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史记对夏朝和商朝都有详细的描述,司马迁是如何获得一两千年之前的史料的?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2435 更新时间:2024/2/16 1:47:56

第一,别责怪司马迁对夏朝商朝的记载不够详细。《史记》作于公元前100年前后,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已经过去了2000年;距开始于约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业已过去了1500年。而且,又是在那个文明尚不很发达的时代,并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老司马已相当不容易了。

第二,也千万别对《史记》抱一种轻蔑不屑的态度,那只能反证自己浅薄。几乎所有严肃的古代史学家和当今学者,都对《史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包括《夏本纪》和《殷本纪》。

篇幅有限,商朝历史也更清晰,咱们着重聊《史记》的《殷本纪》,看看司马迁都依据了哪些史料。

《殷本纪》对商代史研究具有根本性的极高的价值。2011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的重要成果,由宋镇豪先生主编的11卷本《商代史》正式出版。这部700多万字的断代史,填补了中国上古史的空白,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开创性工作。

这部书的第二卷,是韩江苏、江林昌所著的《〈殷本纪〉订补与商史人物徵》。两位作者,开篇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引录如下

“从史料学角度看,我们今天研究商代史的材料已比较丰富,不仅有历代史学家补充积累起来的传世文献,更有20世纪考古发现的大量地下材料。在这众多材料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材料还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这不仅是因为《殷本纪》产生于公元前100年前后,体现了其时间的早期性;也不仅是因为《殷本纪》以世系为时间坐标,以历代殷王贵族大臣为叙述中心,钩稽商民族自先商时期至整个商代长达约一千年的历史,体现了其系统完整性;更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作《殷本纪》时,所用材料的原始性和叙述史事的公正性,从而使其具有相当程度的客观可靠性。《殷本纪》的系统完整性为我们构建商代史提供了框架基础,而其客观可靠性又使我们复原一个真实的商代史成为可能。《殷本纪》与《五帝本纪》、《夏本纪》、《周本纪》一样,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史料价值,与司马迁著述《史记》时的主客观方面因素有关。”这是顶级专业学者的精准评价了。

关于司马迁的家学和师承。司马迁的始祖,是五帝之一颛顼氏属下的大臣重黎氏,掌管天文地理。重黎氏历经唐、虞、夏、商,世代为天官史官。至周朝,重黎氏之一支任司马之职,赐姓司马氏。周宣王时,司马氏担任史官,继守先祖之业而因袭相传。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为汉武帝麾下太史令。司马谈的老师,是汉武帝时著名天文学家唐都、当时著名的《易》学家杨何,以及道家学派的黄生。司马谈由此形成了自己对先秦学术的系统认识,著有《论六家要指》。

司马迁后来的成就,与司马谈的史学家教密不可分。

司马迁十岁左右通习古文。所谓“古文”,既是指识读古文字,也是指诵读以古文字书写的先秦典籍。向古文经学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向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董仲舒《公羊春秋》学说主张大一统思想,对司马迁写作《史记》有重大影响。

这样的家学与师承,从小使司马迁积累了丰富的历史学素养与知识,为他日后编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关于《殷本纪》史料的原始可靠性。司马迁从小饱读先秦典籍,熔铸先秦古书文献,确保了《殷本纪》史料的原始可靠性。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他继父之职,任太史令,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博览皇家图籍。经过西汉前期的努力,到司马迁时,皇家图书资料已很丰富。孝惠四年,朝廷下令去除挟书之律,壁藏者纷纷显身。文帝之时,更开献书之路、立博士之官。及景帝、武帝之时,已是百家腾跃;河间献王、鲁恭王好书求士之风,更是闻名于天下。

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自曹参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公孙弘以儒显,百年之间,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都聚集到了司马迁那里。他说:“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于是乎,“天下遗文古事靡不毕集太史公。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这种独特的条件,使司马迁进一步广读天下群书,对先秦传世古籍得以最全面把握。正是在此基础上,司马迁在编写《史记》时,能采集先秦传世典籍,并将其融汇贯通,条理分类,从而将五帝以来2500年左右的上古文明史作了全面的反映。司马迁自己说到了他写《史记》所依据的主要典籍

