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有难度的题哈,因为离我们太久远了,是华夏人文的源头,属于文字产生之前的文明混沌期。我们现代人,了解历史,一下子便能上溯到夏商周,先秦。是因为有文字为我们l述说。而先秦时的人,想了解更远的历史,缺少文字工具,无法准确描述。所认黄帝与炎帝,就只留下这样一些简单记述;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活于公元前二千七百多年前。神农氐炎帝,和黄帝同时代,还有说是兄弟的。是当时部落首领……这是比较一致,也比较清晰的记录。尽管趋于神话,也缺乏实物支持。但毕竟为我们留下了原始的信息。
我倾向于二人是真实人物,是神化后的真实存在。这一点,对照一下以公元纪史的西方文明,你不觉得,对于史前文明的描述,同样是赋予神话的色彩。难道西方神话比东方神话更精彩?或是更可信?
我有感于此类对华夏文明历史,持怀疑,否定观点的言论。这就如同:掘开祖坟,敲骨验髓,做DNA鉴定。所有一切,只是为了证明,自已不是墓中人的后裔一样,让人觉得奇葩.和不可思议!
上古的夏人到底从哪来?
关于夏人的来历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比如中原土著说、东夷说,中国东、南、西、北、中所有方向都被猜了个遍,可谓是众说纷纭。不过,就我个人看来,我更倾向于夏人来自中国的西北方,也就是四、五千年前的青甘宁一带。
主要理由如下:
一、先秦史书为证
对于上古史,西汉以后的史书文献个人觉得参考性不大,一个是距离年代太远,二是言论被皇权左右,水分太大。所以,根据西汉以前的史书文献,我找出了一条夏人东迁的线路:
1、起源地:《史记六国年表》里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汤起于毫”,可见西羌一带是大禹的老家,亦即青甘宁一带。
2、大本营:后来,大禹随着父亲鲧来到崇地,鲧后来成为当地首领,被称为“崇伯”(见于《国语周语》),鲧被杀后,大禹世袭权位,继承了崇地。
崇在哪里?《诗经》有“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史记周本纪》也有:“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周朝的丰邑又在哪呢?就在今西安市以南20公里处,崇地也应该就在附近。
3、第一个夏都:孔颖达注《左传哀公六年》引《夏书》的“惟彼陶唐,帅彼天常,有此冀方”说:尧治平阳,禹治安邑,相去二百余里,俱在冀州。
平阳在哪里呢?经过考古勘探,基本认定就是山西襄汾的陶寺遗址。
而安邑,指的就是今山西西南部的夏县,通过百度地图,从夏县到陶寺遗址,步行距离约107公里,古代道路崎岖,可能更远些,但无论如何,和孔颖达所说的相去二百余里还是比较吻合的。
至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清的夏族东迁的线路:
夏人西起青甘宁一带,在大禹早年随父亲迁到关中一带,接着在治水后又迁到山西南部,最后在此建立第一个夏都。
二、商朝甲骨文中的“土方”即为“夏朝”之说
这个说法最早是郭沫若提出的,商人在甲骨文中对“夏”只字不提,于理不合,于是郭沫若在《土方考》中提出,甲骨卜辞中的“土方”国,应该就是周人所谓的“夏朝”。
“土方”在殷商之西北,在商朝尚未建立时,商人与之时有摩擦,到武丁时期,战争愈加频繁,所以在相关卜辞中屡见“土方”之身影。
并且,郭沫若还把卜辞中的“土方”与文献史籍中的“土方”联系起来,比如,在《商颂》中就有“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他对后一句的理解是,大禹奉上天之命,下降于土方之国,治理洪水。
后来,胡厚宣先生也分析说,上古文字中的“土通杜,杜通雅,雅通夏,故而土为夏也。”
并且,从卜辞中可知,土方人的居住地在“唐土”,即唐地,上古时代的“唐”指的就是帝喾、帝尧一脉,大禹部族取代尧舜之地而居之,与文献中的历史也十分吻合,也与前面所分析的大禹后来迁居山西一带相互印证了,如此,土方与夏人关系应该比较密切,即使不是大禹嫡系,也应该是同族。
三、周人来自西岐
周人不止一次说过自己是夏的后人,常自称“有夏”,并把中原姬姓国家称为“诸夏”,可见他们确实与夏人渊源颇深,而周人为姬姓,姬为黄帝的姓氏,司马迁在《史记》中也说过,大禹乃黄帝的玄孙,可见,大禹一族与周人一族确实存在亲缘关系。
周人的老家在哪里?西岐,也就是宝鸡一带,他们应该是在夏末商初时从山西逃回来的,《史记周本纪》记载得很清楚:“不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以失其官而戎狄之间。”夏国政衰,周人祖先不逃亡到戎狄一带,他别的地方不去,为何独独跑到西北的戎狄之地?
很可能这里的风土人情他最为熟悉,也就是,周人祖上曾经住在这里,或者这里有他们同宗同源之人,换句话说,西北一带,很可能是夏人与周人祖上共同的老家,所以,周人的第一反应是回到这里,重新开始。
综上,无论从文献、甲骨卜辞还是从与夏人关系极深的周人历史考察,夏人一族应该就是从西北部地区一路迁徙至山西的,然后以此为据点,逐步发展壮大,成为商以前的一大方国与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