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
造成此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应该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与演变。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节点,秦朝之前,包括夏商周三代,中国的社会体制为奴隶制社会,秦朝之后,一直到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则是封建社会。而伴随着这一条主线的,则是中央集权制度从开始形成到逐渐强化,最后达到顶峰,之后崩溃的过程。
周王朝
中央集权政府的确立以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作为标志。秦朝之前,不论是商王,还是周天子,他们实际上只是天下的一个共主,也就是说商王周王对各地区或者各诸侯国的统治是十分薄弱并且十分有限的,商朝时周国便可以自行掌握封国内所有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到周朝时,周天子所分封的诸侯也是一样,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只要在礼节上遵从天子的统治,其余大部分时间都是自己封国的主人。此时的统治阶级是天子以及天子之下的各级诸侯(也可以成为大奴隶主),最为重要的是各级诸侯的统治地位在周朝宗法制以及嫡长子继承制的固定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世袭的。有权力,而且权力又可以世袭,这就大大减少诸侯与天子之间的利益纠纷,也可以说,天子通过牺牲部分权力与利益,来换取比较长时间的名义上的统治(当然,这可能是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的政治制度了)。
周朝统治金字塔
而秦朝以后,中央集权的政府制度逐渐确立和完善。此时的统治主体变成了皇帝以及皇帝任命的官僚。中央政府的权力日益膨胀,相对的,地方政府则只能完全听命于中央,作为地方的实际的统治者,也就是各级官僚,他们和之前的诸侯相比,不仅权力遭到了很大的削弱,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剩余的权力不能通过世袭的方式留给自己的后代,而皇帝随时可以收回官僚手中的权力。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强化,实际上大大增加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历朝历代,苛政暴虐,农民起义只是朝代终结的导火索,王朝崩溃的最根本的原因,是王朝内部,也就是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纠纷,造成了统治阶级本身的瓦解。外在的表现便是地方官员要么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支持农民起义,要么干脆直接领头,反抗之前的皇帝。封建王朝成立初期,皇帝以及中央政府比较强势,这一部分矛盾暂时被压制下来,但一旦皇帝没法有效控制中央政府,地方势力便会开始蠢蠢欲动,形成割据事实,此时如果局势较为均衡,则中央政府或者说王朝名号还会名义上持续下去,甚至比之前王朝没有割据势力时存在更长的时间(比如唐朝)。
秦帝国
当然,中央集权制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资源的利用效率,极大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但是中央集权的事实,以及对地方的压制,确实缩短了各封建王朝的寿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