1,“六经”典籍。

《太史公自序》说:史记“凡百三十篇,五十ニ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序略,以拾遗补艺,成一家之言,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这是从总体上讲,《史记》所依据的是《六经》和其他典籍。

《孔子世家赞》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是说,按照孔子的折中办法处理典籍之间的异同。

《五帝本纪赞》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这是说明了《五帝本纪》的文献依据。

《夏本纪赞》说:“孔子正夏时,学者多传《夏小正》云。”他认为,《夏小正》是可参考文献。

《殷本纪赞》说:“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是说商族祖先为契,这是可信的。

《三代世表序》说:“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他认为,不少古籍的五帝和三代的一些年谱不太可信,所以他的《史记》中没有列入。

2,诸子百家书籍。

《管晏列传赞》说:“吾读管氏《牧民》、《山高》、《乘马》、《轻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

《孙子吴起列赞》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世多有,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者。”

《司马穰苴列赞》说:“世既多《司马兵法》,以故不论,著穰苴之列传焉。”

《太史公自序》说:“《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

《商君列传赞》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

《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荀卿,赵人…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而卒。”

这是说到了他所依据的诸子百家书籍,并说世间常见之书他便不再介绍、引用。

3,历史、地理等书。

《十二诸侯年表序》说:“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谋》。”

《大宛列传赞》说:“《禹本纪》言河出昆仑。……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

《十二诸侯年表序》说:“铎椒为楚威王传,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赵孝成王时,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观近势,亦著八篇,为《虞氏春秋》。”

《六国年表序》说:“太史公读《秦记》。”《儒林列传序》说:“余读《功令》。”

这是他依据的一部分历史地理典籍。

有关司马迁著《史记》,博采先秦典籍的事实,《汉书》、《后汉书》均有大致相同的说明

《汉书·司马迁传赞》说:“故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

《后汉书·班彪列传》说:“孝武之世,太史令司马迁采《左氏》、《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获麟,作《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凡百三十篇。”

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实录”、“求信”。司马迁作《史记》,自称是“实述”、“整齐”。《史记》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杰作,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以“实录”精神,博采先秦“六经”“诸子”典籍。《史记》一书,所明引先秦古书,达一百余种,其中《六经》及记传说解书二十余种,诸子百家书五十余种,历史地理书二十余种,文学艺术书近十种。

具体来说司马迁作《史记》时,取材主要是来自六艺经传。《五帝本纪》几乎完全采用了《尚书》之《尧典》、《舜典》,《大戴礼记》之《五帝德》、《帝系姓》。《夏本纪》完全采用了《尚书》之《禹贡》、《皋陶谟》、《益稷)、《甘誓》诸篇,及《大戴礼记》之《夏小正》。《殷本纪》、《宋世家》全载《尚书》之《汤誓》、《洪范》、《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及《诗经》之《商颂》。《周本纪》、《鲁世家》则全面采用《诗经》之《大雅》、《小雅》、《周颂》、《鲁颂》,以及《尚书》之《牧誓》、《金》全篇;《无逸》、《吕刑》、《费誓》、《多士》、《顾命》之部分内容或大意。

关于《殷本纪》叙事的真实性。司马迁为了编纂《史记》,不仅利用太史令职务之便利饱读天下典籍,还游历天下,进行实地考察,以调查所得的活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印证,从而增强了《史记》所叙史事的真实性。

他曾“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并多次随从汉武帝巡行天下;还奉使出游西南。

《史记》中有许多关于实地考察的具体记载

《五帝本纪》说:“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

《周本纪》说:“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ト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所谓‘周公葬毕’,毕在镐东南杜中。”

《孟尝君列传赞》说:“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子弟,与邹、鲁殊。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

《魏世家赞》说:“吾适故大梁之墟,墟中人曰:‘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说者皆曰魏以不用信陵君故,国削弱至于亡,余以为不然。”

《孔子世家费》说:“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回留之,不能去云。”

