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文史百科>太监从哪个朝代出现的(朝廷的太监历史起源和发展背景)

太监从哪个朝代出现的(朝廷的太监历史起源和发展背景)

所属分类:文史百科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300 更新时间:2023/12/25 14:32:06

皇宫,一看到这个词,我们总是会想到高高在上的权力,富丽堂皇的宫殿,后宫三千莺燕佳丽。它是天子的居所,也是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所在地。

而除却这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富贵与至高无上,在皇宫之中,却还有着一些身份低微,以服侍别人而活的人们,一如宫女,一如太监。他们是那个瑰丽皇宫当中最为渺小却也必不可少的存在。

而我们今天要讲一讲的,正是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都备受鄙视的太监这一群体。

太监之始

太监这个群体,在最初并不叫做太监,而是被称为宦官。但从开始到现在,无论是宦官还是太监都是服侍位高权重的贵人们的一个群体。

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得很早,在《诗经》、《周礼》、《礼记》中都可以找到有关宦官的记载。

根据现今已经发掘的史料,现在大多认为,宦官自夏商时,便在宫廷中出现,与统治者相伴,为统治者服务。

宦官在最初的时候,还并不全是由阉割之人充当。秦朝时宦官除了受过宫刑的罪人可以充当,还有一些身份地位低贱卑微的人可以充当。直到东汉时代,才规定只有受过宫刑的人才可以做宦官。

而这个群体第一次被叫做太监,还是在唐高宗时,因为政府机构变动,以宦官充任太监,少监。

因此,宦官有了他们的别称——太监。而到明朝时候,宦官手握权力增大,人们便将宦官们全都称作为太监。

说来有趣,当今大家打趣的太监一词,却是那个时代对这个群体的尊称。

历史中不断演变

我们经常在一些古装宫廷电视剧当中看见皇帝身边有一个很值得信任的太监随侍左右。他们帮助皇帝传达政令,照顾皇帝的饮食起居,是皇帝身边尤其亲近之人。

而他们的地位与权力,总是围绕着皇权在上下浮动着。

秦汉时期,宦官便已经成为皇帝用来牵制外戚的一个好助手,这时,在这个群体中依旧存在着一些地位低下,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宦官,但也有了一些如赵高一般官至宰相的宦官。总体说来,在秦朝,宦官制度并不完备。

隋唐时期,皇帝为加强专制集权,宦官可以充任一些官职。在唐代时,宦官已经可以官至三品,而宦官官至四五品的就有千人以上,在安史之乱后,一些宦官甚至对军权虎视眈眈。

宋朝时,家国动荡,文人在社会上受到极度重视,是以,在宋时,宦官的权利并未有多大。

要说中国历史上,宦官生活最为美好的年代,那一定非明朝莫属。明太祖朱元璋为防止丞相专权而废丞相,又因为政务繁忙,为加强行政效率而设立内阁,而后又以司礼监的宦官牵制内阁,这相当于给了宦官群体极大的权利。

更何况明朝时还设立东厂,实行特务统治。在宦官权力逐日变大的同时,明朝政治也变得愈加黑暗。

而后,清代吸取前代教训,宦官专权现象减少。而随着清朝覆灭,民国建立,王朝皇帝不复存在,宫刑不复存在,太监这一群体,也最终消失。

与皇权密切相关的一个群体

太监一职,本来便是应古代统治者的需求而出现的。

从最初的服侍统治者,再到后来帮助统治者节制外戚,更到后来担任一些较大的官。古代统治者总是在用太监们达成一些自己需要达成的目的,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而这也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下的必然。

除却社会大框架下的政治需求,太监这个群体与统治者天然的距离优势也成为一些太监可以获取统治者信任,从统治者处得到权力的一大原因。而宦官当中获得权力后的一些野心家,便会利用所得到的的一些权力去博取更加多的权力。也因此,我们会听见这样多的宦官乱政的故事。

中国历史中有过很多太监,但拥有姓名的太监并不算很多,而为后人所知的太监大多数都是因为专权等不好的事件。比如秦朝赵高,比如明代魏忠贤,这些人至今都还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一旦被人们提及,多是一顿批评。

但历史上也有那么些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宦官,东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明代下西洋的郑和,他们俩,也都是宦官。

太监这个群体在中国历史中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而每个太监个体也一定是与普通人一样有好有坏。太监,这个群体一直都在为统治者而服务,应统治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这个群体所对应的宦官制度也在随着朝代的变更而变更。

但无论他们怎样,当几千年的专制王朝制度作古,太监这一与皇权密切相关的群体也就成为一段历史了。

标签: 太监朝代朝廷起源历史背景发展出现哪个

更多文章

  • 林忆莲和李宗盛为什么分手了(两人分手的真实原因)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林忆莲,李宗盛,分手,原因,真实,为什么

