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周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周王朝的官制是什么样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2587 更新时间:2024/3/27 9:21:18

周王朝是奴隶制王朝发展的鼎峰,以《周礼》为准则下形成完备的规章制度,采用分封制,即以各个诸侯国共同拥戴周天子组成的金字塔统治结构。

武王伐纣后,以公侯伯子男爵位分别分封给不同的功臣和上古时代领袖后代,分别统治不同地区,每年周天子不干涉诸侯地方统治,诸侯只需要按时进贡、朝见就可以。

国都周边地区由周天子直接管辖,其他地区完全由诸侯说了算,当然地盘还要靠诸侯自己去打,周王只管任命,给予合法支持。

中央采用三公六卿制,协助周天子管理。

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一般授予爵位较高的诸侯,如郑庄公等。三公中的太宰本是周天子的管家,因为亲近周天子,地位超出其他二公,成为百官之首,又称为执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三公权利膨胀,周王室式微,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依靠武力强弱,成为各诸侯之首,如春秋五霸等。

六卿是三公之下分别掌管不同事务的负责人,又具体分为内廷、外廷官职。内廷一般负责周王出行、车马等,外廷负责协调诸侯纠纷、史官、祭祀等。

求唐宋明清朝任意一个的从上到下的各个官职和武将称号、名字?

是写小说用吧?

中国历代职官

由于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间的关于职官的资料很少,而且真伪难辨。很长一段时期研究职官要么完全依据《周礼》,要么忽略不谈。但是《周礼》成书较晚,其中内容和铜器铭文相比多有不符,许多学者都认为不能完全依据此书来研究西周的职官。如果忽略,则这段时期的职官完全是个空白。现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较可靠的文献来研究秦朝以前的职官制度。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商朝后期,王族的长老有称为“父师”、“少师”的,对王负有辅佐、指导的责任,如箕子比干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西周-春秋时期

这一时期国家的最高君主成为“王”,又称“天子”、“天王”。王位一般由嫡长子(参看宗法)继承,预定的王位继承人称为太子。王的正妻称为“后”。此外,诸侯的封地称为“国”,大夫的封地叫做“邑”。他们都是天子的臣民。王室机构是中央政府,诸侯和大夫的机构是地方政府。军政大权掌握在王室和外戚的手里,巫史的地位大大降低。

王以下地位和权力最大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在王年幼或缺位时,可以代行王的权力。这一时期形成了以卿士为首的政务部门,是最高的政务官,兼掌军事、行政、外交等事,一般由2、3人担任。

卿士以下,开始有明确的职务分工,司徒掌管土地和劳役;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土木工程建设;司寇掌管刑罚。太史的地位很高,与三公、卿士并列,但是其职权范围小了很多,主要掌管历法,起草政府文书,记载国家大事等。御史掌管档案,太卜掌管占卜,宗伯掌管礼仪和祭祀,乐师掌管音乐和教育。相是辅导君主礼仪的临时职位,一般由诸侯、太史或大行人担任。

总管王家事务的称“宰”,掌管王家膳食的称“膳夫”,掌管王家车马的称太仆,负责王宫警卫和教习武艺的称为“师氏”,王宫的卫士叫做虎贲。西周开始王宫使用宦官做杂役,称为寺人。

诸侯的职官设置与王室大致相同。执政的卿由周天子任命,世代相袭,称为“卿”,但是不能称为“卿士”。

战国-清朝末年

这一时期长达2300多年。君主地位非常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族的地位下降,而君主的臣仆和侍从的地位上升。秦朝以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日趋复杂,职务分工越来越细,职官的设置非常复杂。

职官的分类

中国的职官系统非常复杂,变化也比较多,下面简要介绍了各种类型的职官的沿革。

国君

国君是一国之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最大的官。战国以前,国君称为“后”或“王”。王是至尊的意思,代表上天统治人民,又称为“天子”、“天王”。春秋之后,诸侯国也开始称王。到了战国,有的诸侯国甚至称“帝”,但是未成定制。到了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才开始使用皇帝的称呼,并一直沿袭到清朝的灭亡。受此影响,皇帝的正妻称为皇后,皇帝的母亲称为皇太后。历史上的一些少数民族政权,国君的称号也不一样,例如:

单于(匈奴)

昆莫(乌孙)

候娄訇勒(高车)

可汗(鲜卑、回纥、柔然、突厥、契丹、蒙古)

赞普(吐蕃)

宰相

宰相是国君之下最高的行政长官,历代叫法不一,只是一个通称。参看宰相。

中央各部门长官

从西周开始,政府部门开始分化。西周分为六个部门,各设长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到了秦朝统一后,进行了重大调整,形成了所谓的“九卿”。

九卿包括:

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和历法、医疗)