《淮阴侯列传赞》说:“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

司马迁通过这些实地考察,与传世文献、口耳传闻资料相“协调”“整齐”,最后著成《史记》。所以,韩江苏和江林昌说“因此,《史记》一书的历史真实可靠性实非一般坐拥书城而成的史书所能比拟”。关于《夏本纪》,北大考古院副院长孙庆伟教授亦有极高评价。限于篇幅,不多赘述。可参看他写的《宅禹迹》一书。

当然,不能说《史记》没有不足其一是秦始皇“焚书”,使无数典籍灰飞烟灭,老司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二是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非“雅言”的一些史料宁可舍弃也不选用,造成了于史实的偏差,比如对于商王世系关于王亥的记载。但这毕竟是白玉微瑕了。

标签: 中国历史

更多文章

  • 历史中到底有没有夏朝

    文史百科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中国历史

    有争议。夏朝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在中原地区实行世袭制的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依据史书记载,夏、商、周三代皆为奴隶制世袭王朝,君主与诸侯分而治之,而夏朝是第一个世袭的氏族封建制王朝。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由于流

  • 百家讲坛如何招人讲历史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中国历史

    很简单啦百家讲坛的小编会事先与多家高等学校进行联系调访筛选后取得联系试讲一般都会通过总的来说百家讲坛就是一平民像听故事一样了解接近经典文化我觉得有些教授还是讲得不错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河南师大王立群三国史记百看不厌但是也有人反对啦有些影视作品也讽刺过百家讲坛我看过的手机【电视剧版】里的大家讲给大家听就“

  • 为什么夏朝以前的历史无法追寻?为什么很多历史都只能用神话来取代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历史

    我也喜欢远古的历史我个人觉得那个时期是我国文字刚刚起步时期没有文字做记录的话仅凭记忆最多能记录2代人的事情所以到现在我们也是粗略了解了大事件王朝灭亡建立政变战争之类但是我国的对夏商周历史也是重视的我记得有考古学家在考证三朝的断代你可以去网上查查夏商周断代我国正在断定三朝的准确时间我之前看过不过也忘了

  • 夏朝历代皇帝顺序表

    文史百科编辑:君莫笑标签:中国历史

    1、夏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号禹,后世尊称大禹,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黄帝轩辕氏第六代玄孙。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

  • 夏朝出现的历法《》

    文史百科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的历法反映夏朝历法的《夏小正》,编成于战国时期,经后人整理补充,收在西汉的《大戴礼记》中。在先秦的古籍中,往往提到“夏时”。所谓“夏时”,指的就是夏朝的历法,具体的应该就是《夏小正》一类的文献遗存。《夏小正》按月记录了时令物候,对农业生产的安排有密切关系。后代的历法,从形式到内容,都承袭《夏小正

  • 有谁知道夏朝的历史???我想要详细一点。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b](约为前200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根据史书记载,夏朝是禹的儿子启废除了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杀死益而称王,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禹传子代替了以前的禅让制度,由禅让制变成王位的世袭制。夏朝共传13代,16王。夏朝其中心区域在今天的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

  • 谁能告诉我,夏朝之前的历史到底是怎样的.追寻那段消失的史实....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中国历史

    史前时代: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高等灵长类中华曙猿在4500万年前生活在中国江南一带。考古证据显示224万年至25万年前,中国就有直立人居住,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南京直立人、北京直立人等。这些都是目前所知较早的原始人类踪迹。中国史前时代的各种文化是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以直立猿人为主

  • 夏朝及之前没有文字,历史是如何被记录下来的?

    文史百科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中国历史

    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都成书较晚,最早也要到东周时期了,应该是根据当时能见到的记载和传说来写的。夏朝之前的历史也应该是这样的。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

  • 夏朝的建立者,时间,和历史地位分别是什么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建立时间为公元前2070年.答案补充夏朝(约为前2070年约前1600年),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朝代。一般认为夏朝(如果存在的话)是一个部落联盟形式的国家(大陆马克思主义史学则认为,夏朝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其文化/文明程度介乎新石器晚期文化和远古文明之间。但是由于迄今为止,在考古学上还没有找到夏

  • 如何理解夏王朝在中国古典时代中的地位

    文史百科编辑:心作祟标签:中国历史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的氏族封建王朝。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夏朝共传十四代,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夏朝作为中国传统历史的第一个王朝,拥有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