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后代今天有多少人?李为什么最多

夏商周等各个朝代的后代今天有多少人?李为什么最多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407 更新时间:2024/2/25 21:08:12

夏姓姒,商姓子,周姓姬。夏朝灭后,传于杞国,后为楚国所灭。商朝灭后,传于宋国,战国时被瓜分。但其实现在我们所使用的形式,其实是氏,不是姓。上古三代,姓多以“女”字为偏旁,嬴、姬、姒等都是此例。后来子孙繁衍,分散各地,或以国为氏,或以地名为氏,或以官位为氏。比如李姓,本出嬴姓,由于李唐盛世,天下多有冒姓者。而且李唐幸运,后代皇帝尚没有追杀前朝姓氏的习惯。蒙元对于赵氏一般,满清则对于朱姓过于警惕。而且李唐之后为乱世,李姓能增耀自己荣光,很多人冒名顶替。所以李姓遍天下,赵姓也不少,朱姓相对就少多了。

中国从什么时候有姓穰的?

穰姓历史:姓氏考略:穰氏望出上□,县名,战国时秦置,属天水郡。风俗通义载:春秋时,齐国有穰苴,为大司马。另,路史云:春秋时,楚国亦有穰氏,以邑为氏以下是穰姓的根源:mi(米)。也有读mie音的,羊叫的意思。楚国贵族的姓,居然这样读,这个意思。芈姓芈[芈、,读音作mǐ(ㄇㄧˇ),古音读作miē(ㄇㄧㄝ)]一.姓氏渊源:单一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的汉水流域一带。季连为芈姓,这在陆终之前是不见记载的。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可见颛顼一系均为姬姓。但自祝融陆终之后,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有六姓,而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曹、斟、芈。这从人类的演进过程看,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认识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故逐渐严格限制“同姓不婚”。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最初当是一个氏族。由于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后代与另一个姓(氏族)的后代通婚,这样必然在一个姓之下出现了一些新姓,一个氏族(部落集团)也就裂变成若干个新的氏族了。姓,原义为生,在史籍《号甲盘》中即写作。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记载:“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说明姓,本来就是人类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后的标记。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远古时代,当然把生的根因归于女性,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姓”说:“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同时,先民由于对男女交媾及怀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于是认为与人的初生相距不远或常见的某种自然生物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图腾和图腾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产物,后来随着“母权制”为“父权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渐为父系氏族所承袭,图腾的色彩也渐淡化了。陆终之后六姓或八姓,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季连是祝融之后,当姬姓;芈姓,又当从母姓,标志着一个新的氏族的出现。据史籍《史记楚世家》索隐:“芈,羊声也。”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解释芈为,“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即古音读作miē(ㄇㄧㄝ)。芈姓的图腾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羌,西戎,羊种也……西方羌从羊。”可见,季连的母亲来自西方羌部落集团。据史籍《世本》的记载:“陆终娶鬼方氏妹,曰女。”而根据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明,羌方与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商朝时期高宗(武丁)武功显赫,在《周易既济》记称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亦谓“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这在商朝时期的《新获卜辞》中还有“伐芈”的记载。可见,芈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黄帝部落源自西北,历来与西羌通婚,至祝融陆终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后并以母姓为姓,既说明季连其时仍带有母权制的遗风,又进一步证实了楚族源自黄帝族系,与西方之羌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季连姓芈,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楚人亦毫不隐晦地自称为“蛮夷”,也就不难理解的了。至战国晚期,在秦国灭楚国之后,芈姓读音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宋仁宗宝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韵书典籍《集韵》中记注:“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母婢切,音弭。”即读音转为mǐ(ㄇㄧˇ)。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季连部南徙楚地后,与土著蛮民相融合,铸成了楚族中亦夏亦夷亦蛮、非夏非夷非蛮的独特性格与印记。所以,整个楚族是多元而统一的民族,恰似中华民族的缩影。这种历史现象,表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现象。本书按:芈姓,为“荆楚十八姓”之祖,即:伍氏:安定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有伍氏。屈氏:临淮群。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有屈原,又有屈突,复姓。项氏:辽西郡。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又姬姓。齐桓公灭项,子孙以国为氏。蓝氏:汝南郡。系出芈姓。楚公子封于蓝,谓之蓝尹,后以邑为氏。麻氏: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钟氏:颍川郡。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左氏:济阳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有左氏。靳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景氏:晋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斗、、苏、昭、屈、庄、景,皆芈姓之后。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芈姓)。晋侯光居于鄂,号鄂后。子孙以为氏。又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卓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能氏: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绎子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庄氏:天水郡。系出芊姓。楚庄王之裔,以谥为氏。慎(真)氏。天水郡。系出芈姓。白以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敖氏:谯郡。颛顼师大敖之后。又系出芈姓。楚国之君,凡被废弑不成君者曰敖。荆氏:广陵郡。系出芈姓。红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上官氏: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荆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姓氏有:单姓一百四十三: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叙氏、序氏、祖氏、成氏、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霜氏、氏、皋氏、举氏、举氏、雪氏、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侣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冯氏、屈氏、阎氏、瓦氏、堂氏、棠氏、氏、氏、蕲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养氏、包氏、淑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荡氏、白氏、涡氏、淖氏、匡氏、赀氏、訾氏、棘氏、枣氏、龙氏、俞氏、园氏、艾氏、氏、聂氏、蔓氏、万氏、万氏、利氏、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孙氏、沈氏、半氏、罗氏、理氏、叶氏、骆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氏(员氏)、兰氏、米氏、何氏、坛氏、喻氏、窦氏、刘氏。复姓一百一十二:斗氏、斗耆氏、斗乳氏、斗谷氏、斗强氏、斗缗氏、斗文氏、斗班氏、斗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包申氏、邓陵氏、卜梁氏、鲁阳氏、栎阳氏、苞丘氏、吴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轩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贤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泾阳氏、叶阳氏。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氏家族的源?

