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夏朝以前还有“五帝”,古籍上记载还有个“虞”朝。过去学者们一般认为,“五帝”时期是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但近些年来一系列的考古新发现,颠覆了原有的认识,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距今5300年---4500年的良渚文明、距今4300年---4000年的石峁文明、距今4300年---3900年的陶寺文明,都是早于夏朝已进入国家文明阶段的古代遗址。石峁遗址地处黄帝活动的中心区域内,陶寺据说已发现有关尧的遗迹,这个时期正是历史上的“五帝”时代。至于良渚,地处中原文明的范围之外,而且其所处的时代更为久远,联系到东北地区发现的正处于迈向文明门坎上的红山文化,有专家认为在中原文明成为中心之前,中国大地上还有一个群星灿烂的“万邦”时代,这也与古籍的描述相合。因此,现在的问题不是夏朝存在不存在,而是在夏朝以前究竟还有哪些朝代与邦国?
有传闻夏朝其实就是古埃及。如何反驳这种说法?夏朝又是个什么样的朝代,目前的考古停留在什么阶段?
我一直有个心愿,让支持夏朝是古埃及的,和认为古埃及文物都是造假的这两拨民科凑一起,举办一场辩论会,看看谁会赢。。。大概会很精彩吧!
如何反驳这个说法呢。
其实也很简单事物的发展规律。
事物在开始阶段,总是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如果说夏朝就是古埃及,那么早就有这么大规模的中西交通,何以到了商代,主要活动范围都在今天的中国境内,而到了一千多年后的汉朝,还要费劲千辛万苦去通西域呢?还要对异域文化感到如此惊异呢?
你看,就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那些认为夏是埃及的就搞不明白。所以跟这种谬论去纠缠,只能拉低自己的智商,不如好好研究研究夏是怎么回事。
我们今天从文本当中了解夏朝的历史,主要的文献依据就是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可以推算出,夏朝大约始于4000多年前,创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改变了以前的禅让方式,正式变成了“家天下”。夏后来被商所灭,最后一个君主是桀,据说很荒淫无道,被商汤放逐。
但是司马迁毕竟距离夏已经很遥远,他所能掌握的关于夏的资料也相当有限。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读一读《夏本纪》,跟《史记》当中其他的本纪比起来太短了,而且里面一大部分都是讲九州如何划分的,真正讲启之后的夏朝历史的内容分外简略。
此外,在《竹书纪年》当中也涉及到一些关于夏代的历史,但这部书原本是西晋盗墓者从战国墓里翻腾出来的,流传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可信度一直存在争议。
总之,从文献中探索夏的历史,实在有些“不足征也”。
民国时,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古史辨派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对早期历史的真实性提出了反思,不能说没有道理。可能很多人都听过顾先生提出的“大禹是条虫”的说法。其实,仔细去揣摩原文,会发现顾先生并没有轻易否定夏的真实性,而是认为应该严肃对待,用更多的方法比如考古学来探索夏。
考古学对夏的探索是另一条途径。同样早在民国时期,考古工作者就关注夏的问题了,到今天依然如此,这是好几代考古人的使命。
考古学的夏文化,跟历史上的夏朝还是有所区别的。现在我们一般认为,夏文化就是夏朝时期在夏人活动范围内的物质文化。当然,这个定义的前提是认可历史文献中的夏朝是真实存在过的。
然后就是辨识夏文化的问题了有那么多的考古遗址,哪个是夏朝的?
偃师二里头遗址很重要。这个遗址现存面积有300万平米,包括宫殿、宫城、作坊、墓葬、祭祀区等遗迹,出土了青铜器。其中有小件工具,也有爵、鼎等礼器。这显示出二里头遗址的等级是非常高的。而二里头遗址的年代,处于夏朝晚期至商代早期,具体的还存在一些争议,这里不细说。
有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是夏朝晚期的都城。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饰品
△二里头遗址出土铜爵
当然,二里头还不算最早的夏。文献记载,禹都阳城。阳城也成了考古学家们探索的另一个目标。
在河南登封有一处遗址,名为王城岗,遗址主体时代为龙山晚期,能够对应到传说中的夏代早期。而且在王城岗附近还发现过带有“阳城”字样的战国陶器。因此,王城岗被很多人判定为阳城。
说了这么多,我们仍然无法把哪个遗址肯定地判断为夏。被卡住咽喉的点就在于文字。
考古学方法研究的是物质遗存,但如果没有文字,就始终很难定性。考古学家们发掘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可以根据甲骨文判断这是商晚期的,没有问题。但是在目前被推定为夏的遗址当中,还没有发现可靠的文字,所以,话始终不能说死。
也许以后会有惊世的发现来解决这个问题,也许永远找不到。但无论如何,提高辨别能力,不被谬论浪费时间,都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