郎中令(宫廷守卫、议论)

卫尉(掌管宫门警卫、朝贡)

太仆(掌管皇帝的车马和全国的马政)

廷尉(掌管司法)

典客(管理少数民族)

宗正(管理皇族事务)

治粟内史(管理国家财政)

少府(管理皇帝的财政,以及国家政务)

另外执金吾掌管京城治安,将作大匠掌管土木营建,大长秋管皇后旨意的传达和后宫事务管理。他们与九卿合称“十二卿”。

魏晋以后,中央机构又进行了一次大的调整,尚书机构迅速发展。秦朝时的尚书台只是属于少府下面的一个机构。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改名为尚书省,成为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尚书省下分为各曹。到了隋唐时期,渐渐演化为六部,一直沿用到清朝。即: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财政

礼部掌管祭祀、教育和考试

兵部掌管军事

刑部掌管司法

工部掌管土木建筑和交通

六部形成后,九卿职权大大缩小了。

武官

西周时不设武官,官员文武兼管。到了春秋时期晋国设置中、上、下三军,国军任命军队统帅,才开始有了武官的设置,但是三军将领仍然兼管政事。秦汉以后,武官的设置大致可以分为:

警卫皇宫和京师的军队将领

掌管军事行政的武职

领兵作战的将帅

西汉时,太尉(后改称大司马,东汉时又改了回来)掌管全国的军事行政,统兵作战的武官有大将军、车骑将军等,还有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魏晋以后,大司马、太尉、大将军等成为了虚衔,没有实权。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是全国最高统帅。

西魏、北周实行府兵制。全国分为100个府,每府以郎将统领。隋朝和唐朝继续实行府兵制。中央禁军设十六卫。都督管数州的军事。唐高宗以后,都督带使持节的,称为节度使。中唐以后,府兵制破坏,从募兵中组成中央禁军,共十个军。其中神策军实力最强,设护军中尉和中护军,为禁军统帅。唐代战时有元帅、副元帅为最高统帅。元帅一般以皇族担任,副元帅为大臣担任。中唐以后又以宦官监军,称都监。唐代还有经略使、招讨使、制置使、团练使等武职,多为节度使、观察使、刺史等担任。

五代后周设殿前司,以都点检为禁军统帅。宋朝时,正规军称为禁兵。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分别统领。教练武艺的军官称为都教头,教头。禁军调度权归枢密院,由皇帝亲自指挥。南宋时,禁军已经不存在,收编了诸将所辖部队,称为御前军。出兵时其统兵将领称为“某州驻扎御前诸军都统制”。

辽朝守卫京师的部队称为“御帐亲军”,设侍卫司统领。警卫皇帝的部队称为“宫卫骑军”,设宿卫司统领。北枢密院掌契丹兵马,南枢密院掌汉人兵马。作战时设天下兵马大元帅。金朝的皇帝亲军由殿前都点检司统领。战时设元帅府,由都元帅指挥。元朝成吉思汗的卫队称为“怯薛”。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关。

明朝军队实行卫所制。皇帝亲军初为十二卫,后来增至二十六卫,锦衣卫就是其中之一。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和绿营两大系统。临时征召的部队称为勇军,例如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种。

监官与谏官

中国古代职官的一个特点就是监官的发达。监官是监察各级官吏的。谏官则是规劝君主的过失,使其改正。随着专制体制的加强,到了清朝时,监官与谏官已经合并,统称为言官。

监官的设置始于战国,最初由御史兼任。直到西汉末年,御史才成为监察官的专称。并一直沿用到清朝。

谏官在西周时虽然没有专职,但是公卿大夫都有进谏的职责。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的开始。秦汉时有谏官之职但是没有专门机构。隋唐时,门下省逐渐成为谏官的主要机构。辽以后,谏官名存实亡,甚至不复存在。明清时,谏官的性质与监官相近。

君主的秘书与文学侍从

君主的秘书是从史官中分化出来的。主要负责君主诏令的起草、君主言行的记载、官书的编撰等。在商朝时就已经有太史、内史等富于秘书性质的官职。

秦汉时期,御史大夫为秘书之长。魏晋以后,中书省掌管秘书的工作。唐代时,又设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和作为文学侍从。又有学士院,最为君主对文人的礼遇,学士的地位往往高于宰相。

学官

学官又叫教官,指主管教育的官员和政府任命的老师。西周时学校有师氏教武艺,乐正教诗书礼乐。秦朝和汉朝有博士官,教授经学。隋唐以后有国子监作为政府的学校,设有祭酒等职。