    文史百科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历史

    商朝武丁王时期,封其弟子曼于邓国,后代遂以曼为姓,吾离在位时一度强盛,前678年为楚国楚文王所灭。邓国灭国后,其国后人以国名为姓,是为邓姓。

  • 姓氏的来历、和姓李的名人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是目前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经历了以官职命氏到以树名命氏的过程。相传帝少昊有个后裔叫皋陶,担任帝尧时的大理(司法长官名),他制定了五仲刑罚。处理案子从不失误。皋陶的子孙世袭大理职务,历经虞、夏、商三代,被人称为理氏。商末,理征因执法不阿,得罪纣王,被处死。理征的妻子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 夏朝是怎么建立的

    文史百科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上从“公天下”变为“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基本上可以说,“家天下”的出现,也就是由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的一种标志。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重要王朝,也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对夏王朝记载比较多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据《史记》记载,夏王朝大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前后

  • 有关夏朝的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1、夏朝的建立相传尧、舜、禹时,部落联盟间采用“禅让”的方式“选贤与能”,推举天下的共主。尧老时,把“王”位禅让给了贤能的舜,舜老的时候,把“王”位禅让给了禹,但禹老时却把“王”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禹是来自中原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在成为天下的“共主”之后,组建军队,南

  • 为什么说宋代之后华夏文明出现断裂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自宋朝以后,周易开始逐渐衰弱--虽然还在,但断已没有了当日的风采.总结起来说,宋朝过后,他族文化的介入程度,已然完全不似北魏孝武帝式的单纯的融合,而是带着政治强制力的必然性执行,这能带给一个民族更多的内涵,但必然也是破坏了原先的精髓.--这本是一个无所谓好无所谓坏的事情,事物本来就是要运动变化发展的

  • 夏朝结束于何时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政权,夏朝,共传13世(《世本》载12世)、17王,历时472年(依《竹书纪年》),于公元前1600

  • 夏朝是几几年到几几年?共有几个帝皇?分别是哪几位?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启(前2025年---前2016年)太康(前2015年---前1987年)仲康(前1986年---前1974年)相(前1973年---前1946年)少康(前1905年---前1885年)杼(前1884年---前1868年)槐(前1867年---前1842年)芒(前1841年---前1824年)泄(前

  • 夏朝是多少年建立的?是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

    文史百科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的;是禹建立的;都城是阳城、阳翟、斟、商丘、纶城等。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这一称谓的来源有十种说法,其中较为可信的观点是“夏”为夏族图腾的象形字。司马迁记载“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氏、彤城氏、褒氏、费氏、杞氏、缯氏、辛氏、冥氏、斟灌氏十二个氏族组成的部落

  • 夏朝共经历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禹建立的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度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度。夏朝共传14代,17王(一说13代、16王,主要是大禹是君主还是部落联盟首领有争议的问题),约471年,后为商朝所灭。

  • “古籍记录的夏朝的史实是虚构的一说”有哪些证据

    文史百科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是否存在,一直是中外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外国历史学家一直以没有历史遗迹证明而不承认夏朝的存在,然而中国历史学家一直强调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夏朝。近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