从各种古籍中收罗了许多夏朝的史料,把夏朝的史事梳理得比较清晰,收录在《夏商周原来是这样》一书。所以,不要以为司马迁知道的比我们多,实际上我们了解的比司马迁要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