宫廷事务官

宫廷事务官是指为君主及其家属服务的职官。它起源于君主的家臣。战国时期设有少府,到秦汉时成为了九卿之一,其中设有很多官职,都是为君主服务的。魏晋以后,宫廷事务改由门下省负责。隋朝时改称殿内省,唐朝改为殿中省。到了明朝,不设总管宫廷事务的机构,其职责由宦官和女官分掌。清朝则以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

地方长官

另请参看中国行政区划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分为诸侯和大夫两级。秦朝统一后,万户以上的县称为令,万户以下的县称长。汉代时,京师所在的郡分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相当于郡太守。另外,汉武帝时设13州,长官为刺史。京师所在州的长官称为司隶校尉。

唐朝时每道设观察使,又有节度使为地方的军政长官。到了宋代,县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县,府一级的长官称为知府。

明朝省级官员称为承宣布政使司负责行政,都指挥使司管军事,提刑按察使司管监察。中期以后,有总督,巡抚纵观一省军政。清朝于明朝大体相同。

佐官、属官与胥吏

在长官之下,有数量非常庞大的佐官、属官与胥吏,他们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其设置也非常复杂,各个朝代的叫法也不相同。比如清朝的师爷就是这种性质的。

荣誉性质的官职

在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中,还有非常复杂的加官、试官、赠官、加职、加衔、兼官等情况。

官员的级别

中国古代的官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表示等级的有:

爵位:多根据亲缘关系和功劳大小而定,并且长期不变,可以世袭。

勋官:主要用于奖赏有功人员所定的称号。

品:是区分官员等级的标志。

散官:表示官员实际等级的称号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商朝一共统治了多少年的时间?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约574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

  • 中国有历史记载何时开始?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有历史文字是从夏朝开始。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自己的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记载来源于甲骨文和钟鼎文(金文),但这些考古文物是

  • 比干丞相一生清廉,穷的叮当响,为什么在封神榜被封为财神爷?

    文史百科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中国历史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比干,子姓,华夏族,沫邑人,因封于比邑故称之为比干,也称王子比干,商王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乃殷商王室的重臣。比干自幼聪慧勤奋好学,二十岁被授以少师之职(少师就是太子的老师为二品官职)辅佐商王帝乙。后接受托孤之重辅佐商纣王帝辛,被封为亚相,历经两朝忠君爱国为民请命敢

  • 有没有关于夏商交替历史的书?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日期:ISBN:750044288约公元前21世纪初,中原出现的夏王朝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继之而起的是商王朝,夏商承替延续千年之久。中国古代文明由早期形成阶段至处长商时期趋于成熟并走向繁盛,创造出独具特征的绚丽灿烂的青铜文化,在中国文明

  • 孔宣究竟属于哪个门派?明明是准圣级别,为什么只是个小小的总兵官?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孔宣属于哪个门派?明明是准圣级别,为何却甘愿做商朝一个总兵?小刘侃封神孔宣的修为十分厉害,当时他兵阻金鸡岭,靠着背后的五色神光,西岐无人是他对手。五色神光刷走了阐教许多弟子,还刷走了西岐许多大将。武王看形势不对,要姜子牙班师回朝。此时,陆压道人来了,他阻拦姜子牙撤军,然后与孔宣对战一场。但他不是对手

  • 李靖是唐朝哪吒是商朝的,为什么会成为父子关系?

    文史百科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中国历史

    “穿越,肯定是穿越!”我一看题主这个问题就想到这个词“穿越”。也许网络小说看多了,脑袋里装的就是稀奇古怪的念头。可是现实中也确实有穿越的成分,明朝作者许仲琳写《封神演义》的时候大脑里肯定闪过这种念头,所以就把唐朝李靖挪到商朝去了,而且职务改成陈塘关总兵。那么我们就聊一聊唐朝的李靖和商朝的李靖到底是什

  • 商朝存在多少年?从几年到几年?

    文史百科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约前1600年—前1046年),中国历史上继夏朝之后的一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商族部落首领商汤灭夏创立,商王朝经历17代31王。历经五百余年,至前1046年1月20日被周武王所灭。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个是准确的,公元前1046年.商灭亡.这个时间点是从多个方面得到了证明

  • 殷墟的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殷墟遗址殷纣身死,国都为墟。指商代后期都城遗址。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商代从盘庚到帝辛(纣),在此建都达二百七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可以肯定确切位置的最早的都城。

  • 俗话说“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有哪些与其相关的历史典故?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这句话经常会在说书先生那里听到,甚至在我们经常听到的相声里,郭德纲先生也经常会说起这几个字。这几个字每次随口而出,总会让人有一种威风八面的感觉。还记得在周星驰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里面,教书先生张口来了一句:左青龙,右白虎,老牛在腰间。说出来虽然让人不明其意,总觉得很

  • 中国商朝迁都几次?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从商汤开始传了二十个王,王位传到盘庚手里。盘庚是个能干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