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姓氏李的历史?

姓氏李的历史?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3224 更新时间:2024/1/22 16:44:31

姓氏:李■由来相传李姓出自黄帝,其始祖皋陶是黄帝孙颛顼的后裔。皋陶在帝时任“大理”之官,主管司法,并主持制定了五种刑罚,史称“五刑”。据说他还能驱使一头名为獬豸的独角兽,这头怪兽极有灵性,能分辨善恶真伪,见了有罪的人就有独角去冲撞,见人说假话就发怒。皋陶在它的帮助下,断案从未差错,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法官。此后,他的子孙们世袭其职,历虞、夏、商三代,以官职为姓,人称“理”氏。至商朝末年,他的裔孙理征因不容于纣王,被处死。其妻契和氏与子利正一起逃难到伊侯之墟。在逃难途中,母子二人饥渴难忍,又无食粮,只得取路旁李树上的果子充饥,因此才得以保全性命。后来,利正生子昌祖,任陈国大夫,子孙慢慢壮大起来。为了纪念祖先当年赖以活命的李树果子,从此改“理”姓为“李”姓。■发展在先秦时期,李姓的发展还较为沉寂,姓祖中也仅出了李耳(老子)、李悝李斯等不多几位文化名人。进入魏晋以后,出身于氐祖的李雄首先在今成都建立成汉政权,称孤道寡。接着,赵郡李氏雄据河北,与王、崔、卢、郑合称中原五大郡姓。此外,在关陇地区又有陇西李氏,其成员之一的李在十六国时期建西凉国,成为后来建立大唐王朝的李渊的远祖。特别是在唐朝时,不仅李姓的陇西、赵郡二望争荣竞秀,即使其他姓氏的人也纷纷以改姓李姓为自豪。据有关资料记载,仅在唐代,由皇帝赐姓或冒姓李氏的事例就有数10起,如徐、丙、董、安、茹、阿跌、郭、鲜于、王、张、杜、胡、弘、麻、罗等姓都有人被赐姓李。另外,还有一些姓氏的人冒姓李。上述这些赐姓或冒姓,无疑扩大了李姓的队伍,加上李姓人本身在唐朝近300年间的不断发展,使其人口迅速膨胀,从原来的一个影响较小的姓氏一跃成为中华大姓。唐宋以后,李姓又有进一步发展。至明清时,又有不少李姓人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李姓进一步成为世界大姓。如今,李姓人口已有8000多万,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名人老子(李耳)是著名思想家,唐太宗李世民,李白是把唐诗推向顶峰的人物,李政道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人数众多,难以尽述。关于李氏的姓氏来源说法为下: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聚集地: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BR>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台湾李姓排列第五。台湾各地到处都有李姓人氏,即使在人烟稀少的边陲之地,也有李姓的后裔在繁衍。台湾李氏也来自福建和广东。最先到台的地福建人李魁奇,后为郑芸龙所杀。台湾李姓并非一支,第一类是北宋大臣要纲之后称为景仙李氏;第二类是河南李氏称为兑山李氏;第三类是来自宋朝的云南后称为金山乡李氏;第四类是燕楼李氏;约宋元之间这支李氏上在台李氏中人数最多。<BR>堂号<BR>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BR>家乘谱牒<BR>全国:陇西郡李氏族谱总谱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BR>河北:泺县李氏族谱五卷、泺邑李氏族谱四卷、李氏族谱不分卷、李氏支谱不分卷、李氏家谱不分卷、李氏张恕堂本支谱十卷。<BR>上海:李氏家乘一册、陇西李氏宗谱不分卷、竹冈李氏族谱十卷首一卷。<BR>江苏: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宁李氏宗谱不分卷、李氏族谱二卷宗图一卷、李氏三房支谱四卷。<BR>浙江:西塘李氏支谱十二卷、嘉兴梅会李氏族谱二十二卷、梅会李氏族谱十二卷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李氏朝鲜历史上的“三大妖女”,她们是谁?

    文史百科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中国历史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常有红颜祸水,妖女亡国的说法,比如夏朝因为喜而亡国,商朝因为妲己而亡国,西周因为周幽王为了哄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亡,在《封神演义》中,更是将妲己描画成一个“狐狸精”的形象。受中国影响较大的朝鲜也喜欢红颜误国的说法,在朝鲜李氏当政时也有三大妖女,她们分别的肃宗宠妃张禧嫔,燕山君宠

  • 李姓的起源与变迁

    文史百科编辑:黑姑娘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是嬴(ying)姓颛顼(zhuan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现在,是中国第二大姓。李氏来源较多: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

  • 我想知道历史上的夏朝是否真的存在?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夏朝定性为一个奴隶制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依据史书记载,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此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

  •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夏朝是真实存在的吗?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是一个历史学界常用的概念,而在考古学界通常称为“夏文化”。不为别的,因为夏朝的存在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存在争议,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能找到任何强力证据证明其存在。想想许多夏朝遗址挖掘工作都结束了,至今没看到能够被广泛接受的,证明夏朝存在的证据。甲骨e68a84e8a2ade799bee5baa

  • 历史上真的存在夏朝吗?

    文史百科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中国历史

    存在在以前的历史书中,没提很多夏代的事情是因为以前夏代没有断代,就是没有证据证明夏代的存在和每个黄帝都在位几年,什么时候登基的。自从九十年代末进行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发掘了不少这一时期的古墓葬,所以从那以后的教科书中都加了夏朝的有关记载,并且这一成果也得到了世界的承认,2004微软

  • 夏朝真实存在吗,还有那些历史是被质疑的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中国历史

    这个是肯定存在的!楼上说的很对。因为夏朝没有文字可考。只存在于记载中。【夏朝,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就是从夏朝的建立开始的。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分封建藩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这是百科的叙述。有国家,有制度,这些都无比确

  • 夏朝历史简介。

    文史百科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简史大禹治水,有功天下,被禹立为继承人。禹收九洲,金铸九鼎,以显其功绩及威信权力。禹之子启,承袭父位,中华历史第一个家天下的王朝-夏朝。奴隶制社会大致形成于禹在位时期。夏朝共经历十三世、十六王,他们分别是:禹-启-太康-仲康-相-少康-杼-槐-芒-泄-不降-扃-胤甲-孔甲-皋-发-夏桀,前后约四

  • 李氏的起源?

    文史百科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中国历史

    李姓本来是以官职为氏的。臬陶是传说中的东夷部落首领,活动地点在今天山东曲阜市一带。尧为炎黄夷联盟首领时,臬陶担任理官一职,掌管刑法,他的后代就因袭他的官职命族为理氏。臬陶以正直著称,舜继尧位后,继续受到重用。后人理征在商朝为官,敢于直谏,得罪了商纣王,受罚而死。他的妻子契和氏带著儿子利贞逃往伊侯之墟

  • 在中国的历史中,夏朝共经历了多少年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的历史中,夏朝经历了约471年。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

  • 夏朝是真实存在的,还是传说中的朝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必须肯定的是,夏朝是真实存在的。最先提到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夏朝存在的,是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初期的文献《尚书周书》,它里面的《召诰》、《多士》、《多方》、《立政》等篇不止一处都提到了历史上的“有夏”或“夏”,即夏王朝。的确,商代甲骨卜辞中没有明确提到夏朝的文字,甚至没有作为一个朝代标记的“夏”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