    前段时间林忆莲和比自己小11岁男友分手的消息,让无数人为之惋惜。虽是姐弟恋,但两人却已经在一起了8年。人生有多少个8年呢,不过两人在一起了8年都没有结婚,看来她还是因上一段婚姻备受伤害难以走出。而每次提到林忆莲,相信都离不开一个名字——李宗盛。 毫不夸张地说,李宗盛的作品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听过,

  • 庆余年三皇子是谁(小说庆余年原著三皇子为什么能继承皇位)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余年,三皇子,皇位,原著,继承,小说,为什么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庆余年》原著中,庆帝的几个儿子都非同凡响,大皇子母亲宁才人是东夷人,恩怨分明,大皇子也跟母亲一样,不但恩怨分明,还骁勇善战,是一位将才,几个弟弟都挺喜欢这个耿直的兄长。二皇子喜爱书文,与范闲长得很相似,是一位高级的权谋者。太子外表软弱,内心强大,经常扮猪吃老

  • 艺人连淮伟个人资料(IXFORM成员连淮伟的出道经历)

    文史百科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淮伟,出道,资料,艺人,成员,IXFORM,经历,个人

    爱奇艺男团选秀节目《青春有你3》中有很多个人风格独树一帜的学员,其中就包括连淮伟。作为一名参加过《明日之子》、《青春有你》第一季等节目的有丰富表演经验的练习生,他有数目庞大的粉丝基础,所以今年他再一次以练习生的身份回归后,让很多观众都尤为期待。初舞台时,他就表演了一首刘柏辛的《Manta》。说实话,

  • 吕布杀董卓的原因和经过(三国演义吕布为何会诛杀董卓)

    文史百科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杀董卓,吕布杀,原因,会诛,经过,为何,三国演义

    公元192年农历4月23日清晨,董卓在吕布以及王允等人的合谋之下,被杀于北掖门外,一代军阀董卓就这样死于一场阴谋之中。如果说王允有心除掉董卓还情有可原,毕竟他是士族阶层的代表,两者矛盾不可调和,可是作为董卓最为信任的人吕布却倒戈一击,参与到这场诛杀董卓的行动中来,实在令人费解。那么,和董卓恩若父子的

  • 城隍庙供奉的是哪位神仙(城隍爷是位什么样的神明)

    文史百科编辑:笑红尘标签:城隍爷,神仙,城隍庙,供奉,神明,什么样

    守护神的概念大家并不陌生,在宗教以及民俗传说中,人有人的守护神,森林有森林的守护神,城市有城市的守护神。最著名的城市守护神就是雅典娜了,她是希腊城邦雅典的守护神。中国也有城市守护神,虽然每个城市的守护神都不尽相同,但这些神祇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城隍",也有专门供奉他们的城隍庙。那么城隍是什么意思

  • 明朝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是什么(五军营和三千营哪个厉害)

    文史百科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军营,神机营,厉害,明朝,三千,哪个,什么

    在历朝历代的军队中,有这么一支军队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是直辖于帝王,拱卫首都,保护皇宫的军队。这支军队俗称“禁军”,即“禁卫军”,“禁军”地位最高的时候是北宋,由于北宋的特殊政策,北宋的禁军不是皇帝的警卫队。而是全国负责实际军事任务的正规军,只是为了强调军队直属天子的中央集权管理原则而继续使用“禁军”

  • 中国民间四大爱情故事简介(广为流传的四大古典传统爱情)

    文史百科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广为流传,简介,民间,传统,爱情,故事,中国,古典

    公认的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一)牛郎织女,又名天仙配;(二)孟姜女哭长城;(三)白蛇传;(四)梁山伯与祝英台。这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结局都是以悲剧色彩而结束。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

  •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意思(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文史百科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金无足赤人,含义,意思,理解,如何

    黄金无足色, 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金子也没有十足之赤。人有优点和缺点。也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人无完人”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要容忍世界上“无完人”的事实,不苛责他人。所谓“水至清则无鱼”,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哪些(洋务运动主要人物及主张)

    文史百科编辑:不惹红尘标签:洋务派,人物,主张,运动,代表,重要,哪些,主要

    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主将,引进西方军事装备和先进科技。并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而恭亲王奕訢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当了领袖和总管的角色。 奕訢生于道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排行第六。道光帝虽然有九子,但他

  • 李时珍简介及主要事迹(李时珍的生平事迹及主要贡献)

    文史百科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李时珍,事迹,生平,简介,贡献,主要

    在我国古代,因为医疗水平落后的原因,所以高明的医生是很受人们欢迎的。但受限于时代环境的影响,所以一位医生想要掌握高明的医术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够在医学方面有所成就,例如东汉末年的神医华佗。而在我国明朝时期,有一位医术医德都不亚于华佗的神医,他用毕生精力写出来了医学巨典《本草纲目》,被后世尊称